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及其评价标准_创造性思维论文

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及其评价标准_创造性思维论文

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度及其评价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思维论文,评价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提出了关于“创造度”的概念,用以度量任何一种较为复杂的实际思维活动中富含创造性的程度。本文认为,对各种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来说,不存在将其区分为创造性思维或非创造性思维的绝对鸿沟,因而,转而考察它们不同的创造度更为恰当。本文认为,一项活动的创造度显然与它的细致心理过程有关,但若因此就依靠该细致心理过程来判断其创造度则十分困难,因为这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本文进一步提出了评价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的创造度的一系列参考标准。

在有关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某一具体思维活动是否属于创造性思维。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进行抽象的一般性论述,而是具体地考察和分析一项稍微复杂一点的与创造性或非创造性有关的活动实例(如写一篇作文或制作一个沙盘模型),就会发现我们要找到一种纯创造性的工作或毫无创造性的工作,都是十分困难的。

按照创造的广泛定义——赋予存在(当然这里是指精神产品的存在),一篇非抄袭的有一定新意的作文也应被视为包含有创造性的成分。而一具非纯复制的模型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要断然确定一种思维活动是否为创造性思维,也许会失之于笼统。因此,笔者建议采用“创造度”的概念,以反映复杂思维活动中创造性的表现水平。

1 创造性的模糊界限与创造度

所谓“创造度”,就是某种思维活动富含创造性的程度。

从创造度的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对于各种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来说,不存在将其区分为创造性思维或非创造度思维的绝对鸿沟。换句话说,我们认为,这两种思维活动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例如,我们可以考察下列各种活动:

小孩堆沙子

小孩涂鸦

小学生造句

小孩讲故事

小学生玩七巧板

小男孩恶作剧

学生作文

学生玩魔方

学生下棋

在以上活动中,究竟哪些活动牵涉到的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哪些相反,我们将很难断定。如果我们勉强把“造句”排除在创造性之外,那么“堆沙子”和“涂鸦”又如何呢?也许我们只好勉强承认没有上述哪一种活动与创造性无关,但这样一来,我们又会感到有些活动包含的创造性又不那么明显。

实际上,按照创造度的思想,以上活动中的思维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创造度,但其高低有明显差别。

我们认为,在比较复杂的实际活动中,其创造度真正为0的是不多见的,那只是一些极端的情况,如纯粹的抄袭、复制等。如果我们非常细致地考察制做赝品及伪造文物的活动,就会发现其中也会包含相当的创造性,因而也就具有相当的创造度。另一方面,我们也绝不认为任何活动都具有相同的创造度,实际上,不同活动的创造度往往十分不同。

我们把最低的创造度定为0也许是适宜的,但如果把最高的创造度定为1就未必恰当了,那样将会导致把创造度看做为一个百分比概念,也就是认为创造度等于(创造性思维成分)/(创造性思维成分+非创造性思维成分)。这样的处理方法将得到一个创造性思维的“纯度”概念。这并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认为创造度是一种总量概念,它没有绝对的上限。如果我们把一个完整的中等规模的典型创造性活动的创造度定为10,那么科技史上大多数成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创造度应该在几到一百之间。

2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过程与创造度

显然,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某些与创造性有关的心理现象。那么,能否根据思想的细致心理过程来确定创造度的大小呢?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答案是否定的。这种想法即使有其潜在的合理性,在实际上也行不通,或者说是缺乏可操作性。

首先,我们在确定什么是能够标定创造性的心理现象方面有严重困难。

按照各种不同学术流派的观点,创造性心理过程包含着不同的特定心理现象,如灵感、顿悟、潜意识、直觉、侧向思维、想象力等等。不同的学者各有其侧重点。如彭加勒看重潜意识和顿悟;奥斯本(Alex P·Osborn)强调发散思维和明智判断的交替过程;阿瑟·科伊斯特勒提倡“双重联想”(bisociation),爱德华·布诺强调“侧向思维”(lateral thinking)。而美国哈佛大学的D.N.柏金斯则对潜意识、顿悟的“特殊作用”提出言之有据的怀疑。在这种种相互矛盾而又模糊的看法中,我们很难选择出能标示出创造度的心理现象。

第二种困难也许更为严重。这就是我们很难追索出一个人或一些人在创造活动中的细致心理历程。“追忆”也许是最可行的,但难免失之于粗略。“边思边说”考察方式则令人怀疑。我们认为,完整的边思边说是不可能的。理由有三条:1.说明的速度无法与思索的速度相匹配;2.潜意识是说不出的;3.思索的同时对其进行说明,将会严重影响思维本身,这里存在着一个“说不准”原理。

按照这种办法,我们更无法考察科技史上众多重大发现发明的创造度。例如,除了靠不住的关于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的传奇外,我们对于他的科学创造的心理过程几乎一无所知。

第三种困难也许更为根本。这就是,即使我们了解到当事人细致的思维心理过程,也未必能对该思维过程的创造度做出估计。这是由于,即便充分了解到创造性思维所伴随的种种特殊心理现象,我们也很难断定,凡是具有这些现象的思维过程就有很高的创造度。例如,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侧向思维,那么一位充满侧向思维的神不守舍浮想连翩的幻想者的山南海北的一通乱侃,是不是有很高的创造度呢,恐怕未必如此。

因此,尽管创造活动的实现有赖于其整个细致心理过程,我们却实在无法将创造度的评价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3 创造度评价的参考标准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提出评价创造度的参考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要有一个前提:即我们必须把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来看待。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我们所要评价的活动必须是那种有目标有效果的完整的活动,而不是漫游式浮想。实际上,创造心理学研究所倚重的历史事例,无一不是这样的社会实践实例。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采纳以下有关创造度的评价标准:

(1)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这要求我们所涉及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类似活动,而应包含有明显特有的新内容。

那么我们如何断定该思维活动有无新内容呢?难道我们能脱离该思维活动的具体过程吗?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在考察中不大可能依赖思维活动中细致心理过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参考在这类思维活动中的大致心理过程,尽管我们未必能依赖于对该过程的考察。我们真正能依赖的是作为该思维活动结果的构思。对于产生的构思,我们不仅能进行考察,还能够将其与已有的其它相关的东西进行比较,以便找出其中的新内容或特点。新颖性指的是该构思与众不同,独特性指的是它具有与众不相似之处,因而独特性应该具有更高的创造度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并不要求该思维过程及构思处处独特、处处新颖,而仅仅要求在某些关键步骤或环节上包含有实际意义的创新。“站在巨人的肩上”并不会影响后来人工作的创造度。

(2)思维过程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

一个具有明显创造度的思维活动,在事先应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有一种事先严格设定的程序规定了你所要进行的思维活动的所有步骤,那么该思维活动就没有多少创造度了。典型的例子是查字典和按一公式计算数值。这种工作也许十分辛苦,却没有多少创造性。

该条标准反映出,创造性思维必须含有一定的探索性、冒险性和偶然性。在完成之前,我们往往不能清楚地了解结果如何,甚至不了解最终能否得到结果。问题的未知性与不确定性越强,一旦解决了,其创造度就越高。如果我们找到了一种新方法去证明已知的几何命题,当然有一定的创造度。但是如果我们证明的是一个猜想(不知其是否真的成立),其创造度应该更高一些。

(3)思维所涉及问题的难度

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所力求解决的问题的难度越大,该思维的创造度就越高。

问题的难度包括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指的是该问题属于人们希望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难题。解决该问题的愿望提出来的时间越长,愿望越迫切,说明该问题的难度越大。如费尔马定理提出来已经有两个多世纪了,最近才被证明。其思维的创造度就可想而知了。

另一种意思指的是,要解决该问题,或要达到思维过程的目标,通常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消耗较大的精力。这只是一般而论。如果一个人独创了十分精巧的办法,用很少的时间解决了别人一般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并不会影响这个人所做工作的创造度,甚至能够增加其工作的创造度。

(4)思维效果的显著性

思维活动的效果就是其结果满足目的要求的程度。

思维效果对于判定思维活动的创造度也许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我们认为较为复杂的有意义的思维活动,必须有其目标有其结果。我们在评价创造度的问题上,不赞成类似“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观点。我们认为若不如此,就无法将千奇百怪的无意义的梦幻同有意义的创新奇迹区别开来。

思维活动的效果越显著、越突出,其创造度就越大。如果其效果是意外的或事先意料不到的,其创造度就更突出。

应该承认,创造性思维中充满了偶然、机遇甚至运气。我们显然不能歧视不自觉的思维活动,就象我们不能忽视潜意识那样。如果一个很出色的思维结果是象“瞎猫碰死耗子”那样碰出来的,我们也照样会大加赞赏。

我们重视思维活动的效果,实际上也是重视那种能得到有实际意义的结果的创造性思维方法论。举例来说,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大概就不会赞成无限制的发散思维和侧向思维,而会赞成那种“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与明智评价交替循环进行”的较高实效的思维方式。

以上是有关创造度问题的基本看法。需要说明的是:创造度是一种用来进行比较的相对性概念,它应该在研究相近领域中的创造活动时使用。例如,我们在研究物理学史上的种种工作时,就可以用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工作的创造性。但是,如果我们要比较毕加索某幅画和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的创造度的高低,就相当困难了。这也许可以说明,诺贝尔未设一项总的大奖,而分设若干项不同领域的奖金,是很有道理的。

标签:;  

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及其评价标准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