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_大学教育论文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_大学教育论文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01(1999)04-0078-05

2000年即将来临,促使人们把新世纪的教育作为议论的热点。专家们预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社会,人类文明将进入知识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不断产业化;之二是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知识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之三是知识经济是伴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来到的,它必然具有全球化竞争和合作的特征;之四是伴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将发生很大的转变。

新的世纪,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对各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知识生产(科研)、知识传播(教学)和知识利用(科技产业)综合体的高等教育尤为各国强调和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了从上世纪末到现在发展的第一个百年,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第二个百年,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现代化、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综合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与重构——素质教育观

高等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这是21世纪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呼唤和要求。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世界性的高科技竞争,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愈演愈烈,而归根到底还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取得主动权和决胜权的决定因素。通过高等教育迅速提高社会整体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成为各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重要手段。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要走向现代化,要圆“强国梦”,最大的障碍不是资源问题、资金问题,也不是技术设备问题,而是人的素质问题。 1989 年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明确强调:“归根到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注:《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论文集》,第37页。)“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涌现,将成为智力的原子弹,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有力地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就是说,哪个国家拥有高素质的人才群,哪个国家就拥有21世纪的主动权。

大学走向素质教育,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代高等教育从它摆脱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模式以来,经历了点、线、面、体和综合化的发展过程。(点——教学;线——教学与科研结合;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结合;体和综合化——随着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走向多样化、综合化、个性化和终身化,成为多维立体结构。)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摒弃了把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的观念,强调综合性和整体的素质教育;摒弃了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强调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等。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顺应历史发展,符合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

新的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将改变传统的选择教育观,树立发展教育观。改变重理性教育轻非理性教育的思想,树立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改变重功利性教育轻非功利性教育的思想,树立功利性教育与非功利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改变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思想,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改变重智力因素教育轻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思想,树立智力因素教育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

全面素质教育观,是一种重在素质的发展教育观,是对传统选择教育观的扬弃。这种新的发展教育观是把英才教育建立在增进个人的发展基础上,而不是以大多数人素质的失落为代价。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不再是只面向少数学术精英的学术殿堂,而是同社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社会化学习机构。这种新的发展教育观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完美和谐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总之,21世纪教育观念将从片面的教育功能观、教育质量观、教育主体观、教师作用观、教育评价观、人才素质观转向科学的、辩证的、全面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功能观、质量观、主体观、教师观、人才观,偏执地强调某一极点的思想方法将逐渐为历史所淘汰,改革的、开放的、鲜活的教育观念将统领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内容的更新与变革——现代化、科学化、综合化

每个新世纪的到来,都造就了一批预言家,当21世纪还在母胎里躁动的时候,各国的未来学家和专家学者们已纷纷对未来的新世纪作出预测。在各种各样的预测中,有关21世纪需要什么人才,现代教育如何培养新世纪人才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热门研究课题。其中,大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能否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早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出版了《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把教育内容改革列为重要任务之一。前国家教委1994年初推出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拉开了帷幕。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现代化,表现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具备时代的特色,反映一定时代科学文化的进步。卢嘉锡院士认为,“当我们注意面向21世纪培养高科技人才时,科技和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最新成果,必须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现代化。”

在新的世纪里,信息将迅速增加,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更新与变革。在教学内容中将适当地吸收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把本学科、本专业的国际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使课程从面向过去向面向“过去——现在——未来”转变,使课程对过去具有诊断性,对现实具有指导性,对未来具有预测性。

同时,在课程内容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趋势是课程理论化,主要表现为对科学知识“结构”和“系统”的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强调。就是要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寻求那些最基本的、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并使之结构化。”(注: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 )其目的是要大力促进具有广泛而持久的迁移价值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趋势是适应各门学科之间的日益相互渗透,在课程改革中打破旧的学科界线,把相关课程内容融合一体,开设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知识容量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金字塔型的创造性知识结构的形成,它将众多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融汇于一门课程之中,有利于大学生通过比较学习开拓视野,有利于异向、综合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还有利于打破传统专业教育模式所造成的“隔行如隔山”的封闭状态,促进各学科专业之间的“门户开放”和大融合。此外,还有一个趋势是在加强培养学生必备基本素质的必修课的同时,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种选修课,改变课程结构和活动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等,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总之,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内容将由趋向分化、学科独立走向多学科内容的有机综合,向现代化、科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三、教育空间的拓展与开放——国际化

在空间维度上,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既要与国际接轨,具有全球性、国际性,也要具有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

高等教育国际化通常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即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现今,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使得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大道,都需要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经验。高等教育要用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最新成果培育人才,让各种人才具有全球视野,有能力走向世界,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当今之时,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美国高等教育就一再强调培养“有全球意识的人”、“有国际眼光的人”。日本也强调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能够领导世界的真正具有独创精神的人才”,且拿出大笔的钱鼓励日本青年到世界各国留学,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意识的人。西欧各国也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相继创办多所跨国大学。各国高等教育的相互融通,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高等教育将实现互通,这已经是21世纪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教育目标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培养面向世界的通用人才;之二是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是指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之三是教育合作的国际化,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合作研究和学术会议等。

中国的高等教育,要根据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之路。第一,尽快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必须从思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入手,创造条件,与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接轨,这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首先要在思想和观念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要增强国际化意识;其次,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第二,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首先,要加快“211工程”建设步伐, 尤其是要建设好几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要瞄准世界一流大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准等。建成部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高等学府,不仅能大大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也有利于与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迅速接轨。其次,要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我国与国际间的校际师生互换、学者互访、合作研究。再次,增设国际教育课程,培养国际型人才。国际教育课程是跨民族、跨文化的教育。我国的重点大学应当把大学生培养成既具有国际知识又拥有国际眼光和国际情感的综合型人才。

总之,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要走在世界教育发展的前列,一方面要继承和保持中华民族教育中的优势和精华,显示民族个性;另一方面,必须敞开胸怀,吸取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的优良之处,面向世界,在横向上以我为主兼取众长,实行中外互补。

四、教育功能的拓宽与重塑——大众化、社会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正是教育大展宏图的最好时机,高等教育应努力去适应、去推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知识将成为头等重要的任务,教育将成为知识经济的中心。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拓宽功能,拆除“围墙”,向社会开放,由学校教育过渡到开放教育,为社会上更多的人服务,促进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智力资本作用、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条件。美国是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70年代后期以来,90%以上新增就业岗位都要求受过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欧洲工业家圆桌会议于90年代初成立教育政策小组,并与欧洲大学校长会议(CRE)合作, 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大声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重视教育,高等教育大门应当开放。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不断提升和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劳动力市场对求职者要求的提高,说明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必经一步。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也正经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终身教育的推进,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社会的进步依赖于高等教育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等教育也只有在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中才能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未来的社会和教育将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融合,将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

高等教育社会化首先表现为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增强,将发挥出社会中心机构的作用。现代大学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不同领域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包括决策咨询的智囊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作用,乃至直接为社区建设和不同人群提供各种服务,使高等教育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进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变革和创新,更新和完善教育形态。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在其新著《大学与美国的前途》中所说的:“服务于社会只是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不过却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当国家面临困难之时,问题不在于大学要不要关心社会上的问题,而是如何尽职尽责地去帮助解决社会上的问题。”

高等教育社会化的表现之二为“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机制”的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是知识经济对大学功能、作用的新的最高的要求。大学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最能产生新理论、新知识,开发新技术、新领域。高校与企业合作,可以把自身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对新兴产业的建立、新技术的开发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社会化的表现之三为终身教育的推行。高等教育从局限于人才社会化的最初阶段,逐渐推广到社会化的每一个阶段,推行对社会人员的再教育。伴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如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延伸到千家万户,计算机网络将整个社会逐渐连成一体,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进而实现信息在全球范围的快速流动。教育将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可以自由地选择学校、课程和教育,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起来。学校教育将逐步社会化,而社会教育也可以家庭化,学校与社会的一体化,将使21世纪成为一个学习化的社会。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将在社会化的开放的教育大系统中定位和构建。

[收稿日期]1999-05-19

标签:;  ;  ;  ;  ;  ;  ;  ;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_大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