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特色建设中若干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校论文,探析论文,若干问题论文,特色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学校独特的整体风格和出众的办学成果的过程,就是学校特色建设。特色建设既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追求的过程,也是学校发展追求的目标,同时,还是一种自主内涵式的、创造性的、充满文化渗透性的提高。然而,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困扰,有的甚至步入了特色发展的误区。一些学校通过物质和宣传等形式来塑造和标榜特色,因而难以涉及到精神的层面和文化的内涵,其特色是表面的和肤浅的。有些学校将打造特色的主要精力用在学校硬件建设和招生宣传广告上,其实是用金钱来打造所谓的特色,根本目的在于用特色为学校包装,以获得最大的办学盈利。因而,这些学校的特色建设毫无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所以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特色。
还有一些学校把特色建设始终定位在对个别或部分学生的培养上,把他们精心打造成支撑学校特色的“门面”。如各种“奥赛班”、“实验班”、“特长班”等,这种特色教育,有悖特色化的本意。它造成了学生单方面的发展,实施的是不平等的教育,以牺牲多数学生为代价的“精英教育”,违背学校特色建设的目的。
也有一些本来有着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也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的学校,由于社会、家庭、行政、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学校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创新的勇气和创造的能力等多种原因,慢慢丢失了自我,抛弃了自己的长处和强势,而刻意去模仿别人的办学模式,从而导致学校从有特色到无特色。
对于上述问题,需要分析其成因,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以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健康发展。
一、学校特色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学校特色建设需要具备两个必要前提:一是学校以个体生存的方式为主,二是教育价值取向是多元的。① 从这个角度看,由于受到了太多的因素制约,导致学校有意或无意地、自觉或被强制地服从了外力的影响,难以自我发展,从而形成趋同现象。
1.社会评价因素的制约
首先,“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办出特色。“应试教育”是指以考试作为价值取向的起点,进而形成的整个教育活动的逻辑结构和行为系统,它包括相关的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活动模式、手段以及教育活动的结果等。“应试教育”和考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试教育”把考试这一教育手段当做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在它的主导下,考试成了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而考试的最大贡献是用统一、客观的标准去丈量每一个应试者,看达标与否,以期选拔或者给予修补、校正。如果考试被当做监督和检测教学的手段,它的功能是不能让渡的。但是,如果用考试尤其是标准化的统一考试来检测特色和个性,就勉为其难了。当考试被变成考试主义时,标准化就必然成为各个学校的唯一追求,去特色、去个性就在所难免。
其次,社会评价的简单化消解了学校的多样性。学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是开放的、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受到社会的监督、评价和控制。社会的监督和评价就像指挥棒一样引领着学校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社会用什么标准,学校就会向什么方向发展:评价标准是科学的,学校的发展就是良性的;评价标准是欠科学的,学校的发展就可能是误入歧途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应是专业的、多样的、发展的,方法和程序应是科学的、复杂的和形成性的,而不应是简单化的。但是,现阶段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往往是非理性的、简单化的,多以所谓中考或高考的升学率来衡量一切,不重视学生的差异、学校的优势以及学校和学生所获得的真正进步。这样评价的结果易导致学校围绕着考试成绩来组织学校教育、教学,仿效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模式来开展工作。放弃了自我,隐藏了个性,退却了特色,学校由本应是丰富多样的而变成了同一个面孔。
2.学校因素的制约
首先,校长学术身份的淡化制约学校管理的创新。校长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求校长职务的身份结构应是以学术身份为强势的,但是,目前中小学校长职务的身份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分离状态:学术身份被淡化或祛除,而行政身份被凸显。学术身份的剥离意味着理论品质的薄弱和个性化思想的微弱,也就没有了与其理念相一致的教育实践,更无法提升和积淀教育理论的力度和厚度,理论和实践不能互生互长。② 学校特色建设需要创新和理性,没有创新和理性,不会有合乎规律的优质与个性化的发展。
其次,教师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降低了职业自觉性。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特色建设的主力军,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往往是靠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因此,学校缺乏有个性和特长的教师,也谈不上创建特色学校。③ 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师需要有开拓创新的品质,需要有职业自觉性,需要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关怀。这样的教师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行为,学校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关怀,学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而这样的学校肯定是崇尚个性、尊重发展的。可是,由于社会或学校内部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育中经常出现明显的问题:一方面,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表现出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受社会简单评价的左右,放弃教师的职业自觉性和职业责任。不论是急功近利的思想,还是教师的职业自觉性不高,或者是职业责任的丧失,都会使教育活动失去它本来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而变成形式化、简单化的差事应付。
再次,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决定学校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和维系学校兴旺、发展的精神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④ 学校特色建设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模式和行为表现,但其内涵是文化的、精神的。学校特色建设的主体部分是学校文化,没有文化内核的特色是肤浅的、短暂的;没有学校精神的特色是虚伪的、缺乏活力的。学校文化是由成功经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等凝结而成,但缺乏创新性导致学校改革的延缓。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断追求更好、更完美是特色建设的目标。不断创新和自我完善,要求学校有开放的、融合的、包容的文化性格。
3.学生家庭因素的制约
首先,家长片面的教育观和质量观使特色难以被认可。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的地位、作用、过程、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的理性认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对分数的高度执着、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对教师和学校进行分类划等的评价、重知识轻能力等等观念,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甚至是当前家庭的主流教育观。这些教育观不仅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制约和限制着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严重阻碍学校特色建设。
其次,家庭对学校行为的曲解和不合作造成教育内耗。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持续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影响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不能产生理念和价值的相互冲突,否则会产生内耗——彼此的相互抵消或无所适从。所以,教育需要学生家庭与学校合作,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必将是低效或无效的。学校特色建设也是一个教育过程,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因此同样需要家庭的合作。
二、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面对学校特色建设所遇到的阻滞和问题,研究的目的不仅是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成就学校个性和特色。
1.改革管理模式,下放权力,给学校以适当的自主权
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在组织设计上是遵循韦伯式的理性科层组织结构的。在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下,有效管理的前提是管理者的有效监督和强有力的外控。但是,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特殊劳动,对于监督来说,尤其困难的是真正的教育效果往往要在许多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而能够简单监督到的常常是那些无关紧要的形式化的东西。教育,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外在的控制只能带来合格的学校,却无法创造真正高质量的学校,个性化和创新性需要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内在动力与热情。另外,学校特色发展是追求卓越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自主权,需要学校内在动力的激发。没有自主权的学校是谈不上内在动力的,没有自主权的学校和教师只会去应对主管部门的外在监控,追求表面的可以控制的教育“成果”。所以,学校特色建设需要给学校让出发展个性和创新的空间。教育变革的真正发生,在于营造一个宽松的鼓励创造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使教育变革自下而上地发生于教师的教学第一线,发生于每一所学校,⑤ 使每一个学校都成为改革和发展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经验的模仿者和克隆者。
2.实现校长的专家化和教师的专业化
学校特色建设要求校长有着很高的学术身份和学术地位,是教育上的行家里手,不仅是教育理论家,而且是教育实践家,是专家型的校长。但目前专家型校长极为稀少,强势的行政身份只会造就标准化的、统一的合格学校,不可能造就优质的特色化学校。学校特色建设,客观上提出了校长学术身份和行政身份合一的要求。完善校长管理制度应是引导校长学术身份重构并使其显著的有效途径和制度保证。
教师是学校特色建设的主体,但在目前强大的考试行政力量以及社会简单化评价的背景下,教师却越来越背离教育的本意,越来越远离专业发展的轨道。失去了教育专业的标准,教师变成了有技术的“匠人”,成了标准化拆解考试的技术人员。教育要有真正的特色发展,就要求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成为能创造性解决教育问题的专家型人士。教师不仅要形成自己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信念、专业能力,做到专业自觉;更需要由社会提供专业化成长的背景支持,避免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外来非专业的,甚至是错误的影响和干扰,做到专业自主,只有自主才能自由。
3.实施校本管理,重视校本课程
学校特色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学校以个体方式生存,学校和教师有自由的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因此,实施校本管理、开发校本课程是还给学校和教师自主权的重要途径。
校本管理的基本涵义是将权力下放至学校,即地方教育当局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目的是改革学校的管理系统,优化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校本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层采取一种集体管理的方式,其组成人员主要有:校长、教师代表、社区成员代表、家长代表以及学生代表。⑥ 在这种模式下,强调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
校本课程是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国家课程一统天下所造成的弊端,而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是国家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校本课程开发最基本的特性是自主性,能够极大地调动校长、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原本存在的、有待于开发的教育资源。⑦ 自主性校本课程开发为校长独特教育思想的表达、教师教育潜能和人格魅力的展示、学生兴趣与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发挥空间。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易成为特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落实教育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原则。
4.扬长避短,塑造学校文化
学校特色建设虽然形式多样,个性各异,但其内涵是文化的、精神的。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说到底就是学校组织文化的建构过程。所以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不能不关注文化的影响:积极的和消极的。首先,要重视学校文化的巨大作用。学校文化总体上属于隐性教育,它能够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与理想追求,自觉自愿地把组织目标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心态和氛围弥漫在整个学校之中,渗透到每个成员的一切活动中,使人时刻感到它的作用和约束,并以此来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所以,一种优秀的组织文化,能够起着刚性的制度无法代替的、强劲的组织提升力和精神激发力,成为学校实施特色建设发展的关键。⑧ 其次,关注学校文化的保守性,避免其对特色建设的消极影响。保守性是文化的固有特性,要面对现实,正视它,承认学校文化的局限和不足,并时时告诫自己,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学校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内容等进行价值判断,分辨出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同时加强学校文化的特色创新,整合和优化传统,培养开放的文化胸怀,避免盲目的固守和排外,吸纳当代一切优秀的东西,追求卓越。
5.学生家庭与学校沟通,让家长参与管理
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能否充分利用学生家庭和社会力量,是现代学校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和特征,学校特色建设也是如此。为此,实现学校的特色建设,必须加强学生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与沟通,让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和事务,使家长在参与中加深对学校行为的理解,对特色价值认同,配合学校的教育。家长与学校沟通与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系列讲座、推出家长开放日,等等。
注释:
①② 张东娇.高考图腾和学校特色发展[J].教育科学,2004,(1).
③④ 黄治勇.论创建现代特色学校[J].鄂州大学学报,2003,(1).
⑤ 杜育红.论学习型学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⑥ 李连云.美国中小学“校本管理”概述[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1).
⑦ 曾伏虎,李进新.开发校本课程 激活教育资源[J].中小学校长,2003,(4).
⑧ 刘英琦.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