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 浙江省诸暨海亮艺术中学 311800
【摘要】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应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力为方向。笔者将从语文课堂需要美之必要性说起,然后结合日常教学实例给出五条相关建议,以期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语文课堂之相关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感;教学实例;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228-02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高中生这四大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任务和方向,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任务和方向。而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必须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审美力,因此,把“美”还给语文课堂这一任务刻不容缓。
一、把“美”还给语文课堂之必要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欣赏、体验、鉴赏、表达和创造美,提升审美力,包括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因此,语文课堂应是活泼且有创造力的。但是,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高中语文课堂形式渐趋呆板单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课堂所学毫无美感,教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成为空中楼阁。尤其是讲文言文知识或者讲解试卷时,乏味无聊,缺少美感,学生昏昏欲睡,毫无兴致,大多数人都难以参与到课堂中来,因而学习效果很差。
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设计,精心组织课堂活动,把美感重新注入语文课堂之中,让语文课堂重新焕发出其本应有的魅力和生机。
二、把“美”还给语文课堂之日常教学实例及建议:
(一)寓教于乐——引入游戏,活跃氛围
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大多都是需要学生识记的,比如生字词、成语、文言文基础知识及名篇名句经典语句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这些基础知识是十分无聊枯燥的,也是十分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寓教于乐的小游戏,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比如“一站到底”式知识竞答、课本剧表演、诗词对垒或接龙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游戏。
一次关于“汉字的演变”的公开课中,看到一位老师运用多媒体把整堂课上得有声有色。比如,她用了拼字软件把繁体汉字拆开并打乱,然后让学生上台通过旋转、移动等方法把汉字重新排列组合,这个过程学生既体验了创造的乐趣,又在轻松游戏之中学习了新的知识,一举两得;再比如,她用答题竞赛软件,让两名同学上台比拼,看谁组对的成语多,汉字从“天上”纷纷而落,既美观又刺激,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她让学生合唱了《仓颉》,在歌声中结束了整堂课,让人意犹未尽,全程毫无疲惫之感,课堂效率极高。这便是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样的课堂能吸引学生,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才可能是有效的课堂,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这堂课真正让学生作了课堂的主人,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对于这堂课的基本知识也掌握得更加牢固,当然记忆也更加深刻。
(二)诗情画意——融入艺术,愉悦耳目
语文课堂本应是富有诗情画意的。我们应坚定不移地为语文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美,美是流动的,是有魔力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一位老师的课让我印象深刻,她在讲《沂水春风》时,以春风之感受贯穿全课。开头在舒缓雅致的古琴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窗外带着阳光味道的徐徐春风。然后问学生:“文中哪一句话让你有了春风拂面之感?”这就自然引出了全文中心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后来,她又问:“文中哪个人让你有了春风拂面之感?”这便引出对孔子师徒五人形象及志向的分析,过渡自然且富有美感,整堂课让人如沐春风之中,充满诗情画意,让我叹为观止。要知道,这可是晦涩难懂的《论语》篇目,很多老师都只是按一般流程讲解,毫无美感可言,学生几乎不会有什么反应,更不用说美的享受了。而这位老师却让这堂课美到了骨子里,让学生于春风中与孔子师徒“神交”了一番。我想,这便是美之于语文课堂的魅力及重要性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还有一位老师,她在讲到“渲染”“点染”等艺术手法时,先给学生展示了用相关手法创作的美术作品,在美术与文学的融合与碰撞中完成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在讲到《琵琶行》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交响乐,然后让学生根据文中对琵琶声的描写辨认出交响乐中的琵琶声,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提升了学生不同艺术领域的审美鉴赏能力,妙哉!
(三)身临其境——创设情境,角色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创设语文学习情境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呢?
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带入文本,比如问学生:“假如你是……,你会这么做吗/你会如何选择?”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文本中,并带入自己的情感生命体验,身临其境之感自然由此发生。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本,并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寡人之于国也》可以这样设计:“如果你是孟子,你会怎样回应这位迷茫的大王?”
再高一级的方法是发挥学生想象力,进入更加广阔的联想空间。例如《祝福》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问题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现代,她又会是怎样的结局?请大家根据祥林嫂的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变化,展开合理的想象。”问题一出,学生的讨论热情立刻被点燃,就这个问题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最后,学生们踊跃发言,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个探究活动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而且有效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而且,学生想象的祥林嫂在现代的生活状况越幸福,就越能反衬出祥林嫂命运的悲苦,就越能体味出封建社会对劳苦大众的残忍,从而使学生更加同情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所揭示的“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吃人’”这一主题。
(四)日积月累——每日一句,丰富底蕴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要靠日积月累不断坚持。学生只靠课本上的内容来提升语文素养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博览群书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体验是提升语文能力的不二法门。然而平时学生的学业繁重,无暇博览,而且学校为了方便管理禁止使用手机和看“闲书”,一来二去,学生的语言积累便成了空谈。无奈镣铐中跳舞,我想利用起来课堂开始的三分钟,每天找一句经典语句让学生摘抄并朗读,我简单提示一下语句内涵和适用范围。我认为这个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在经典语句的模仿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以经典开始语文课堂可以起到“激活”之效,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语文学习的情境中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我并没有强制执行这个任务,但学生们却十分积极主动,我认为我的创新是有意义的。
有一日的“每日一句”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附上了它们初中时背过的一句苏轼的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然后,我化繁为简:“忙即‘心亡’。心忙,天上有月也是无月,竹柏遍地也难觅竹柏。”学生有了触动,我便又顺势附上无门慧开禅师的一句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学生听罢两眼有神,不禁赞叹:“好美啊!”
那一瞬间我内心地动山摇。之前的语文课堂,我一直追求学生听懂听会,却忽视了语文课堂的灵魂——美。没有美感的语文课堂,骨子里是失败的。把“美”还给语文,以“美”吸引学生“自来”,这是语文老师的使命,更是语文课堂的生命。
(五)复归自然——走进自然,天人合一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自然所能给予人思想的启迪是无穷无尽的,如苏轼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去谛听天籁,体悟生命,感受世界的美好,让形体于自然中得以解放,让灵魂于天地中自由生长。我认为,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归宿。
鼓励学生到自然中去体验生命、阅读经典,定期把语文课堂搬进青山绿水间,这样既可拓展学生视野,又可以让学生对真善美有自己的独特体悟,从而让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形成高尚的人格。学生在自然中阅读,天人合一,纵情驰骋,穿越时空,与古圣先贤促膝长谈,这样学生的思想境界自然会有所提升,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便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
小结:把“美”还给语文课堂,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之素养,这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更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当然这也是一项“道阻且长”的任务。这需要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去贯彻落实和孜孜探索。笔者坚信,若能把以上五条建议落实到日常语文教学之中,语文课堂必将获得源源不断的活力与魅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2页、第5页
[2] 徐建国,高中语文活动课程创新研究[D],2008
[3] 吕晨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成长[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
论文作者:李昂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课堂论文; 自己的论文; 素养论文; 课堂论文; 语文论文; 美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