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活动体验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性格塑造、是非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着课堂枯燥、教学方法呆板以及师生普遍不重视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处于低效、无效的局面。而生活化教学作为将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和案例引入到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激发学生兴趣、增添课堂趣味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究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从而摒弃传统单调、乏味的授课模式,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改进和提升。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激活学生生活经验
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创编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举措。观察现如今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也不难发现,其中涉及到不少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环境、身心发展及情感诉求等方面的内容。这也充分说明了开展生活化是符合其本身学科特征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为此,在开展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入手,更好地开发、补充一些与自然界、社会资源有关的生活化素材,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整合,使学生能够充分凭借自身的经验理解知识。
例如,以“干点家务活”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围绕这一话题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家中是否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知道每种劳动工具的用途是什么,以及自己会做的家务活是什么等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话题,让学生自由阐述观点和看法。同时,为了激发学生乐于分担家务的意识,教师还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父母的职业,他们在辛苦工作一天后回家再做家务活是否十分劳累等等,培养学生主动做家务、懂得分担的意识。之后,再引入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能够收到不错的效果。如此,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案例与学生互动,并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促进了生活化教学的顺利进展,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地进展下去。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同时也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举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借助图像、声音、文字等各种途径和方式,将生活中的场景真实、生动地在课堂上再现出来,能够摆脱以往课堂教学中单调文字讲解带来的枯燥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共鸣。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使教学情境呈现方式变得生活化和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动力,促进高效化教学课堂的顺利进展。
例如,在进行“生活离不开规则”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就在课堂伊始环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展示生活中不守规则现象的视频,比如买东西插队的现象、闯红灯的现象,以及在公交车站胡乱推挤的现象。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围绕这些情境进行即兴表演,演示一些不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所带来的后果。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表演活动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参与其中。我也顺势让学生在表演完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即生活在缺乏秩序和规则的环境中,对人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等等。相比于干巴巴的讲解来说,学生们更容易对这种亲身体验式的活动产生共鸣。如此,开展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促进了学生责任意识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活动体验生活化,增强学生社会认知
在开展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摒弃以往将教学内容和范围局限在课堂和课本中的单一授课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参观、调查、采访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能够增强自身的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拓展,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参与、合作、竞争意识的提升。
例如,完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增强学生对人们采用多种方式出行的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路边参观,观察来往行人采用什么方式出行,并用某一时间段采用不同交通方式出行的人群进行统计,将相关数据记录下来,对人们常用的出行方式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或是到公共场所对不同人群进行访问,调查并了解人们的出行方式。如此,便转变了以往以教材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实现了生活与教学活动的有效链接,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生活化教学作为新课改倡导并强调的新型教育组织模式,在落实教育回归生活这一理念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在综合研究学科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从而更好地摆脱当前的教育困境,真正使课堂教学达到增趣提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耀东.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小学),2017
[2]唐维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科普童话,2018
论文作者:范新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学生论文; 生活化论文; 小学论文; 法治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情境论文; 治教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