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素质——2013年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略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记叙文论文,年中论文,试题论文,语文学习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学生素质是全社会关心的焦点,是一项全面性的教育工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提高其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从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其知识增长规律看,抓好这项工作应该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
我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育人性能强。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作品多为不巧之作,是我国文化的精髓,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必须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首先要使学生弄清文体的构成和演变。从甲骨文到今文,我国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变化。最早的文学记录的内容仅限于祭祀、占卜、战争等内容。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道、墨、法、兵等各家为阐明自家的观点,纷纷著书立说。这时的作品不再是祭祀、占卜、战争等内容的简单记录,而出现内容丰富详实,形式多样的作品。如孔子编订的《诗经》《春秋》,孔子的言论《论语》,李耳的《老子》,孙武的《孙子兵法》等。到汉代出现了诗赋和传记文学。之后,尤其是到了唐宋时期,诗歌散文高度繁荣。到了元明清时期,戏剧、小说等文艺体式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如司马迁的《史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李白诗《蜀道难》,杜甫诗《兵车行》,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关汉卿的《窦娥冤》,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都是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这些足以说明我国文化渊远流长。在教学中我们不妨谈谈这些文学史,让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历史和变迁有所了解。
其次,要使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祖国的文化极其丰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表达的意义也非常深刻。例如:寓言《守株待兔》《南辕北辙》;诗《蜀道难》《兵车行》《过零丁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雪》;散文《师说》《登泰山记》《荔枝密》;小说《范进中举》《三顾茅庐》;戏曲《窦娥冤》等。有辛辣讽谏的,有大志凌然的,有怀古喻今的,有指点江山、赞美大自然的,还有礼贤下士的,为民申冤的。这些文章从多方面介绍了我们祖国精神文化的概貌,颂扬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和事,反映了我国人情风貌和大自然的美好,表现了人们的思想愿望。由此说明了我国文化内容丰富多彩。
在名人志士的诗文中,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古到今,爱国人士无时不有,文人墨客各存异同,他们写山、唱水、抒发情志,这是对大好山河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向世人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今天的教学就更应选择其对学生有利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让他们获得丰富的知识、领略祖国文化的精髓。
二.要强化学生人格品质锻炼
翻开中国文学史,不难发现有许多在文学(诗歌)上有造就的前人,不但为后人留下不朽的传颂佳作,也为后人留下了高尚的人格榜样。范仲淹两岁时丧父,不幸的童年,使他发愤自立。在十多岁就告别了改嫁的母亲,住进长山醴泉寺的僧房苦读。他的生活是每天熬稀粥一锅,待冷凝结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就这样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业,最后获得了渊溥的知识。他为官后,提出了许多改革时弊的主张,在抵御西夏侵略的斗争中,他采取了不少有力措施,连敌人也称他“胸中有数万甲兵”,从而不敢轻易进犯中原。据史书记载,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百姓“哭之如父”。他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高尚品格的表现。陶潜的理想世界是无剥削,无压迫,无战乱的人人平等互利的美好社会。但事与愿违,他便“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回家种田。后作《桃花源记》以述己志,告别了贪污黑暗的官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为了正义,人可死不可侮”而讴歌,等等,这些是忠肝义胆的仁人志士,才得以流芳百世。这正是我中华民族的人格力量的表现。
气节与品质,人格的力量与意志的坚定是不可分割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无法逃避艰苦的磨砺。如苏洵焚稿。苏洵在二十七岁才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就去考秀才(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时他才认识到学知识,非下功夫不可。一回家把一叠叠文稿全部烧掉,决心从头开始。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苦读,终于文才大进,下笔有神,顷即千言,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是当时学者的榜样。屈原放逐赋《离骚》;司马迁宫刑后乃作《史记》;岳飞沙中练字;陆游逝前示儿……这一切均向我们展示自勉、拼搏的坚强性格。他们的业绩、成就永留青史,其人格、品质更显得光彩照人。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前人刻苦学习和坚韧不拔的典型事例及其高尚的人格和品质来引导、教育学生,启发学生爱国爱民,为国为民,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具有健康体魄、高尚情操、坚定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与习惯的一代新人。
三.要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体现美的事物,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相应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看到美的事物,思想上就会产生许多联想、想象,引起一种心理上的喜悦和快乐。这就是人们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材选用的诗文中,写人记事绘声绘色,写景状物栩栩如生,往往能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如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词《沁园春·雪》……让人读后真是回味无穷,给人以动感的美,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给人以春的启示。虽不曾出门半步,却从诗文中领略到呈现在眼前的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一个学生如能细心阅读诗文,认真品味诗文的气韵:绿如葱郁翠柏,清风拂面;急如暴风骤雨,残叶飞卷;静如宁谧幽然,冷月当空;艳如瑰丽堂皇,气象万千……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提高了。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反映的美的事物,加强审美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四.要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都是通过一定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操作来实现的。可见,知识的获得过程也是德智体的锻炼过程。一些人的诗文,就是诗人德智体综合能力及全面发展的体现。如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中的横看,侧看,远看、近看等从各个位置观察庐山,认识庐山。这当中必须以体能作基础,才能够横、侧、远、近等多方位的观察庐山。当然智商是确定看山的主观能动因素。祖国有这么美好的名山,能不热爱吗?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