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城镇化,城市中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等城市问题也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开发建设大力倡导的新模式。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道路设计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能够保证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而针对城市发展理念上的要求,希望能够保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因此在城市建设上可以采用海绵城市理念来建设市政道路,从而使城市道路具有调节、吸纳、缓释雨水的能力,真正的使城市建筑与道路设计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能够保证城市道路对雨水径流的有效控制,保证了道路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功能。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所谓的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也叫做“水弹性城市”,在国际当中则被称之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在下雨时,海绵城市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而在有使用需求的时候,则能够释放蓄存的水并对其进行应用。海绵城市的材料以你够用,表现出了优秀的渗水、防滑、吸音等特点,因此,海绵城市的应用,也能够使得“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得到实现,其应用能够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得到有效的环节,保证城市路面不再发热。要对海绵城市进行建设,首先就需要扭转观念。在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当中,主要是应用的是硬化路面,一旦遇到大雨,则主要需要依靠渠道等设施来排水,其主要的规划设计理念为“快速排除”以及“末端集中”,经常会造成逢雨必涝的情况。而海绵城市理念当中则强调对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设施的应用,其主要的规划设计理念为“慢排缓释”以及“源头分散”,不仅能够使得洪涝得到避免,还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
2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2.1人行道
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最常采用的材料为不透水性的材料,这使得雨季时路面会集聚大量的雨水,进而引发湿滑等问题的出现,影响人们和车辆的出行安全。不过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采用了透水材料,可以很好的将路面积聚的雨水下渗到地下,不仅可以起到调节路面温湿度的作用,而且下渗的积水还可为地下水源的积聚提供帮助。不过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路基的透水性能较差,需要设计人员在基层位置上设置相应的排水管道。并将其坡度进行合理控制,让雨水有效排出。通常情况下,纵向坡度一般控制在2.5%以内,横向坡度则会控制在2%左右。
2.2绿化带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绿化带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四部分内容:一是雨水收集。其是利用地面的透水性能和地表径流将雨水汇集到绿化带的雨水口中。在设计过程中,绿化带高度要比路面低20cm左右,雨水口的位置要设定在绿化种植层和道路高度之间,并保证其均匀性。二是水体过滤。其是将雨水进行过滤处理,保证水的清洁度。一般都是通过种植土、砾石土层以及渗透管安装来实现的。三是缓排滞蓄。一方面要保证导流系统的设计与实际要求相符,让雨水渗透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另一方面要确保加强沟设置的合理性,促进雨水的沉淀。四是排放。雨水排放一般都是通过溢流系统来实现的。在溢流系统设置中,应将雨水同排水管进行有效的连接,确保在降水充沛的区域内,雨水可以顺着排水管道有效的排出,缓解雨水口的压力,提升排水效果。
2.3绿地衔接位置
通过道路与周边绿地之间的有效衔接,可以将路面径流实行分流处理。如LID源头渗透技术,其主要包括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等。且中途技术除植草沟以外,还有调节塘、渗渠等;末端存储技术有雨水湿地等。不过在衔接方式选择上,需要结合区域的特征合理选用。对于水量较为丰富的区域,通常会采用雨水截污净化技术,将雨水有效的引入绿地中,减少洪涝灾害对路面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常见的方式为,在径流位置设置雨水花园,通过植被的缓冲作用实现雨水净化分流效果;而在水量较为贫瘠的区域,一般都会采用一些措施将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并存储起来,应用到后期城市建设中来;在径流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需要加强对水污染的防控,大多会采用雨水花园、植草沟这两种形式,将雨水实行净化处理,之后再引入到绿地中。
3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3.1车行道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车行道的设计与施工通常会采用非透水性的路面材料,道路透水性的不佳,就容易导致城市路面积水,影响交通运输,不透水路面会缺乏对于地面温度及湿度的调节效果,加快雨水蒸发,地面快速干燥的情况下,就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且不利于地下水的补充以及雨水的回收与利用。基于此,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下,城市车行道的设计需保证侧行路面路面的渗水效果,以起到对地下水的补充作用。不同于传统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是,“海绵城市”理念下,车行道的设计可在路牙处,每隔固定距离设置雨水导流井,车行道地表雨水径流流入到流经,经由管道向植草沟排水。或采用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及透水沥青混凝土进行施工,并结合路
3.2生物滞留设计
生物滞留设计即采用植被等生态环境对于雨水的滞留与存储效果,实现雨水滞留。并通过生物、物理等原理,通过生物带实现对于雨水的净化作用。在城市环境气候温和,并且雨量充沛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生物滞留设计的作用。生物滞留设计可有效减少面源污染对于水资源的影响,是城市雨水蓄调的重要方法,可增加雨水渗透面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生物滞留可营造较为丰富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多样性的建设与发展。可在道路两侧绿地设置生物滞留带,或对原本道路的绿化带进行改造。生物滞留带包括溢流井、预处理层、进水层、过滤层、防渗层、排水管等,通过预处理层实现对雨水的沉淀处理,通过进水层弱化雨水流速,并实现雨水均匀分布,通过过滤层实现对雨水中杂质及污染物的有效吸附与截留,实现雨水净化,通过排水层进行雨水的排出,补充地下水。生物滞留设计要求表面覆盖植被,越密集且高度适宜的植被就会起到越好的驱除污染效果,可有效吸收雨水中的悬浮颗粒及其他污染物。生物滞留设计的过程中,要控制植被高度,并保证雨水口的均匀分布。地表径流需经过有效过滤及预处理,可设置种植土、砾石层及渗漏管,以过滤雨水,并实现地下水的有效补给。
3.3绿化带设计
绿化带设计也是当前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的重点内容,直接影响当前城市道路给排水性能,因此,“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绿化带设计中的应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合理进行雨水收集,在“海绵城市”理念背景下,以透水地面为基础,利用地表径流向绿化带的雨水收集口进行雨水收集,通常情况下,当前绿化带设置高度主要在路面下方15cm~20cm处,同时保证雨水口分布较为均匀,提升雨水收集效率。其次,合理缓排滞蓄,分析绿化带的地形与结构,合理对现阶段的导流系统进行设计,保证雨水渗透的层次性。例如,在雨水口进行明沟设置,加强对雨水进行沉淀,促使雨水直流于明沟。再比如,当前某城市的建设的生态滞留沟主要包括沟槽、中粗砂垫层100mm、防渗膜,其搭接缝宽度大于100mm、卵石层每层300mm、下层透水土、种植土壤层,利用道路纵坡自身的功能促使当前的地面水排出,充分发挥出滞留沟自身的作用,满足当前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背景下,灵活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的促使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改善城市内部生态环境,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洪涝灾害对城市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在“海绵城市”设计过程中,应积极对城市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深入发掘“海绵城市”优势与作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梅,黄涛.“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设备工程,2018(7).
[2]白芮,陈建国,胡泽浩.国外可持续性城市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4):616~618.
论文作者:俞雪聪,魏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绿化带论文; 径流论文; 路面论文; 车行道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