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他们在想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就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6年有765万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这个数字比去年整整增加了16万。如果再加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初高中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往届毕业但未顺利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这个数字可能还会再涨几倍。 冰冷的数字指向青年群体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他们在今年校招的过程中已经对这种压力有所察觉。 一定程度上,形势的严峻能够从就业者期待薪资的层面看出端倪。腾讯教育和麦可思数据公司不久前发布的报告《2016大学生择业观研究》显示,应届大学生的期待薪资普遍较低。 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期待薪资集中在2000至5000元,比例高达3/4。其中,最多人选择的是3000至4000元这一区间,选择的比例达到了32%。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他们的期待薪资更低,约4成的毕业生对薪资的要求不足3000元,期待薪资在5000元以下的比例更是高达近9成。 面对不那么好的就业环境时,年轻人的就业选择也日趋谨慎和现实,由此出现了一些与传统认知不那么相符的情况。当被问及“择业最看重的要素是什么”时,“个人兴趣”的影响仅位列第四,选择这一项的大学生比例不超过4成。 “未来发展空间”和“薪资与福利”成为年轻人选择工作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分别有67%和66%的本科生赞同这两个选项,高职高专生选择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64%和58%。一定程度上,它们分别代表着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务实心态可能超出很多人的预期。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对“工作稳定性”似乎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年轻人对一些稳定的工作并不那么向往,他们更多希望从事的是那些流动率高、工作节奏快的职业。但调查的数据恰恰相反,“工作稳定性”甚至比“个人兴趣”更加重要。 城市对就业的束缚作用也在逐步减弱,仅有37%的受访本科生和28%的高职高专生会将城市的因素纳入考虑。一个来自中国教育部的数据则显示,出国留学人员中高达79.87%选择回国工作,北上广深对他们的吸引力已经下降,愿意回到自己家乡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然而就在几年前,人们还在纠结于类似“逃离北上广”和“重回北上广”的争论。求职心态变化的背后实际反映着社会环境的变动:一方面,不同城市间的资源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甚至展现出了比一线城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对年轻的人才颇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一线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也让新一线城市在相较之下有了更高的性价比。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人才的均衡流动,城市对求职者的影响也就随之下滑。 一个可喜的数据是,在年轻人求职的过程中,“工作强度、工作压力与加班状况”并没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不足3成。这说明在独生子女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一批人,仍然有着相对成熟的工作理念,有着更强的承压能力和吃苦能力。 在所有的可选因素中,“社会价值”成为在校生择业最不关注的因素,分别仅有21%的本科生与20%的高职高专生选择。相对父辈,伴随着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显然有着更强的个人意识,这成为调查中为数不多的带着明显年轻人烙印的结果。 当被问及“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找到理想工作”时,绝大多数的在校生都认为“个人知识和能力”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这一因素相对其他所有因素都遥遥领先,分别有80%的本科生和75%的高职高专生赞同这样的观点。相对而言,家庭背景和人脉仅位列第四,不足5成的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认为它会影响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学生被雇佣他们在想什么?_大学论文
大学生被雇佣他们在想什么?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