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西和县第三中学 742106
摘 要:在当今新兴教育的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及他们的教育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出现了一类特殊的群体,父母的婚姻变迁给原本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伤害最深是这类孩子。特别是进入初中阶段的这类孩子,家庭变故是这类学生原本美好的憧憬变得支离破碎,时刻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对他们的教育成为摆在家庭和学校面前十分棘手的难题,教育稍有不当就会给社会、家庭、学校、本人带来臆想不到的后果。我是一名农村中学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教学工作,对农村家庭变故型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比较了解,探究出了这些办法与对策来激励他们乐观、健康、自强成长,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农村 家庭变故型留守学生 教育现状 对策
一、初中阶段的教育是每个人成长、发展、多变的关键时期,但是家庭变故型留守学生的教育,却是摆在家庭与学校面前的难题
他们的教育不同于其他留守儿童的教育,由于父母婚姻变迁,他们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加上青春期逆反心理是十分强烈,对他们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与棘手,突出地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
2.农村初中阶段家庭变故型留守学生生活环境绝大多数在农村,除了在与家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外,还要受到父母对老人不孝顺的怨气数落在他们的身上。同时祖辈有许多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学生功课和心理疏导,只能通过过分溺爱或监督来教育孩子,反而对孩子起到许多负面效应。
3.父母离异,孩子缺乏父母潜移默化的家庭氛围教育。由于父母重新组建家庭,这类学生对家庭环境感到冷漠,思想意识上容易形成自我封闭,不便与家庭成员交流,行为举止有些怪癖。甚至躲避回家,缺乏亲情的滋润与爱的教育。
4.学校育人环境存在的不足之处,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产生。家庭变故型学生在校学习主动性不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多数学习成绩较差,与班级同学相处关系不够融洽。同时老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缺乏一定的耐心,总是以成年人的眼光来对待他们,认为他们是“问题学生”或“贴标签”,让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个别学生逃课在外面乱串乱转或整天上网,爱打群架,发泄内心不平,个别女生诱发抑郁症现象。
5.自控能力较差,朋辈倾向性明显,易受不良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们的心里话首位倾述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时间帮助过他的人,朋辈成为家庭变故型留守学生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的主要来源之一,许多学生在校园里或周边不良帮派团的诱惑下,加入并进行偷盗,有些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6.读书“无用论”风气在农村的盛行。由于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各种矛盾纠结与激化,加上自卑感的驱使,这类留守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或无用的人,容易走向偏激,离家出走或中途辍学,外出打工。
二、农村家庭变故型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
我一直从事农村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对家庭变故型留守学生高度重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定一些措施与对策,解决一部分农村初中阶段家庭变故型留守学生的问题,现将几个方面探究如下:
1.农村初中阶段家庭变故型留守学生的教育离不开政府与社会的大力支持。虽然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这类特殊群体效果不太明显。它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与农村文化建设,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社会各界要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
2.学校要高度重视,老师要倾注爱心,同学要互帮互进。学校要针对这类学生建档立卡,分类管理,给予灵活性的制度倾斜与帮扶,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室 ,让心理教师帮助排除心理障碍;班主任或教师要了解学生实情,在生活、学习方面倾注爱心,滋润他们干枯的心灵;同学们要互帮互学,团结友爱。我校采取大走访和老师帮扶措施,效果显著。
3.父母虽然离异,更应时刻关心孩子的方方面面,给予温暖。父母虽然重新组建家庭,远走他乡,但应该时时刻刻与孩子保持沟通交流,关心孩子的方方面面,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呵护。
4.学生本人要树立自立、自爱、自强的决心,克服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勇气。学生自己要冷静地面对家庭父母婚姻变迁,不能有悲观情绪,甚至自暴自弃,从那一刻起,树立自立、自爱、自强的决心,克服各种困难,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做生活上的强者,学习上的标兵。
参考文献
[1]黄云飞 农村“留守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陆丹 贵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
[3]黄艳苹 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
[4]陈友娟 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空间及成长机制研究——以三位“积极型”留守儿童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6。
论文作者:张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5
标签:家庭论文; 学生论文; 变故论文; 农村论文; 这类论文; 他们的论文; 的人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