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战略重点分析_国家审计论文

国家审计战略重点分析_国家审计论文

国家审计战略着力点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力点论文,战略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恢宏而又切实可行的蓝图愿景与路线图。面对全会提出的新目标、新思路、新举措,国家审计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为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国家审计需要着眼战略谋划,合理布局,深化和扩大审计业务范围,适应变革的实践需求,不断调整审计重点。

      做深做透财政收支政策和结构分析,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资源配置

      财政是国家实施良好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它既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保证,也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体现。财政本身包含了:一是“财”,是收支、是资源,二是“政”,是权力、是管理。

      从经济角度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效率既要依赖市场,也要依赖政府,二者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不同作用,异曲同工,实现着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政府进行资源配置,主要依赖于财政,而财政的根本问题不是资金,关键是实际资源的利用。财政是政府直接参与和影响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从政治角度看,政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政府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和支撑是财政,财政决定着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政府能力的强弱、政府部门的结构合理程度和政府的目标利益导向。

      财政是国家审计行为的基点。财政审计不单是检验政府各级预算执行与否,政府花了多少钱,怎样花的钱,财政资金的实际落实情况及落实效果如何,而应当依据所掌握的真实数据,通过对财政收支政策与收支结构的分析评价政府的价值取向及责任履行。

      一是从财政收支政策与收支结构中分析和考量政府行为的政治价值取向,政府行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和怎样发挥作用,政府应当具有的规模、利益导向,政府应当具备的能力和政府的能力范围等。

      二是从财政收支政策与收支结构中分析国家财政支出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税负水平与增长速度间的关系,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结构性问题,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搭配组合的状态和趋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三是从财政收支政策与收支结构中透析国家战略的实施情况。如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全覆盖、生态协调、环境保护中的力度和着眼点等。

      四是将财政的收支预算同各种战略规划、长期政策联系在一起,探究其合理性和正当性。政府预算是促进公共政策和支持政府施政的“利器”,从一定角度说,连接政府战略与政策的预算,才算得上是好的预算。按照政策重点决定各项支出,同时要求在预算能够提供的资源约束框架内进行政策选择。

      总之,通过财政收支政策和结构分析,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稳健推进,优化职能,精简机构,提高政府能力,为社会体制改革加速进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真正落实生态建设,使生态文明理念,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真正融入政治经济社会建设中,从而实现政府的有效作为,实现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相协调,做出国家审计应有的贡献。

      高度重视对战略规划的审计,从源头上把脉和监督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战略规划是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指南,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涵盖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重点、布局、重大比例关系和发展速度等主要方面,因此,国家审计唯有着眼战略布局,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国家和社会健康、有序、平稳、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发展规划,包括国家总体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国家审计应当适时开展政策性分析,从宏观战略的视角,综合评价在确定期限内国家战略规划目标、政策主导方向的可实现性,评价经济和社会资源能力,分析现实风险,预测结果和影响。从规划编制的程序、内容、实施情况和效果,规划执行与资源的匹配程度,规划之间的关联度和协调性,规划的潜在风险等方面进行考察、评价、甄别、预测,从而保证和增强规划制订的规范化和透明度,规划的法律效力,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性,有效杜绝规划执行的随意性,防止资源浪费,避免行政寻租腐败,真正实现国家审计有效参与国家治理。

      注重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专业审计领域

      从文明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涵盖生态科学和社会文明两个方面。生态文明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层次,而应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融合,是以顺其自然为核心,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物我合一,美美相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环境保护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财政政策导向、金融支持体系、投资建设、社会民生、企业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区域经济协调、主体功能区的统筹、资源循环与可持续、能源及新工业革命的技术影响等。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国家审计需要在未来的审计中,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专业审计领域。既要在各项审计中,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对审计对象的评价和指引中,也要在审计项目安排中统筹规划,相互联动,以点及面,形成合力。

      深化国有企业审计,维护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因此,应当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一是促进和维护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国有企业布局上,促进国家的支柱产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继续发挥控制力和影响力;促进国有企业在经营业绩和经营理念上对其他类型企业发挥的示范作用,在国家财政收入中保持重要的比重。二是促进国有企业除了必须和必要的政策性保护外,应当同其他市场主体在各领域同台竞争和选择,应当追求企业的效率和利润增长,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深化国有企业审计,国家审计应当在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既要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相融合、相促进,又要体现国家审计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和监督管理上的不同与优势。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注重融经济、政治、社会、生态责任于一体

      经济责任主要是指领导干部对其所属职权区域内在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方面应当履行的职责。实际上,无论是财政财务收支,或是相关的经济活动,都体现了领导干部行使的是本辖区内和职权范围内政策选择的决定权和政策的执行权,都体现了所辖区域内资源如何进行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而资源配置是否优化,其评判的标准不仅是经济上的效率和效益,也综合了经济效益、政治效能、社会效应和生态效果的统一。

      领导干部所拥有职权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其应承担的政治责任。领导干部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认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政治敏锐性和战略全局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所做出的决策必须符合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符合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

      从社会角度讲,领导干部对于社会发展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旗帜鲜明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良好的品德修养影响引领社会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应当注重协调社会不同利益团体间的关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领导干部应当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增强生态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在各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良性循环的自然性和以人为本发展的社会性相融合的视角,积极推进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金融审计应注重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注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注重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

      金融与实体经济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金融的本质应是运用可行合理的金融工具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促进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转折期,应高度重视金融之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强调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国家审计应当通过所掌握的实体经济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关系,结合对实体经济主体经营方向的考量和业务分析把握,对金融机构如何有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一个国家的金融运行和发展已经不是也不可能独立封闭,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联动,一国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受到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和协议的影响,因此,金融审计应当具有大视野,能够及时把握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能够从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效的反馈式和挖掘式的联想分析,能够为国家金融的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前瞻性的权威意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并驾齐驱的两个重要手段。金融审计应当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依据所掌握的经济运行数据,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发展的效率如何,何时货币政策优于或逊于财政政策。反之,何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间是协调、合理的,等等。通过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关系的分析,真正实现国家审计在战略和宏观层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农业审计应着眼于融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于一体,注重涉农政策的合力效应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和谐、有效发展的关键。

      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建立和实现现代农业是农村和农民生存发展的目标与保障,农村是实现现代农业、农民生存发展的载体,而农民是实现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既要立足“农”的特点,又要跳出“农”的思维;既要尊重农业文明、乡村价值、农民需求,又要引导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要求。

      国家审计应当从战略角度重视和深化农业审计,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于一体统筹分析与考量,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把握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应然和必然性,注重国家涉农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影响,注重政策间的合力效应,从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社会和谐、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促进农业和现代工业的融合、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农民和城市居民的融合,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审视国家审计发展的外部环境,国家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改革和发展的攻坚期。面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所形成的矛盾,国家审计深入发展还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拓展和开辟新领域,并将着力点定位在“深”上,认真了解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动态,并在审计中运用和升华,展现国家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  

国家审计战略重点分析_国家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