【摘要】目的:比对固定瑞芬太尼用量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MAP与固定丙泊酚用量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控制MAP麻醉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入选的66例患者均选自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将选择固定瑞芬太尼用量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MAP的33例患者设为RB组,将选择固定丙泊酚用量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控制MAP的33例患者设为BR组,比对两种麻醉效果。结果:RB组和BR组患者比对丙泊酚实际用量、瑞芬太尼实际用量和睁眼用时,数据间经对比并未出现统计学意义,数据间经比对P>0.05。结论:在进行全麻维持的过程中无论是选择固定瑞芬太尼用量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MAP还是固定丙泊酚用量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控制MAP均可实现降压效果。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控制MAP
文献报道瑞芬太尼用量每小时在150μg/kg时并无显著的降压效果,但是和丙泊酚联合使用后能够提升丙泊酚的降压效果,然而产生作用的是丙泊酚的实际用量[1]。本次研究比对固定瑞芬太尼用量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MAP与固定丙泊酚用量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控制MAP麻醉效果,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入选的66例患者均选自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依据入选治疗的先后顺序将66例患者均分为RB组和BR组,每组患者的例数分别为33例。RB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38-47岁,(41.1±2.1)岁为本组平均年龄,BR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36-45岁,(40.3±2.4)岁为本组平均年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后提升了数据间的临床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产生。
1.2 方法
RB组和BR组患者在手术前并未进行用药,随后实施气管插管,而后选择Aestiva/5型麻醉机器对通气进行相应的控制,10ml/kg为潮气量,每分钟的呼吸频率为12次,每分钟的氧流量为2L,35-45mmHg为维持Per量,而后RB组患者对瑞芬太尼进行恒速泵注,剂量每小时为60μg/kg,丙泊酚起始泵注速度为每小时3mg/kg,手术开始后将丙泊酚泵速进行调节,对MAP进行控制维持,在15分钟内将其基础值降低至10%,并维持手术停止前5分钟,此时停止使用丙泊酚,待5分钟后终止瑞芬太尼的使用,对患者进行阿托品和新斯的明静脉滴注,患者在睁眼之后将气管导管予以拔除。BR组对丙泊酚进行恒速泵注,记录每小时为3mg/kg,瑞芬太尼起始泵注速度为每小时60μg/kg,手术开始后将瑞芬太尼泵速进行调节,对MAP进行控制维持,在15分钟内将其基础值降低至10%,并维持手术停止前5分钟,此时停止使用丙泊酚,剩余方法和RB组相同。
1.3 评估指标[2]
比对两组患者全麻维持时血流动力学稳定指标,其中包含维持MAP值/基础MAP值、维持MAP平稳指数、维持MAP平稳指数/基础MAP平稳指数、丙泊酚实际用量、瑞芬太尼实际用量、睁眼用时以及全麻维持效果评估。
1.4 统计学数据计算
本次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选择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整理和计算,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后表现形式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数据检验时选择卡方,统计学意义呈现说明数据间P<0.05。
2 结果
RB组和BR组患者比对其全麻维持时血流动力学稳定指标,丙泊酚实际用量、瑞芬太尼实际用量和睁眼用时经过统计对比并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数据间P>0.05,相关数据由表1可知。
表1 分析两组患者全麻维持时血流动力学稳定指标
3 讨论
临床研究证实,维持MAP平稳指数和基础MAP平稳指数其比值比例占据越大,表示全麻维持时MAP曲线波动较小,也就是说维持MAP差值较小,表示血流动力学越稳定[3]。然而此评估指标中未包含HR是由于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在静脉复合全麻维持时HR会因为MAP产生的变化而降低到每分钟55次,在对患者进行维持时采用阿托品,然而采用阿托品能够对HR稳定程度产生影响。
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两种麻醉药物剂量具有相对应性,其两组用量进行统计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产生,由此能够说明无论选择固定瑞芬太尼用量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MAP还是固定丙泊酚用量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控制MAP麻醉效果比较,药物配伍剂量相近,其维持MAP控制幅度具有相似性,同时其全麻维持效果以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程度均具有相似性[4]。然而瑞芬太尼自身并无显著的降压效果,在对患者予以手术时其产生的刺激性具有相应的变化,全麻时对丙泊酚泵速恒定,能够根据手术刺激强弱对镇痛深度予以维持。随后将丙泊酚用量进行调节能够实施人为控制血压降低幅度,同时具有较快的清醒速度,以免在拔管时出现呛咳[5]。对于中青年患者而言,上述两种麻醉方法有助于血流动力血的稳定,对于老年患者和低血压患者而言,如果增加丙泊酚药物剂量,其MAP会显著降低,丙泊酚无良好的镇痛效果,为此采用瑞芬太尼固定量时,对丙泊酚用量进行调节可有效控制MAP。在进行良好镇痛的同时,能够将丙泊酚药物用量减少,从而MAP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此同时,瑞芬太尼用量过大时会出现镇静效果。本次研究进行分析后可知,RB组和BR组患者比对丙泊酚实际用量、瑞芬太尼实际用量和睁眼用时,数据间经对比并未出现统计学意义,数据间经比对P>0.05。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在全麻维持中固定瑞芬太尼用量调节丙泊酚用量与固定丙泊酚用量调节瑞芬太尼用量均可控制MAP,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华,袁承城,吕东森等.固定瑞芬太尼用量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MAP与固定丙泊酚用量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控制MAP麻醉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8):3101-3106.
[2] 刘华,周骞,吕东森等.瑞芬太尼、丙泊酚全麻维持中调节瑞芬太尼控制MAP比其基础值升高和降低与血糖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2):3601-3602,3603.
[3] 刘华,周骞,吕东森等.中青年择期手术实施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全麻中3种控制性降压幅度与瑞芬太尼用量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4):347-350.
[4] 康力,刘华,陈丽等.小儿择期手术静脉复合全麻不同剂量瑞芬太尼、丙泊酚全麻维持的量效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6):1729-1733.
[5] 吕东森,刘华,罗芬等.中青年全麻患者瑞芬太尼用量与控制性降压幅度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2015(31):105-109.
论文作者:程宝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下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5
标签:芬太尼论文; 用量论文; 全麻论文; 患者论文; 效果论文; 统计学论文; 数据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下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