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罗斯音乐体系对于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1、俄罗斯音乐界对中国音乐艺术人才的影响
20世纪上半叶是俄罗斯音乐界对中国音乐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段时期,1898年中东铁路通车后,大批沙俄移民来到中国东北聚居,他们中间不仅有商人,而且有很多的艺术人才。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经济贸易,也带来了俄罗斯和西洋的文化艺术。他们在东北创办了许多音乐学校,比如最早的哈尔滨音乐学校,辽宁沈阳的音乐院校。这些艺人为中国艺术教育植入了西方的理念,一方面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如萧淑娴、贺绿汀等著名音乐艺术家就是被俄国著名钢琴家扎哈罗夫培养出来的;另一方面则是推动了中西艺术文化融合,引领中国艺术家创作出一批融合中西文化的优秀曲目作品,为中国民族音樂艺术走向世界开辟道路。
到了20世纪50年代,在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中文化合作协定》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一方面大力聘用苏联音乐家来华任教,另一方面选派中国音乐家赴苏留学。国内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在苏联进修多年,先后指挥过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列宁格勒交响乐团等20多个乐团,因其天才的指挥才能,名垂《莫斯科音乐学院百年史》;我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于1953年赴苏留学,学成归国后于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其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成为我国音乐史上首部成功将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相结合的协奏曲。在建国初期,许多国内知名音乐家都是在俄罗斯音乐院校那里领略西洋乐理,从而得以在音乐领域实现融会中西,为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
2、俄罗斯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基于民族解放的需要,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音乐教育均以服务革命为目的,重视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实践,尤其是音乐教育中的歌咏活动,起到了团结人民、鼓舞斗志的作用。在这一出发点上,不断向正规化推进。
20世纪50年代,在学习苏联教育的过程中,艺术专业教育基本参照苏联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移植和改造,建构了新中国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在音乐教学体系方面,从音乐教学管理、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一直到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创建了一套自己的模式。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基本全盘照搬苏联的办学经验,注重音乐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加硬件投入,令教学环境和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在苏联音乐家的影响下,音乐学院自一年级就开设作曲课,制定作曲课教学大纲,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的习作音乐会中、院校内许多作曲家当时创作的作品中,常可以发现其受到的苏联作曲专业的有益影响。
3、俄罗斯音乐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
俄罗斯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音乐家在俄(苏)的学习和创作为回国后的艺术实践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且成功探索出了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俄罗斯音乐在中国社会生活和音乐思想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30年代初期,俄罗斯的音乐理论与中国救亡时代呼声相结合,形成一股巨大的思潮,其社会表现形态就是左翼文化艺术运动。当时很多电影插曲在群众中传颂,如任光作曲的《渔光曲》,这部电影在莫斯科电影节获得"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如聂耳、冼星海、吕骥等音乐家创作的电影插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于时代背景,新中国社会接触到的西方异域音乐艺术几乎全部来自苏联,拓宽了中国社会的视野、丰富了百姓的情感世界。一大批俄语歌曲在中国广泛传诵,至今仍然耳熟能详,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灯光》《喀秋莎》等。音乐家吕骥指出,俄语歌曲之所以能深入到中国人民心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具有人民战斗的内容,明朗、有力、引人深思而又流利易唱,民族色彩鲜明,因此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俄罗斯教育体系对于国内音乐教育的启发
1、发展民族音乐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向来十分注重民族音乐的发展,主张"民众的就是世界的",认为音乐是整个民族灵魂的体现。这种音乐的灵魂性是我国音乐教育所缺失的。自建国以来,我国起步艰难,百废待兴,因此许多教育资源依赖于其他国家的资源,而忽略了民族自身文化的发展,缺乏对民族音乐的自豪感。虽然我国有很多独特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形式,例如戏曲、民歌等,但是多数教育者乐于吸收国外的优秀音乐作品,没有大力宣传民族音乐,导致民乐逐渐衰落,不复之前的辉煌。因此,如何在音乐发展中大力发展民族音乐,加入民族灵魂是我国的音乐事业需要发展的方向。
2、改革音乐课程标准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系统十分完整,有着科学的教学模式。我国虽然向俄罗斯学习,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标准,导致了各学生之间的音乐素养差异较大,难以进行整体性的知识讲解。在义务教育中,音乐教育普遍受到轻视,课程教材较为老旧,难以提升学习兴趣。许多相关的音乐高等院校也主要招收高经验性人才,难以培养真正热爱音乐的学生。因此,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还需要向俄罗斯方面多多借鉴,改革音乐课程标准,进行科学的音乐教育。
3、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
俄罗斯音乐教育理念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培养实用性人才。任何一个教育事业的最终目的都是将人才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应用型人才极为紧缺,因此,音乐教育的实用性需要得到必要的重视。在经过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后,中等、高等音乐教育要增强关于人才的实用性培养,培养出专业素养较高,品德优秀的的音乐人才。让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去教导下一代音乐苗子,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创造音乐培养的环境,提供新一代音乐大师成长的土壤。
结束语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体系对于推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推动性的作用。但是由于两国教育文化的差异性,部分教育者对于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照搬照抄,没有考虑两方的变化因素,造成了国内音乐教育的难以进步。国家的音乐教育要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国情的创新,才能使音乐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上文根据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燕涛.俄罗斯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J].音乐时空,2014,16:169-170.
[2]刘永武,郁正民.以俄罗斯音乐教育为鉴--对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现存问题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4,02:60-61.
[3]孙娟.中国、白俄罗斯儿童钢琴素质基础教育比较初探[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0(09):77-79.
[4]刘颖."构架在国界上的音乐教育"--中俄基础音乐教育比较[J].音乐生活,2017(03):85-86.
[5]蔡畅.俄罗斯基础音乐教育的特点探究[J].黄河之声,2017(10):23.
论文作者:石宁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俄罗斯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教育论文; 苏联论文; 中国论文; 人才论文; 艺术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