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存在性与边界问题研究_交易成本经济学论文

企业的存在性与边界问题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界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64(2002)02-0064-03

1 引言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她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替代,以节省制度运行成本,使整个国家有效率地运行。也就是说,使得整个经济运行成本最小化。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她要处理的是市场与自己的边界问题,使得企业运行成本最小化。

新古典经济学生产理论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将从规模经济变为规模不经济,本文把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分解成两个变量:一个是分工专业化收益,另一个是企业内交易成本。

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早在1937年,科斯的交易成本论就解决了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及企业的边界性问题。然而笔者认为,科斯的交易成本论开创了此问题研究之先河,但没有根本性地解决企业的边界问题。

2 企业的边界问题

科斯本人是如下定义交易成本的,他认为交易成本是交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它包括购买者和出售者彼此找寻的成本,双方谈判、签约、监督履约的成本。

张五常(张五常,1992)给出了一个广义交易成本的定义,他认为交易成本包括那些不可能存在于一个克鲁梭·鲁滨逊(一个人)经济中的所有成本。他认为这种广义的定义很是必要,因为在联合生产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交易成本通常只是在边际上才能区分开。它们不仅包括那些签约和谈判成本,而且还包括度量和界定产权的成本,用契约约束权力斗争的成本,监督绩效的成本以及进行组织活动的成本。

本文将结合上述两者的定义。

将科斯定义的交易成本定义为企业外(市场)交易成本,而与市场交易成本相对应的是企业内交易成本,它是指企业组织运行的成本。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激励成本。我们假设企业内交易成本随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大。

按照科斯的理论,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将缩小市场的范围,因而扩大企业的规模。而亚当·斯密认为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可以扩大市场的范围,而市场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劳动的分工,从而使企业得以扩张。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很明显的。我将这称之为科斯-斯密悖论。

在斯密理论的基础上,我将引入第三个概念——分工专业化收益。它与企业的规模有关,我们假定规模越大,分工专业化带来的收益也越大。我将它视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我将它与市场上的需求联系起来。我们知道,只有当市场上对该产品有较高的社会需求时,分工专业化才能带来较高的收益;如果市场对某产品几乎没有需求,分工专业化是没有什么意义可言的。例如夕阳产业制造的产品社会需求相对萎缩,这样的企业是没有人愿意把精力专注于它的分工专业化和扩大企业规模。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某些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即最小启动规模),才可以存在(注:本文讨论企业的存在性是指企业的出现,讨论的是企业从无到有的现象。)。例如搬运企业,具有装配生产线的企业,他们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收益。我也将之纳入分工专业化收益概念之内。

下面,我将试图解答企业的边界问题。

我们设分工专业化边际收益为MR,企业外边际交易成本为MC[,0],企业内边际交易成本为MC[,1]。我们认为企业的边界由下式决定:

MR-MC[,1]=MC[,0](1)

即当分工专业化边际收益MR与企业内边际交易成本MC[,1]之差等于企业外边际交易成本MC[,0]时,企业将停止扩张其边界。

下面将分几种情况考察该公式的合理性:

(1)企业外交易成本下降,即MC[,0]下降, 按照斯密的理论和我们的公式及假设(注:我们假定分工专业化边际收益MR对规模S 的一阶导数大于零,二阶导数小于零;企业内边际交易成本MC[,1]对规模S 的一阶导数大于零,二阶导数也大于零。),MC[,1]将上升,企业将扩张。

(2)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原因是由于企业外交易成本较大的原因,企业纵向一体化使得原来较大的企业外交易成本内部化了,结果使得企业外交易成本缩小(注:我们假定企业外交易成本不是连续变化的,它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这里,企业外交易成本发生了一个间断性跳跃。),即MC[,0]下降,根据公式(1 )可知MC[,1]将上升,结果是企业的边界扩大了。

通过情况(1)和(2)的分析说明,我们不难发现科斯-斯密悖论的症结之所在。

(3)组建企业集团问题。 一些经济学家对于政府用“拉郎配”的方式来组建企业集团发表了很多有益的观点和看法。如果说,这种创立企业集团仅是政府行为,而非企业自发行动,将是很有问题的。只有当MC[,0]下降或为了使MC[,0]下降,企业扩大规模才是有效的。根据我们的模型,不难预测这些政府行为的结果。

(4)一种假设情况。我们假定MC[,0]=MC[,1]=0,根据科斯的观点当不存在市场交易成本时(他没有考虑企业内交易成本,故我们假设MC[,1]也等于零),企业将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根据我们的公式(1 ),只要分工专业化收益的存在,企业将无限扩大,结果将是整个国家成为一个企业。

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制度下, 整个国家对资源进行统一配置, MC[,0]是很小的,只要MR较大,按照我们的公式(1)可知,MC[,1] 可以很大。因为MC[,1]的增大,意味着企业扩大从而促使MR也变大,这样,又进一步促使MC[,1]增大。但两者增加的速度不同。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当企业的生产规模超出了一定程度时,随着产量的扩大,规模不经济的产生将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我们遵循传统假定:需求曲线下垂。根据上述两方面,我们假定MC[,1]比MR随企业规模扩大而增加的速度更快,就有一定的合理性。为简便起见,我们不妨假设也无妨,只要(d[2]MR/dS[2])<(d[2]MC/d[2]S)就行,其中S 代表企业的规模)。

企业规模和边际收益(MR)、边际交际成本(MC)的关系图

然而,从实践来看,原有的计划经济体系运行的效率很差,从而导致计划经济制度的破产,最终的结果是导致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转变。从表面来看,这与我们的公式存在矛盾,其实不然。我的下一个论题——企业的存在性问题将解答这一“矛盾”。

3 企业的存在性问题

“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这是困绕科斯很久的问题,也是促使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然而,笔者认为他的解答还不尽如人意。

“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这也是困绕笔者很久的一个问题。

让我们回到第一个问题中给出的公式(1)。 我们发现它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当我们在确定企业的边界问题时,我们首要的前提假设是企业已经存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确定企业的大小。换句话说,公式(1)不是解的充要条件。 我们的任务就是寻找企业存在的充要条件。一旦明确了充要条件,上面的“矛盾”将迎刃而解。

很多学者都对企业的存在性问题提出了他们独到的见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劳动分工论,不确定性论和企业优待论。

然而,根据笔者的理解和思考,认为企业分工专业化带来的收益(当然,这种收益与社会较高的需求存在着紧密联系)与企业内和企业外的交易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是企业家创办企业的原动力。无论是社会的需求,分工专业化合作的安排,还是企业内外的交易成本,都是企业家创办企业之前,必须给予充分考虑的。其实,这也正是企业家才能的体现。我们认为分工专业化收益与企业内外交易成本之差额正是企业存在的充要条件。

由于这些收益和成本都是事前的,也就是说,他们都是预期值。

我们用ER代表企业分工专业化的预期收益,用EC代表预期的企业内外交易总成本。预期利润用Eπ表示。则(注:为个抓住问题的核心, 我在模型中忽略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它不是本文关注的对象。)

Eπ=ER-EC>0(2)

公式(2)就是我们给出的企业存在的充要条件。

在计划经济制度下,由于层层委托,层层代理,激励和监督的成本太大,交易成本高昂,国家根本无法执行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导致整个经济体系无效率地运转。很显然,这样的体系不会长时期地存在下去。

4 结论

综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的观点是:企业的产生不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而是由于分工专业化收益的存在。企业的存在是分工专业化收益的使然,而降低交易成本只是成本最小化的应有之义。

确定企业的边界问题,也就是确定企业大小的问题,是边际量上的确定,可以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我们的结论是企业的边界由企业分工专业化的收益与企业内和企业外的交易成本来共同决定。而企业的存在性问题,即企业的有无是一种突变,而非量变,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难以奏效。我们的结论是企业的创办是企业家根据预期利润的大小来确定。

标签:;  ;  

企业存在性与边界问题研究_交易成本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