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酶修饰研究进展

脂质酶修饰研究进展

一、油脂酶法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马宗会,殷宝茹,张海,徐学兵[1](2021)在《食品级米糠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综述米糠的营养价值、利用现状以及开发食品级米糠的前景展望。米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是一种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食品原料。米糠纤维的利用以改性为主,物理法与酶法相结合及超临界CO2处理有利于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和纤维提取率。米糠蛋白的利用分为提取和改性,其中提取以物理法与酶法结合为重点研究方向,另外新型绿色亚临界水提取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米糠蛋白改性以酶法改性为主,改性后可以提高蛋白的功能性和生物活性。食品级米糠的开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张艳莉[2](2021)在《芸豆副产物膳食纤维发酵改性工艺及物化性质研究》文中指出膳食纤维作为“第七营养素”,对机体的调节代谢等生理功效日益突出。芸豆作为东北主产区经济作物,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70%以上的富含膳食纤维的副产物-豆渣,如何获取高品质膳食纤维备受关注。本研究立足筛选不同品种的芸豆加工副产物(芸豆渣),针对品种间差异化,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芸豆渣膳食纤维,发酵改性芸豆渣后分离制备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和水不溶性膳食纤维(IDF);通过红外光谱、差示热量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测定改性前后的膳食纤维结构,对比分析持水力、持油力、吸附性、离子交换能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等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最终探究发酵改性对膳食纤维物化性质的影响,旨在为芸豆膳食纤维应用于食品行业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膳食纤维含量为芸豆渣筛选指标,测定奶白花芸豆渣、紫花芸豆渣、农芸5号豆渣、北国白芸豆渣、红芸豆渣、大白芸豆渣基本成分及红外光谱,选择奶白花芸豆渣做为实验原材料,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芸豆渣膳食纤维各组分特征吸收峰无明显差别,推测其官能团及化学结构基本一致。(2)采用超声辅助复合酶(1%碱性蛋白酶和0.2%耐高温α-淀粉酶)酶解脱脂后的奶白花芸豆渣提取其中的膳食纤维,研究超声条件对IDF和SDF得率的影响,优化了提取工艺条件,并研究芸豆渣膳食纤维的结构及理化性质。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时间为25 min、强度250 W、温度60℃时,IDF得率达到60.11%,SDF的得率为5.63%。(3)摸索复合菌系发酵改性芸豆渣。试验以料液比、接菌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为因子,芸豆渣SDF得率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试验设计,得到最优生物改性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料液比1:20.09(g/m L)、接菌量3.68%、发酵温度36.56℃、发酵时间21.36 h时,SDF得率为17.96%,接近于理论值17.82%。(4)紫外全波长扫描可看出发酵水溶性膳食纤维(FSDF)是较纯净SDF。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发酵前后的IDF各组分吸收峰无明显差别,均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物质,发酵前后的SDF均为典型的多糖特征红外图谱,均可能含有酸性多糖、氨基多糖、葡萄糖等糖类物质。扫描电镜结果看出IDF、SDF经改性后,微观结构和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分子链断裂。X射线衍射图表明发酵前后IDF呈现纤维素Ⅰ型的特征X-射线衍射曲线,改性使DF结晶度降低。差示扫描量热结果表明发酵后SDF、IDF的热稳定均优于未处理的SDF、IDF。(5)发酵水不溶性膳食纤维(FIDF)持水力提高了2倍,达5.13 g/g,膨胀力提高了1.9倍,达3.83 m L/g,持油力提高了6倍,达1.21 g/g,FIDF对胆固醇、胆酸钠及葡萄糖的吸附能力均显着提高,FIDF离子交换能力均显着改善。FSDF抗氧化性显着优于SDF,FSDF吸附葡萄糖能力显着升高;FSDF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有抑菌性,SDF仅对志贺氏菌产生抑菌作用,发酵前后SDF均对沙门氏菌无抑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改性显着提高了SDF得率,且通过改变SDF、IDF的微观结构、空间位置及颗粒大小,提高了IDF持水性、持油力、吸附性等理化性质,提高了SDF抗氧化性及吸附性,并具备一定的体外抑菌作用,实验结果为发酵改性应用于豆渣膳食纤维深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歆萌[3](2021)在《高品质核桃蛋白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香核桃是我国主要的核桃品种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然而市场上的清香核桃除直接食用外,多被用于提取核桃油,剩余的核桃饼粕含有大量蛋白,未被充分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核桃蛋白的提取率低,得到的蛋白品质不稳定,是影响核桃蛋白开发及利用的关键问题。明确核桃蛋白的结构和组成,优化核桃蛋白的制备工艺,改善核桃蛋白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才能充分利用核桃蛋白资源,提高其经济价值。因此,本文以核桃蛋白的开发及利用为目的,制备低变性、高得率、高纯度的核桃蛋白为目标,以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研究对比其功能性质,为生产优质核桃蛋白提供理论指导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利用多因素双指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低变性核桃蛋白粉的制备工艺,分别以核桃饼和核桃仁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超声脱脂工艺的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和提取次数等指标,以含油率和蛋白质分散指数为检测目标,得出制备核桃蛋白粉的最佳原料及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的低变性核桃蛋白粉制备原料是清香核桃仁,低变性核桃蛋白粉采用超声脱脂工艺的最佳制备条件:超声功率为400.0 W,料液比为1:25,超声时间为150.0 min,提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得到的低变性核桃蛋白粉品质最好,其含油率为0.62%,蛋白质分散指数为14.88%。其次,采用酶水解结合碱溶酸沉法制备核桃蛋白,以低变性核桃蛋白粉为原料,优化碱溶工艺的pH;通过优选碱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根据酶解时间、酶解pH、加酶量、酶解温度等指标,以蛋白提取率为目标,结合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同时通过超滤工艺对酸沉废液进行核桃蛋白回收,采用单因素试验比较分析不同膜中原液浓度和原液温度对截留率的影响,提高核桃蛋白回收率。结果表明,碱提酸沉法中碱提工艺的最适pH为10.0;纤维素酶是最适的水解酶;核桃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90.0 min,酶解pH3.6,加酶量0.20%,酶解温度37.0℃,在最优核桃蛋白的工艺条件下,核桃蛋白的提取率可达84.11%。醋酸纤维素膜为最佳膜材料,其在0.363 mg/m L、30.0℃条件下,平均截留率最高,达到80.01%。最后,采用糖化酶纯化核桃蛋白,得到品质最佳的核桃分离蛋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比较酶解温度、酶解pH、酶解时间、糖化酶用量、料液比等指标的差异,以核桃蛋白纯度为目标,优化核桃蛋白纯化工艺,并比较核桃分离蛋白产品与低变性核桃蛋白粉在不同条件下的持水性、吸油性和乳化性等功能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核桃蛋白提纯工艺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55.0℃,酶解pH 5.0,酶解时间40.0 min,糖化酶用量80.0 U/g,料液比1:8,最终得到酶纯化后的核桃蛋白纯度为94.37%。制备的核桃分离蛋白产品持水性(3.72 g/g)、吸油性(1.57 g/g)和乳化性(57.6%)优于低变性核桃蛋白粉,证明制备的核桃分离蛋白产品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综上,本文对核桃蛋白提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低变性核桃蛋白粉提取工艺的优化、核桃蛋白得率和纯度的优化,得到了变性低、得率高和纯度高的优质核桃分离蛋白,为以开发核桃蛋白为主的核桃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

杨柳怡[4](2021)在《大米蛋白的酶解-超高压改性及其乳液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约40%的人口以大米作为主食,特别在亚洲地区,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大米年消耗量约占了全球产量的50%。大米除富含淀粉外,还含有多种营养素,如B族维生素、蛋白质等。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食品乳化剂,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以作为食品中的乳化剂,用于奶油、冰激凌等食品中。前期研究表明,大米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等功能特性较差,难以直接作为乳化剂用于食品乳液体系,因此,本文通过对大米蛋白进行改性研究,改善其功能特性并应用于复杂乳液,以期对大米资源的深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大米蛋白,研究酶解-超高压复合改性对大米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并以改性大米蛋白为乳化剂制备O/W型乳液,对乳液的物理特性进行测定;选用甘油二酯(DAG)为油相,以不同压力改性大米蛋白制备乳液,研究大米蛋白乳液体系的氧化稳定性和体外消化特性。所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米蛋白的提取工艺为:碱液pH值11,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6(w/v)。酶解-超高压处理大米蛋白的条件为:选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酶解时间20min,超高压时间为12 min。该处理对大米蛋白的功能特性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大米蛋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从10.3 mg/L、13.7 min提升至26.7 mg/L、41.0 min,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分别从9.7%、28.7%提升至32.0%、47.1%。此外,蛋白溶解性、持水性和持油性等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实验研究了不同超高压处理压力对大米蛋白结构的影响,在100~500 MPa处理压力下,圆二色谱测定结果发现,随着压力上升,大米蛋白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含量逐渐下降,β-折叠含量上升,β-转角含量先增大再减小。经超高压处理,大米蛋白的游离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均随压力上升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并在300 MPa时达到最大。大米蛋白O/W型乳液的粒径随超高压处理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300 MPa时达到最小,此时乳液ζ-电位的绝对值最大。激光共聚焦测定结果显示,该压力下所得大米蛋白制备的乳液分散较均匀,乳液稳定性较好。(3)通过酶促反应和分子蒸馏法制备高纯度DAG,并以此为油相,制备大米蛋白乳液。经与甘油三酯(TAG)乳液对比,两种油相乳液在储存14天后,初级与次级氧化产物的含量均升高,其中300 MPa处理大米蛋白制备的乳液最易氧化。在不同体外消化阶段,300 MPa处理大米蛋白乳液的粒径较小,ζ-电位绝对值较大,脂肪酸释放率较高。同TAG乳液相比,DAG乳液体系呈现更高的氧化和消化特性。

赵萌萌[5](2021)在《青稞麸皮加工特性研究及开发应用》文中提出针对青稞麸皮口感粗糙,加工利用率低的问题。以青稞原麸皮为对照,研究了超微粉碎、酶法处理、挤压膨化、气流膨化及其酶解与挤压膨化复合技术等对青稞麸皮营养成分、微观结构、粉体特性、功能特性上的改良效果,明确了不同改性青稞麸皮的应用范围,获得改善青稞麸皮粗糙质地和口感的改良技术,并且研发了以改性青稞麸皮为辅料的相关产品。为提高青稞麸皮的加工利用率和附加值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超微粉碎方法可使青稞麸皮粉粒径变得减小,粉体均匀,且对于青稞麸皮粉中的各种营养素都具有较好地保留。超微粉碎技术在研究中未造成对青稞麸皮粉体微观组织结构的显着改变(P>0.05)。青稞麸皮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水溶性、胆酸盐吸附量相较粗粉原麸皮均显着增加(P<0.05),粉体的膨胀力、堆积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减小;超微粉碎显着降低了青稞麸皮粉的持水力、持油力及其对阳离子的交换能力(P<0.05),显着增加了其粉体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2)酶解青稞麸皮的最佳工艺为:温度40℃;料液比:1:15 g/m L;p H:5.0;其中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含量分别主要为1.0%和1.2%。在此条件下,青稞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为37.15%。相较青稞原麸,2种干燥方式的酶解麸皮除水分、粗纤维含量显着降低外(P<0.05),其余营养成分均无显着变化(P>0.05),酶解处理使得麸皮结构疏松;麸皮经酶解处理后其休止角、滑角、阳离子交换能力及胆酸盐吸附能力均显着降低,但显着提高了其膨胀力、堆积密度与振实密度、水溶性持水力和持油力(P<0.05)。(3)挤压膨化麸皮的最佳工艺为:麸皮水分32%,第六区的挤压温度170℃,螺杆转速160r/min,此条件下麸皮的膨化率和可溶性膳食纤维最大分别为1.28%、40.71%。气流膨化和挤压膨化均降低了青稞麸皮的总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其余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两种膨化方式的麸皮色泽均比原麸偏暗黄,使得青稞面麸皮表面凹凸不平,体积逐渐增大,内部组织逐渐疏松;且均明显降低了青稞麸皮的休止角与平滑角、阳离子交换能力及胆酸盐对其吸附的能力,显着增加了其膨胀力、堆积密度、振实密度、持水力、持油力和水溶性(P<0.05)。(4)青稞麸皮经酶解与挤压膨化复合技术改性后,其营养成分未发生显着变化(P>0.05);增加了青稞麸皮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水溶性、堆积密度和振实密度;降低了其休止角、滑角和胆酸盐吸附能力。相比单一酶解技术及挤压膨化技术,复合技术可显着改善青稞麸皮的粉体特性,为以其为辅料开发相关产品奠定了有利基础。(5)以改性青稞麸皮为辅料开发青稞高纤面包、青稞麸皮曲奇饼干、青稞麸皮油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青稞高纤面包最佳工艺和配方分别是:青稞麸皮用量15%,酵母1.8%,发酵时间:40 min,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的用量分别为:0.2%、0.3%,葡萄糖氧化酶用量0.2%,谷氨酰胺转氨酶用量0.1%,此时面包比容和感官评分均较高,分别是3.28±0.03 m L/g和94.81±2.52分;青稞麸皮曲奇饼干最佳配方分别为:青稞麸皮含量55%、起酥油含量60%、玉米淀粉含量10%;青稞麸皮粉油茶最佳配方分别为:青稞麸皮粉添加量25%,猪油添加量6%,炒制时间为6 min。

韦世鹏[6](2020)在《藜麦膳食纤维提取、表征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膳食纤维被列为“第七大营养素”,对人体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藜麦的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且由藜麦提取的膳食纤维具有很好的持水性、吸油性,以及对重金属的吸附性。目前市场上藜麦加工产品很少,为促进藜麦资源开发与利用,本文欲探索藜麦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和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的最佳提取工艺,并研究其吸附性能,探究吸附机理,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本课题选取新疆、青海、山西三个不同产地的藜麦进行筛选,选中青海藜麦作为藜麦膳食纤维提取的原料。以碱法(Na OH)和酶法(碱性蛋白酶、热稳定α-淀粉酶)提取IDF和SDF,分别以IDF和SDF提取率为目标进行单因素试验,探讨各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得出结论:以碱法提取SDF、酶法提取IDF,提取率最高。并采用均匀设计优化试验,得到提取率与各因素的回归方程,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得出IDF最佳提取工艺为:酶法提取,酶用量为100 mg,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50 min,复合酶配比(碱性蛋白酶/热稳定α-淀粉酶,重量比)为1:2.5,IDF最大提取率为24.33%;SDF最佳提取工艺为:碱法提取,碱液浓度为0.5375 mol/L,提取温度为60.4℃,料液比选取1:25,提取时间为120 min,最高提取率为9.85%。对提取的膳食纤维进行一系列的表征,并研究了其持水性、吸油性,重点研究了模拟人体肠胃环境下对金属离子Cu2+、Ca2+、Pb2+、Fe3+的吸附性能。建立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模型、热力学模型,探究其吸附机理。得出结论:IDF、SDF对Cu2+、Ca2+、Pb2+、Fe3+的吸附反应均属于自发、熵增反应。反应过程涉及物理吸附、化学反应、静电相互作用等。且反应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为提高藜麦IDF和SDF吸附性能,促进IDF向SDF转化,通过超声对藜麦IDF和SDF进行了改性,分析了超声处理对藜麦IDF和SDF的影响,选取改性后藜麦IDF、SDF吸附Cu2+验证前面试验选取的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改性对IDF和SDF物理结构有明显改变,对吸附性能有较大提升。且改性IDF、SDF吸附Cu2+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适用Freundlich方程和内扩散模型,证实模型选择正确。

寇毛毛[7](2020)在《有机功能化SBA-15负载磷脂酶Lecitase? Ultra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磷脂酶价格低廉、催化性能良好,尤其是Lecitase(?)Ultra(LU),是近年来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酶之一。LU目前主要应用于植物油脱胶和磷脂改性。游离酶稳定性差,且不能重复利用;将LU固定化后可克服以上缺点。介孔分子筛SBA-15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较好的负载酶,且孔道内丰富的硅羟基便于功能化修饰以改善其性能,是一种优良的载体。本论文将LU固定于不同基团修饰的SBA-15,研究了其酶学特性;并将其应用于甘油解反应制备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AG)及大豆毛油脱胶中,研究了固定化LU在两种体系的催化效果及重复利用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优化了 SBA-15负载LU的条件,得到优化后的负载条件为pH=6,酶蛋白浓度为200.80 μg/mL,吸附时间30min,在该负载条件下所得固定化酶SBA-15-LU的酶活为2177.78±101.84 U/g。2、采用常见的硅烷偶联剂对SBA-15进行有机修饰(R-SBA-15),然后再负载LU(R-SBA-15-LU)。发现N-氨乙基-γ-氨丙基、3-(异丁烯酰氧)丙基、3-氨丙基、异氰酸丙基等疏水性适中的基团有利于脂肪酶活性的提高,其中,(?)以及(?)的酶活分别为 3555.56±900.21、3444.44±346.41、4777.78±115.47、3111.11±443.89 U/g。XPS、XRD 及 FT-IR 等结构表征表明,有机功能化及LU酶已成功修饰和负载在SBA-15上,且功能化修饰和LU的负载不会改变SBA-15的有序六方孔结构。3、固定化LU适于在无溶剂体系中催化甘油解,叔戊醇溶剂削弱了其甘油解反应活性。SBA-15-LU催化甘油解,温度为60℃,反应8 h后,DAG 含量高达 52.43±1.64%,TAG 转化率达 89.89±1.14%;反应12 h后,TAG转化率达92.19±0.89%。相比于SBA-15-LU(DAG/MAG为1.40±0.06),(?)催化甘油解反应对 DAG有一定的选择性,DAG/MAG分别为2.86±0.99和2.89±0.19。对(?)催化甘油解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为:加酶量为反应底物的6.75 wt%、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4h。此条件下TAG转化率和DAG含量分别为90.92±0.08%和55.20±0.12%。此外,反应进程表明,反应在60℃比 30℃更快达到平衡,但是30℃反应时TAG转化率更高。尽管SBA-15-LU催化甘油解可得到较高含量的DAG,但是其重复利用性差,重复使用五次后,酶活是初始的9.79±6.17%;而(?)重复5次后,酶活能保持其初始酶活的83.91 ±22.25%。4、研究了 LU的水解磷脂酶活,结果显示,游离LU和SBA-15-LU的酶活分别为3581.67±75.35 U/mL和1852.50±297.83 U/g。有机功能修饰后的R-SBA-15-LU,如N-氨乙基-γ-氨丙基、3-氨丙基、苯胺甲基、3-缩水甘油基氧基丙基、3-脲丙基及长碳链等基团修饰后所得固定化LU具有较高的酶活,其中,(?)(?)的酶活分别为3840.00±511.72、3825.00±435.97、3981.67±319.34、4554.17±164.04 和3702.50±5.00 U/g。将所得固定化LU应用于大豆毛油脱胶,在毛油磷含量较低为 121.15 mg/kg 时,(?)以及(?)经过五次重复使用后,相对活性仍维持在100%左右,且脱胶油磷含量小于10 mg/kg,可达到进一步精炼的标准,说明固定化LU用于磷含量较低的毛油脱胶,脱胶效果较好并可以重复利用。5、(?)同时具有较高的磷脂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并且在催化甘油解反应和脱胶反应中均得到较好的效果,以及重复利用效果,因此(?)是各方面性能优良的固定化酶。

刘学成[8](2020)在《金针菇膳食纤维提取、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是担子菌亚门口蘑科金钱菌属真菌,研究发现金针菇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和辅助改善记忆的功效。金针菇膳食纤维含量非常丰富,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被营养学家称为“第七大营养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对于预防肿瘤和降低血脂胆固醇等有显着疗效。国内外对于膳食纤维已有广泛的研究,但在食用菌尤其是金针菇中研究较少。本文以金针菇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膳食纤维,并运用两种方法对提取出的膳食纤维进行改性,将部分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增加SDF得率,并通过建立小鼠高脂肥胖模型,探究了膳食纤维生理活性,最后利用金针菇膳食纤维开发了产品。主要结果如下:(1)以金针菇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金针菇DF,在单因素基础上,选取液料比、淀粉酶用量、蛋白酶用量、超声波功率四个因素为响应变量,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提取DF最佳工艺参数:液料比30mL/g、α-淀粉酶用量2%、蛋白酶用量1.2%、超声波功率105W。按照此最佳工艺得到的DF得率为38.6%,并测得其中SDF得率占总DF的8.2%。(2)以提取的金针菇DF为原料,对其进行改性处理,分别采用纤维素酶法和高温蒸煮法处理金针菇DF,在单因素基础上得到改性最佳工艺优化参数。纤维素酶法处理最佳工艺为:液料比35mL/g,纤维素酶用量1.5%,酶解时间2h,在此工艺下SDF得率为16.2%。高温蒸煮法处理工艺为:液料比30mL/g,改性温度125℃,改性时间50min,在此工艺下SDF得率为20.4%。将以上两种改性方法得到的膳食纤维与未改性的膳食纤维进行理化性质对比,包括持水力、膨胀力、持油力、阳离子交换力、胆固醇吸附力和葡萄糖吸收力比较,并进行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高温蒸煮改性法整体上优于纤维素酶改性法。(3)建立了小鼠高脂肥胖模型,利用高温蒸煮改性后的金针菇DF饲料喂食小鼠,通过对小鼠体重,血脂中TG、TC、HDL-C、LDL-C,肝脏ALT和AST以及血清中SOD、MDA和GSH-Px等指标的测定评价改性膳食纤维的生理活性,结果显示添加高温蒸煮改性后DF能够改善高脂肥胖小鼠的生理指标,说明改性后的金针菇DF保持了良好的生理活性。(4)以高温蒸煮改性得到的金针菇DF为原料,制作了DF饼干,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优工艺参数为:低筋小麦面粉100g,DF添加量10g、黄油添加量30g、白砂糖添加量30g、鸡蛋液添加量30g,在此工艺参数下感官评分为92分,并测得其硬度为2293.51g,由此方案制得饼干口感酥脆细腻。

徐世涛[9](2020)在《基于蛋白改性技术的苏麻籽油微胶囊及功能多肽的研究》文中认为苏麻(Perilla frutescens Britt.var.frutescens)为唇形科紫苏属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营养丰富,具有多种功能特性,是一种优质的药食两用特色作物和重要的油料资源。为大力推进苏麻籽油/蛋白质的综合研究与开发利用。本文以湿法糖基化和酶解技术改性酪蛋白,研究制备苏麻油微胶囊;考察了以不同蛋白酶水解制备苏麻多肽及其工艺的优化、系统分析研究苏麻多肽呈味特征、氨基酸组成、功能活性及结构序列信息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糖的种类对酪蛋白糖基化改性的影响。醛糖中分子质量较小的葡萄糖更易与酪蛋白糖基化接枝,接枝度显着高于酮糖(p<0.05)。酪蛋白与麦芽糖、葡聚糖20 000和40 000的接枝产物具有良好接枝度和抗脂质氧化能力,乳化活性较酪蛋白分别显着提高30.14%,42.47%和52.05%(p<0.05);均具有良好乳化稳定性,其中酪蛋白-葡聚糖40 000共价接枝物乳化稳定性较酪蛋白提高85.91%。酪蛋白与葡聚糖或麦芽糖糖基化接枝改性高效易行,产物具有良好的抗脂质氧化能力和乳化特性。(2)考察接枝程度和产物特性,确定酪蛋白不同的改性方法。糖基化接枝:酪蛋白浓度4%(40 mg.m L-1)、蛋糖质量比3:1、p H为8.0、80℃反应120 min。酶解改性:酪蛋白浓度4%(w/v),酶底比1.5%,酶解20 min。酶解-糖基化接枝:按照酶解条件酶解后,调节酶解液p H为9.0,蛋糖质量比4:1,85℃反应150min。酪蛋白改性条件要求不高,操作简单,产物性能好,安全性高。(3)改性产物的性能及结构表征。酪蛋白与麦芽糖湿法糖基化接枝改性后,产物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均得到显着提升(p<0.05),分别提高了37%和48%。酪蛋白酶解-糖基化接枝物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较接枝前显着提高4.37倍和2.11倍(p<0.05)。通过SEM、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蛋白通过糖基化接枝以后,引入了糖苷键和多羟基糖链,与糖形成相对光滑、完整的结构,且糖基化接枝反应生成的酰胺键没有因酶解而被破坏;在中性蛋白酶的作用下,酪蛋白及其接枝产物形成较多胶团。以酪蛋白改性产物作为微胶囊壁材,通过冷冻干燥法可制备得到包埋良好的苏麻油微胶囊。(4)苏麻多肽的酶法提取及工艺优化。以可溶性氮含量及多肽提取指数为指标,考察了原料处理方式及酶解的不同影响因素,优化单-双酶法直接酶解制备苏麻多肽工艺。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单独酶解的最佳工艺为酶底比分别为5%、7%和5%,料液比均为3%,50℃酶解6 h,该条件下,多肽提取指数分别为49.05±0.91%、47.98±0.36%和44.22±0.87%。双酶法酶解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5%,55℃条件下,先加3.5%的胰蛋白酶在p H8.0条件下酶解3 h,调节p H为9.5后再利用3.5%的碱性蛋白酶酶解3 h,酶解液中可溶性氮含量较单酶酶解显着提高(p<0.05),苏麻多肽提取指数达52.88±0.39%。(5)苏麻多肽的特性表征及序列测定。围绕呈味特征、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功能特性、肽段序列信息以及相互联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酶法制备的苏麻多肽中氨基酸总量存在差异,但比例协调,且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32.86±0.75%,是一种优质高值的活性天然蛋白肽。苏麻多肽中鲜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60%,且胰蛋白酶提多肽的滋味特征与鸡精更相近。苏麻多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碱性蛋白酶和双酶法制备的多肽抗氧化能力较好。对比研究发现,不同蛋白酶提取的苏麻多肽对益生菌种的生长活性有不同影响。其中胰蛋白酶提取的苏麻多肽对嗜热链球菌生长促进作用显着较强(p<0.05),而双酶法制备的则对双歧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促进作用显着较强(p<0.05)。通过对双酶法制备的苏麻多肽鉴定,在检测到的96条小于3 k D的多肽肽段中,94%的肽段分子量介于600-1800 Da之间,且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

王慧娟[10](2020)在《基于水酶法的化学改性提取牡丹籽油清洁生产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牡丹,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观赏和药用历史。油用牡丹籽含油量高达30%以上,蛋白质含量约22%。尤其是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0%(超过橄榄油和山茶油),富含0.1%的维生素E和0.46%的植物甾醇等活性物质。因此,牡丹油具有降血脂、抗氧化等多种功能,被营养学专家称赞其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有关牡丹籽油的提取方法中,传统的压榨法和溶剂法提油分别存在着生成反式脂肪酸和溶剂残留等问题,而目前的水酶法工艺虽然解决了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却存在着采用多酶体系,且油脂乳化严重,游离油及总油得率分别不到60%、85%。其主要原因是水酶体系中的多肽、糊精、果胶、纤维素等碳键均含有羟基、氨基和羧基等亲水基团,以及磷脂、脂肪酸钠,且这些物质具有两亲性,所以具有强大的油-水乳化能力。目前,破开这种强大的乳化体系,提高油脂得率是水酶法提油工艺至今不能工业化的一项关键痛点问题。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论文分别采用酸法、乙醇预处理牡丹籽粉,然后再酶解。利用对牡丹籽粉合适的调酸处理,从源头上封闭游离脂肪酸中羧基的电离,以及促进牡丹籽细胞中可溶性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溶出等作用,不仅从源头上降低了油脂乳化的程度,而且使得细胞结构变得松散,为后续酶制剂与底物的接触创造了良好条件;利用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对牡丹籽粉中磷脂、脂肪酸等物质的溶解,以及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等作用,从而从源头上降低了油脂的乳化程度。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牡丹籽酸法预处理水酶法提油工艺研究。本研究先后对酸法预处理工艺、酶解工艺、破乳方法进行了优化试验。最佳酸法预处理条件为:料水比1:6(w/w)、pH 3.5、温度40℃、反应8 h;最佳酶解条件为:在碱性蛋白酶最适条件下(pH 8.5、55℃),加入3%的酶量(酶/籽·干基计),酶解5 h。此时,游离油和牡丹多肽得率分别达到86.21%、90.43%;最佳破乳方法为:冷冻解冻破乳,破乳油得率为5.78%。综上所述,在最佳工艺下,牡丹籽总油得率可达91.99%,且仅使用单一酶蛋白酶。所制备的牡丹籽油,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牡丹籽油特征指标,且酸价等指标总体达到二级质量标准;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21%,其中亚麻酸含量为42.46%,比市售牡丹籽油高出10%以上。2.牡丹籽乙醇预处理水酶法提油工艺研究。在前期试验确定的最佳碱提、酶解条件的基础上,最佳乙醇预处理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9(g/mL)、乙醇浓度80%(v/v)、温度35℃、反应7 h。结果表明,仅游离油得率高达92.24%。所制备的牡丹籽油,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牡丹籽油特征指标,且溶剂残留等指标均达到一级质量标准;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1.16%,其中亚麻酸含量为41.62%约比市售牡丹籽油高出10%。3.膜技术回收牡丹多肽研究。以最佳牡丹籽酸法预处理水酶法提油工艺下的水解液为研究对象。最佳超滤膜回收牡丹多肽的工艺条件为:截留分子量(MWCO)为1kDa的超滤膜,调节水解液pH 8(即原始pH),在操作压力0.18MPa、温度35℃下超滤。结果表明,最大膜通量可达7.12L/(m2·h),牡丹多肽截留率89.05%。4.水酶法经济效益分析。以年处理5000吨牡丹籽估算,采用本研究化学改性水酶法提油工艺,年税后利润约为22733.6万元,比其他学者的水酶法提油工艺的年税后利润高出1752.7万元,本工艺兼具经济与环保意义。

二、油脂酶法改性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脂酶法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食品级米糠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米糠的营养价值
    1.1 米糠膳食纤维
    1.2 米糠蛋白
    1.3 米糠油
2 米糠膳食纤维
    2.1 米糠纤维的结构、组成及性能
    2.2 米糠膳食纤维提取
    2.3 米糠膳食纤维改性
        2.3.1 挤压膨化—酶法处理
        2.3.2 超临界CO2—酶法处理
        2.3.3 化学改性
        2.3.4 酶法改性
3 米糠蛋白
    3.1 米糠蛋白的结构、组成及性能
    3.2 米糠蛋白的提取
        3.2.1 化学法
        3.2.2 物理法
        3.2.3 酶法
        3.2.4 物理法—酶法
        3.2.5 亚临界水
    3.3 米糠蛋白的改性
4 米糠及其下游相关产品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4.1 全脂米糠的应用
    4.2 脱脂米糠的应用
    4.3 米糠在食品中的应用趋势
5 食品级米糠商业化产品
6 前景展望

(2)芸豆副产物膳食纤维发酵改性工艺及物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芸豆副产物
        1.1.1 芸豆概述
        1.1.2 豆渣的营养价值
        1.1.3 豆渣的研究及利用现状
    1.2 国内外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1.2.1 膳食纤维简介
        1.2.2 膳食纤维的分类
        1.2.3 膳食纤维提取方法
        1.2.4 膳食纤维改性方法
        1.2.5 膳食纤维发酵改性
        1.2.6 膳食纤维生理功能
        1.2.7 膳食纤维应用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内容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芸豆副产物-豆渣膳食纤维品种筛选
        2.2.2 芸豆副产物-豆渣膳食纤维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工艺流程图
        2.2.3 芸豆副产物-豆渣膳食纤维提取操作要点说明
        2.2.4 响应面优化发酵芸豆副产物-豆渣膳食纤维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2.2.5 响应面优化发酵改性操作要点说明
        2.2.6 基本组分测定
        2.2.7 发酵前后IDF持水力、持油性及膨胀力测定
        2.2.8 发酵前后IDF吸附胆固醇、胆酸钠能力测定
        2.2.9 发酵前后IDF阳离子、阴离子交换能力
        2.2.10 发酵前后SDF抗氧化特性分析
        2.2.11 发酵前后SDF抑菌性测定
        2.2.12 发酵前后SDF全波长扫描
        2.2.13 发酵前后IDF、SDF葡萄糖吸附能力测定
        2.2.14 发酵前后IDF、SDF红外光谱测定
        2.2.15 发酵前后IDF、SDF扫描电镜测定
        2.2.16 发酵前后IDF、SDF X-衍射测定
        2.2.17 发酵前后IDF、SDF热稳定性测定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芸豆副产物-豆渣渣品种筛选结果
        3.1.1 芸豆副产物-豆渣渣基本组分
        3.1.2 不同品种芸豆副产物-豆渣DF红外光谱图结果
    3.2 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奶白花芸豆膳食纤维
        3.2.1 提取工艺优化
        3.2.2 正交试验结果
    3.3 响应面优化发酵改性制备工艺结果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3.2 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
        3.3.3 拟合模型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3.3.4 响应面试验交互作用分析
        3.3.5 验证实验结果
    3.4 发酵前后DF含量
    3.5 发酵前后IDF持水力、持油性及膨胀力分析
    3.6 发酵前后IDF吸附胆固醇能力分析
    3.7 发酵前后IDF吸附胆酸钠能力分析
    3.8 发酵前后IDF阳离子交换能力分析
    3.9 发酵前后IDF阴离子交换能力分析
    3.10 发酵前后SDF清除ABTS?能力
    3.11 发酵前后SDF清除DPPH·能力
    3.12 发酵前后SDF清除·OH能力
    3.13 发酵前后SDF抑菌能力
    3.14 发酵前后IDF、SDF葡萄糖吸附能力
    3.15 发酵前后SDF紫外全波长
    3.16 发酵前后IDF、SDF红外光谱分析
    3.17 发酵前后IDF、SDF扫描电镜分析
    3.18 发酵前后IDF、SDF X射线衍射分析
    3.19 发酵前后IDF、SDF热稳定性分析
4.讨论
    4.1 改性及提取方式对芸豆渣DF得率的影响
    4.2 发酵改性对芸豆渣IDF、SDF结构特性影响
    4.3 发酵改性对芸豆渣IDF、SDF理化性质影响
5.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高品质核桃蛋白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核桃的概述
    1.2 核桃蛋白的概述
        1.2.1 核桃蛋白的分类
        1.2.2 核桃蛋白的利用
    1.3 核桃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1.3.1 主要提取工艺
        1.3.2 辅助提取工艺
        1.3.3 膜分离技术
    1.4 核桃蛋白纯化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低变性核桃蛋白粉的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清香核桃原料基本组成成分
        2.2.2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及响应值
        2.2.3 中心组合实验结果分析
        2.2.4 不同原料提取的核桃蛋白粉正交实验结果
        2.2.5 核桃蛋白粉的氨基酸组成测定与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核桃蛋白的制备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碱溶核桃蛋白得率的研究
        3.2.2 酶法改进提高核桃蛋白得率的研究
        3.2.3 膜法处理利用碱溶酸沉的废液回收提高蛋白得率
4 高品质核桃蛋白纯度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因素实验
        4.2.2 核桃蛋白纯化的正交试验
        4.2.3 核桃分离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测定与比较
        4.2.4 低变性核桃蛋白粉与核桃蛋白功能特性的比较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大米蛋白的酶解-超高压改性及其乳液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大米蛋白的研究现状
        1.2.1 大米蛋白的提取
        1.2.2 大米蛋白的改性
        1.2.3 大米蛋白的开发利用
    1.3 蛋白质改性的方法
        1.3.1 物理改性
        1.3.2 化学改性
        1.3.3 酶法改性
    1.4 超高压改性对蛋白的影响
        1.4.1 对蛋白分子结构的影响
        1.4.2 对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1.4.3 对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1.4.4 对蛋白乳化性和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1.4.5 对蛋白凝胶性能的影响
    1.5 选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大米蛋白的提取及酶解-超高压改性处理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大米蛋白的提取
        2.3.2 大米蛋白提取条件的研究
        2.3.3 大米蛋白的基本组分分析
        2.3.4 大米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2.3.5 大米蛋白分散液的制备
        2.3.6 不同方法对大米蛋白的改性处理
        2.3.7 大米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2.3.8 酶解条件的研究
        2.3.9 超高压处理时间的研究
        2.3.10 大米蛋白溶解性的测定
        2.3.11 大米蛋白持水性的测定
        2.3.12 大米蛋白持油性的测定
        2.3.13 大米蛋白起泡性(FA)及泡沫稳定性(FS)的测定
        2.3.1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大米蛋白提取条件的研究
        2.4.2 大米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2.4.3 大米蛋白基本组分的测定
        2.4.4 酶解条件的研究
        2.4.5 超高压处理时间对大米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2.4.6 改性大米蛋白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2.4.7 改性大米蛋白溶解性的测定
        2.4.8 改性大米蛋白持水性与持油性的测定
        2.4.9 改性大米蛋白起泡性(FA)与泡沫稳定性(FS)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超高压对大米蛋白结构的影响及其在乳液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改性大米蛋白分散液的制备
        3.3.2 大米蛋白二级结构的测定
        3.3.3 大米蛋白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3.3.4 大米蛋白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
        3.3.5 大米蛋白内源荧光光谱的测定
        3.3.6 大豆油的制备
        3.3.7 大米蛋白乳液的制备
        3.3.8 大米蛋白乳液粒径的测定
        3.3.9 大米蛋白乳液ζ-电位的测定
        3.3.10 大米蛋白乳液显微结构的测定
        3.3.11 大米蛋白乳液界面蛋白浓度的测定
        3.3.12 大米蛋白脂肪上浮率(CI)的测定
        3.3.1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大米蛋白二级结构的测定
        3.4.2 大米蛋白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3.4.3 大米蛋白游离巯基(-SH)含量的测定
        3.4.4 大米蛋白内源荧光光谱的测定
        3.4.5 大米蛋白乳液粒径的测定
        3.4.6 大米蛋白乳液ζ-电位的测定
        3.4.7 大米蛋白乳液显微结构的测定
        3.4.8 大米蛋白乳液界面蛋白浓度的测定
        3.4.9 大米蛋白乳液脂肪上浮率(CI)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不同油脂体系的大米蛋白乳液氧化和消化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DAG的制备
        4.3.2 DAG的纯化
        4.3.3 SO及DAG的脂肪酸组成测定
        4.3.4 SO及DAG的固体脂肪含量(SFC)测定
        4.3.5 大米蛋白乳液的制备
        4.3.6 乳液表观粘度的测定
        4.3.7 大米蛋白乳液储存过程中粒径的测定
        4.3.8 大米蛋白乳液储存过程中ζ-电位的测定
        4.3.9 大米蛋白乳液储存过程中蛋白氧化的测定
        4.3.10 大米蛋白乳液初级氧化产物的测定
        4.3.11 大米蛋白乳液次级氧化产物(TBARS)的测定
        4.3.12 构建体外消化模型
        4.3.13 不同消化阶段大米蛋白乳液的粒径测定
        4.3.14 不同消化阶段大米蛋白乳液的ζ-电位测定
        4.3.15 大米蛋白乳液在消化过程中游离脂肪酸释放的测定
        4.3.16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高纯度DAG的制备
        4.4.2 SO及DAG的脂肪酸组成
        4.4.3 SO及DAG的SFC测定
        4.4.4 大米蛋白乳液氧化过程中的d_(4,3)、ζ-电位、流变学参数变化
        4.4.5 大米蛋白乳液初级氧化产物(POV)的测定
        4.4.6 大米蛋白乳液次级氧化产物(TBARS)的测定
        4.4.7 大米蛋白氧化程度的测定
        4.4.8 大米蛋白乳液在不同消化阶段的d_(4,3)分析
        4.4.9 大米蛋白乳液在不同消化阶段的ζ-电位测定
        4.4.10 消化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释放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青稞麸皮加工特性研究及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青稞麸皮及其加工利用现状
        1.1.1 青稞及青稞麸皮
        1.1.2 青稞麸皮的营养价值
        1.1.3 青稞及其麸皮的加工利用现状
    1.2 麸皮加工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1.2.1 超微粉碎技术
        1.2.2 酶解处理技术
        1.2.3 膨化技术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第2章 超微粉碎青稞麸皮的微观结构及粉体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青稞麸皮粉营养成分与色度结果分析
        2.3.2 青稞麸皮粉的粒度分布及结构表征
        2.3.3 青稞麸皮粉的粉体特性分析
        2.3.4 青稞麸皮粉的功能特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酶解处理青稞麸皮的微观结构及粉体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指标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酶解青稞麸皮单因素试验
        3.3.2 正交试验
        3.3.3 酶解处理对青稞麸皮粉的营养成分和色度的影响
        3.3.4 酶解处理对青稞麸皮粉的微观结构的影响
        3.3.5 酶解处理对青稞麸皮粉的粉体特性的影响
        3.3.6 酶解处理对青稞麸皮粉的功能特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膨化处理青稞麸皮微观结构与粉体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挤压膨化青稞麸皮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4.3.2 正交试验
        4.3.3 膨化处理对青稞麸皮营养成分及色度值的影响
        4.3.4 膨化处理对青稞麸皮粉的微观结构的影响
        4.3.5 改性青稞麸皮粉粉体特性研究分析
        4.3.6 膨化处理对青稞麸皮粉的功能特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酶解-挤压复合改性青稞麸皮的微观结构与粉体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复合技术处理对青稞麸皮营养成分的影响
        5.3.2 复合技术处理对青稞麸皮色度的影响
        5.3.3 复合技术处理对青稞麸皮微观结构的影响
        5.3.4 复合技术的处理对青稞麸皮粉体性质的影响
        5.3.5 复合技术处理对青稞麸皮功能特性的影响
    5.4 不同加工方式青稞麸皮粉体特性比较
    5.5 小结
第6章 改性青稞麸皮产品工艺优化研究
    6.1 青稞麸皮面包加工工艺研究
        6.1.1 引言
        6.1.2 材料与方法
        6.1.3 结果与分析
        6.1.4 小结
    6.2 青稞麸皮曲奇饼干加工工艺研究
        6.2.1 引言
        6.2.2 材料与方法
        6.2.3 结果与分析
        6.2.4 结论
    6.3 麸皮油茶加工工艺研究
        6.3.1 引言
        6.3.2 材料与方法
        6.3.3 结果与分析
        6.3.4 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藜麦膳食纤维提取、表征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藜麦和膳食纤维概述
        1.1.1 藜麦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藜麦营养成分
    1.2 藜麦膳食纤维提取方法
        1.2.1 化学法提取膳食纤维
        1.2.2 酶处理法提取膳食纤维
        1.2.3 膜分离法提取膳食纤维
        1.2.4 发酵法提取膳食纤维
    1.3 膳食纤维结构与吸附特性
    1.4 吸附动力学模型、热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概述
    1.5 膳食纤维改性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本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藜麦原料筛选和膳食纤维的提取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藜麦原料成分分析
        2.2.2 碱法提取膳食纤维
        2.2.3 酶法提取膳食纤维
        2.2.4 均匀设计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藜麦原料成分分析
        2.3.2 碱法提取藜麦膳食纤维
        2.3.3 酶法提取藜麦膳食纤维
        2.3.4 均匀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DF、SDF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试剂与原料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藜麦IDF、SDF扫描电镜检测
        3.2.2 藜麦IDF、SDF粒度检测
        3.2.3 红外光谱测定
        3.2.4 藜麦IDF、SDF对油脂的吸附实验
        3.2.5 藜麦膳食纤维持水实验
        3.2.6 藜麦IDF、SDF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藜麦IDF、SDF扫描电镜分析
        3.3.2 藜麦IDF、SDF粒度分析
        3.3.3 藜麦IDF、SDF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3.4 藜麦IDF、SDF对脂肪的吸附量
        3.3.5 藜麦IDF、SDF持水量
        3.3.6 藜麦IDF、SDF对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3.3.7 藜麦IDF、SDF对金属离子吸附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膳食纤维改性及模型的验证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试剂与原料
        4.1.2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超声改性膳食纤维
        4.2.2 改性IDF、改性SDF粒径的测定
        4.2.3 改性IDF、改性SDF成分测定
        4.2.4 改性IDF、改性SDF SEM检测
        4.2.5 改性IDF吸附Cu2+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IDF、SDF粒径分析
        4.3.2 成分分析
        4.3.3 SEM分析
        4.3.4 IDF吸附Cu2+过程吸附模型拟合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创新之处
    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7)有机功能化SBA-15负载磷脂酶Lecitase? Ultra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磷脂酶
        1.1.1 磷脂酶分类及催化磷脂水解特点
        1.1.2 酶的固定化方法及载体选择
        1.1.3 磷脂酶的固定化
    1.2 酶法制备甘油二酯
        1.2.1 甘油二酯
        1.2.2 甘油二酯的酶法制备
    1.3 酶法脱胶及磷脂改性
        1.3.1 常见脱胶方法
        1.3.2 磷脂酶脱胶及磷脂改性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SBA-15负载LU及条件优化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2.1 LU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2 LU脂肪酶活力测定
        2.2.3 SBA-15有机功能化修饰
        2.2.4 SBA-15 或有机功能化SBA-15 负载LU
        2.2.5 固定化酶结构表征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LU酶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2.3.2 SBA-15负载LU及条件优化
        2.3.3 有机功能化 SBA-15 负载 LU
        2.3.4 结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定化 LU 催化甘油解反应制备甘油二酯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1 LU的固定化
        3.2.2 SBA-15负载LU催化大豆油甘油解反应及条件优化
        3.2.3 有机功能化SBA-15负载LU催化大豆油甘油解反应及条件优化
        3.2.4 底物摩尔比、有机溶剂及加水量对LU催化甘油解反应效果的影响
        3.2.5 固定化LU催化大豆油甘油解反应的重复利用性
        3.2.6 甘油酯组成的测定
        3.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BA-15-LU催化大豆油甘油解反应及条件优化
        3.3.2 R-SBA-15-LU催化甘油解反应及条件优化
        3.3.3 底物摩尔比、有机溶剂及加水量对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3.3.4 固定化 LU 催化甘油解反应的重复利用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定化LU应用于大豆毛油脱胶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2.1 SBA-15负载LU
        4.2.2 LU磷脂酶活的测定
        4.2.3 SBA-15 或有机功能化SBA-15 负载LU催化大豆毛油脱胶反应
        4.2.4 固定化LU催化大豆毛油脱胶反应的重复利用性
        4.2.5 植物油中磷含量的测定
        4.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定化LU磷脂酶活及蛋白质吸附率
        4.3.2 固定化LU催化大豆毛油脱胶
        4.3.3 固定化LU催化大豆毛油脱胶的重复利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金针菇膳食纤维提取、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金针菇简介
    1.2 金针菇的主要营养成分
    1.3 金针菇功能性成分介绍
        1.3.1 金针菇蛋白
        1.3.2 金针菇多糖
    1.4 膳食纤维介绍
        1.4.1 膳食纤维的定义
        1.4.2 膳食纤维的分类
        1.4.3 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
        1.4.4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效
    1.5 膳食纤维提取方法介绍
    1.6 膳食纤维的改性方法介绍
    1.7 膳食纤维产品开发介绍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原料预处理
        2.3.2 金针菇成分含量测定
        2.3.3 膳食纤维提取工艺流程
        2.3.4 膳食纤维提取试验流程
        2.3.5 单因素试验设计
        2.3.6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2.3.7 膳食纤维改性工艺流程
        2.3.8 膳食纤维改性试验流程
        2.3.9 单因素试验设计
        2.3.10 正交优化试验设计
        2.3.11 膳食纤维理化性质测定
        2.3.11.1 物理性质测定
        2.3.11.2 化学性质测定
        2.3.12 扫描电镜结构测定
        2.3.13 红外光谱结构测定
        2.3.14 小鼠高脂肥胖模型的建立
        2.3.15 小鼠饲养分组建立
        2.3.16 主要检测指标
        2.3.17 膳食纤维饼干制作流程
        2.3.18 单因素试验设计
        2.3.19 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2.3.20 产品指标评价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针菇的营养成分分析
    3.2 膳食纤维提取单因素试验结果
        3.2.1 料液比对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3.2.2 α-淀粉酶用量对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3.2.3 蛋白酶用量对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3.2.4 超声波功率对膳食纤维得率影响
        3.2.5 超声波时间对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3.2.6 超声波温度对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3.3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3.3.1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与结果
        3.3.2 响应面及等高线分析
        3.3.3 提取结果验证及对比试验
    3.4 金针菇膳食纤维改性单因素试验结果
        3.4.1 纤维素酶料液比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3.4.2 纤维素酶用量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3.4.3 纤维素酶酶解时间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3.4.4 高温蒸煮料液比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3.4.5 高温蒸煮改性温度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3.4.6 高温蒸煮改性时间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3.5 正交优化试验结果与验证试验
    3.6 金针菇膳食纤维改性前后理化性质测定
        3.6.1 改性前后物理性质对比
        3.6.2 改性前后化学性质对比
    3.7 改性前后扫描电镜结构分析
    3.8 改性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3.9 小鼠造模结果分析
    3.10 金针菇膳食纤维对高脂肥胖小鼠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
        3.10.1 膳食纤维对高脂肥胖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3.10.2 膳食纤维对高脂肥胖小鼠的血脂水平影响
        3.10.3 膳食纤维对高脂肥胖小鼠的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影响
    3.11 金针菇膳食纤维饼干制作单因素试验结果
        3.11.1 膳食纤维粉添加量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3.11.2 黄油添加量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3.11.3 白砂糖添加量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3.11.4 鸡蛋液添加量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3.12 正交试验优化正交试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9)基于蛋白改性技术的苏麻籽油微胶囊及功能多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苏麻籽中主体物质及利用现状
        1.1.1 苏麻籽油脂开发应用现状介绍
        1.1.2 苏麻饼粕蛋白质的应用现状介绍
        1.1.3 亟待发展的方向
    1.2 苏麻籽油的前沿研究
        1.2.1 微胶囊制备技术
        1.2.2 酪蛋白糖基化改性
        1.2.3 蛋白质酶解改性技术
        1.2.4 酶解与糖基化复合改性技术
    1.3 苏麻蛋白质的前沿研究
        1.3.1 苏麻多肽分类
        1.3.2 苏麻多肽功能活性
        1.3.3 苏麻多肽的提取及应用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苏麻油微胶囊壁材糖基化与酶解改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方法
        2.2.3.1 酪蛋白糖基化改性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2.2.3.2 蛋白酶酶解改性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2.2.3.3 接枝度测定
        2.2.3.4 褐变指数的测定
        2.2.3.5 抗脂质氧化能力测定
        2.2.3.6 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
        2.2.3.7 水解度测定(DH)
        2.2.4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种类糖对酪蛋白糖基化接枝改性的影响
        2.3.2 酪蛋白浓度对其糖基化接枝改性的影响
        2.3.3 接枝温度对其糖基化接枝改性的影响
        2.3.4 酪蛋白与糖比例对其糖基化接枝改性的影响
        2.3.5 初始pH对其糖基化接枝改性的影响
        2.3.6 接枝时间对酪蛋白糖基化接枝改性的影响
        2.3.7 酪蛋白浓度对其酶解改性进程的影响
        2.3.8 加酶量对酪蛋白酶解改性的影响
        2.3.9 加酶量对酶解酪蛋白糖基化产物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麻油微胶囊壁材复合改性制备及表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方法
        3.2.3.1 酪蛋白糖接枝-酶解产物的制备
        3.2.3.2 酪蛋白酶解-接枝改性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3.2.3.3 抗脂质氧化能力测定
        3.2.3.4 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
        3.2.3.5 SEM表征
        3.2.3.6 荧光光谱分析
        3.2.3.7 红外光谱分析
        3.2.3.8 苏麻油微胶囊的制备
        3.2.4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酪蛋白与麦芽糖质量比对酶解-接枝产物特性影响
        3.3.2 接枝时间对酪蛋白酶解-接枝改性的影响
        3.3.3 接枝温度对酪蛋白酶解-接枝改性的影响
        3.3.4 酶解液pH对酪蛋白酶解-接枝产物特性影响
        3.3.5 酪蛋白糖接枝/酶解改性产物的表征对比
        3.3.5.1 接枝改性产物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
        3.3.5.2 SEM表征
        3.3.5.3 荧光光谱分析
        3.3.5.4 红外光谱分析
        3.3.6 苏麻籽油微胶囊的制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双酶法制备苏麻蛋白多肽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方法
        4.2.3.1 苏麻饼粕中单宁、植酸的脱除方法
        4.2.3.2 苏麻饼粕中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4.2.3.3 苏麻饼粕酶解液制备方法
        4.2.3.4 酶解液中多肽的含量测定方法
        4.2.3.5 六种蛋白酶单酶酶解的单因素试验
        4.2.3.6 单-双酶酶解提取苏麻多肽的正交试验设计
        4.2.3.7 双酶酶解饼粕组合方式的确定
        4.2.3.8 双酶酶解提取苏麻多肽正交试验设计
        4.2.3.9 苏麻饼粕粉不同前处理及不同酶解方式对比分析
        4.2.4 数据统计分析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饼粕原料总蛋白质含量
        4.3.2 不同因素对酶解苏麻饼粕提取多肽的影响
        4.3.2.1 酶解时间
        4.3.2.2 酶解温度
        4.3.2.3 料液比
        4.3.2.4 酶底比
        4.3.3 单酶酶解的最佳工艺
        4.3.4 双酶酶解的最佳组合
        4.3.5 双酶酶解的最佳提取工艺
        4.3.6 不同前处理及酶解作用的饼粕可溶性氮含量及多肽提取指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麻多肽的特性表征及序列测定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方法
        5.2.3.1 苏麻多肽的单-双酶提取
        5.2.3.2 苏麻多肽呈味分析方法
        5.2.3.3 苏麻多肽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检测
        5.2.3.4 苏麻多肽的抗氧化特性测定
        5.2.3.5 苏麻多肽促进益生菌生长活性测定
        5.2.3.6 液质联用(LC-MS/MS)鉴定双酶提取的苏麻多肽
        5.2.4 统计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单-双酶法制备的苏麻多肽呈味特性分析
        5.3.2 苏麻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分析
        5.3.3 氨基酸评分
        5.3.4 呈味氨基酸(DAA)分析
        5.3.5 抗氧化特性分析
        5.3.5.1 抗脂质氧化能力
        5.3.5.2 ABTS+·清除率
        5.3.5.3 还原能力
        5.3.6 促进益生菌活性分析
        5.3.7 液质联用(LC-MS/MS)鉴定双酶法制备的苏麻多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10)基于水酶法的化学改性提取牡丹籽油清洁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牡丹资源概述
        1.1.1 牡丹各成分及功能研究进展
        1.1.2 油用牡丹种植情况及经济效益
    1.2 牡丹籽油成分及功效
        1.2.1 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其功效
        1.2.2 牡丹籽油中非脂肪酸成分及其功效
    1.3 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概述
        1.3.1 水酶法提取食用植物油脂研究进展
        1.3.2 牡丹籽油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3.3 水酶法中乳化层的破乳研究
    1.4 膜技术回收牡丹多肽的研究
    1.5 清洁生产
    1.6 立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立题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牡丹籽酸法预处理水酶法提油工艺优化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牡丹籽主要成分及含量的测定
        2.3.2 牡丹籽油的提取工艺及操作要点
        2.3.3 牡丹籽酸法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2.3.4 牡丹籽酶解条件的优化
        2.3.5 乳化层破乳方法的优化
        2.3.6 牡丹籽油油品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牡丹籽主要成分及含量
        2.4.2 牡丹籽酸法预处理条件的确定
        2.4.3 牡丹籽酶解条件的确定
        2.4.4 破乳方法对破乳油得率的影响
        2.4.5 牡丹籽油油品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牡丹籽乙醇预处理水酶法提油工艺优化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牡丹籽主要成分及含量的测定
        3.3.2 乙醇预处理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的方法及操作要点
        3.3.3 牡丹籽乙醇预处理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3.3.4 牡丹籽乙醇预处理条件的正交试验
        3.3.5 牡丹籽油油品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牡丹籽主要成分及含量
        3.4.2 乙醇预处理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3.4.3 乙醇预处理条件的正交试验
        3.4.4 牡丹籽油油品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膜分离技术回收牡丹多肽的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水解液中成分及含量的测定
        4.3.2 超滤膜的选择
        4.3.3 超滤工艺条件的优化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超滤膜的确定
        4.4.2 超滤工艺条件的确定
        4.4.3 超滤膜回收牡丹多肽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酶法经济效益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牡丹籽中成分及含量的测定
        5.2.2 水酶法总工艺路线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其他学者水酶法经济核算
        5.3.2 本研究化学改性水酶法经济核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油脂酶法改性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食品级米糠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 马宗会,殷宝茹,张海,徐学兵. 粮油食品科技, 2021(05)
  • [2]芸豆副产物膳食纤维发酵改性工艺及物化性质研究[D]. 张艳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3]高品质核桃蛋白的制备研究[D]. 杨歆萌.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4]大米蛋白的酶解-超高压改性及其乳液稳定性研究[D]. 杨柳怡.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5]青稞麸皮加工特性研究及开发应用[D]. 赵萌萌. 青海大学, 2021(02)
  • [6]藜麦膳食纤维提取、表征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D]. 韦世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有机功能化SBA-15负载磷脂酶Lecitase? Ultra及其应用研究[D]. 寇毛毛.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8]金针菇膳食纤维提取、改性及应用研究[D]. 刘学成.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9]基于蛋白改性技术的苏麻籽油微胶囊及功能多肽的研究[D]. 徐世涛. 贵州大学, 2020(03)
  • [10]基于水酶法的化学改性提取牡丹籽油清洁生产工艺研究[D]. 王慧娟.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脂质酶修饰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