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双重逻辑与实现路径
周 倩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面旗帜包含了理论与现实的双重逻辑。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构成其理论逻辑;人类共同价值的凝聚、当今时代主题的彰显、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求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逻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的必然,其实现路径包括: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战略,建设开放性世界经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秉持正确的义利观,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关键词: 习近平外交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实现路径
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到2015年的联合国大会讲话中提出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方略,再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与发展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不仅因为它具有至善至美的向上力量,而且它同时具有双重的理论与现实生成逻辑。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与现实生成逻辑、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对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旨趣与价值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我们如何在新时代向国际社会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不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常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方法有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5],还有利用地质统计学来评价重金属污染空间特征及危险性评价的方法[6-7]。这些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也有不同的适用性,没有系统的分类及统一的标准[8]。本文欲考虑成岩过程的自然地质作用对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的变动影响下来评价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故选取地积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来对铀矿尾矿库周边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到“虚幻的共同体”再到“真正的共同体”三个阶段作出了精辟论断。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逐渐发生变革的条件下阐述了人类社会进程中依次经历的三大社会形态:即以“人的依赖性关系”“物的依赖性关系”“自由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社会,与之对应的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在原始的部落氏族社会里,人与自然发生联系并以血缘纽带为基础形成的共同体属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表现为“人的依赖性关系”,这样的共同体会受到自然条件与氏族部落的影响并逐渐消亡;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利本质的不断膨胀,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及资本主义在海外的疯狂殖民掠夺,为了攫取更多更大的利润,资本主义强国之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后资本主义通过暴力与战争的方式建立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但这样的共同体并不是“真正的共同体”,它属于“虚幻的共同体”,表现为“物的依赖性关系”。因为它是依靠剥削与掠夺的方式建立,是属于资本主义强国的利益共同体,正如马克思讲到,“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1](P199)第三阶段就是马克思论述的“自由人联合体”,即“真正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在“虚幻的共同体”基础之上建立的,即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了分工,消除了私有制,全人类得到了解放,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即马克思描述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42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行业呈现出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趋势,同时衍生了许多服务性的外包需求,例如对于人力资源的培训、物流、税务等,这使得制造业和服务业开始出现融合,有人称这种现象为“2.5产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党的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逻辑之二。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实践中形成了“求同存异”“三个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新安全观”、构建“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新的方针战略,这些方针、原则、理念成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基础,同时也是我国新时代外交实践过程中的科学指南。
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于主权,毛泽东就提出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一边倒”三大外交政策开始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1953年周恩来就中印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进行谈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此成为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1955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1974年毛泽东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问题成为我国当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即美苏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第二世界,亚非拉以及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毛主席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正确战略为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民族团结一致反对美苏霸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其次,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对时代主题的转换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1985年他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2](P105)他还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2](P282)这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再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以往的外交思想基础之上,根据当时中国面临的威胁与全球共同威胁,提出建立新安全观,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形成了中国对外战略的核心内容。此外还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指出“不可能只有一种文明和一种社会制度,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是必要的和迫切的”。[3](P110)这些思想为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提出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基础。最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全球秩序的角度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一理念不仅继承了“新安全观”思想,同时从根本上回击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所倡导的“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决定了其实现路径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表现为:政治上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战略,建设开放性世界经济;文化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生态上秉持正确的义利观,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天下为公”与“和合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4]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情况下,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此时人类共处一个地球村,冷战格局时期一超多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已经不再符合时代潮流,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秉持的各国之间平等互相尊重,国际事务各国平等参与共商共办,努力构建合作共赢、不冲突不对抗的稳定国际环境充分彰显了和平的时代主题。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一个共同繁荣发展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兼顾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利益的体现。除此之外,中国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其他国家加强友好合作,在本国发展的基础之上大力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并且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旨在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的讲话中讲道:“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8](P539)可见,“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4]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彰显。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逻辑
(一)人类共同价值的凝聚
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逻辑之三。当今世界时代主题虽然仍是和平与发展,但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在人类面临这些共同挑战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4]而我们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仍然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代表资本主义强国的利益,但对于理应承担的责任发达国家又显得退缩,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存在不公平现象。例如在全球气候问题治理上,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量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美国,在关键时刻不但没有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反而因为害怕损害本国利益而退出《京都协定书》与《巴黎协定》。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一种对于当前不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方案,以寻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同时要求打破这种西方资本主义个体本位价值观,摒弃零和思维,以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应对全球性挑战,这也是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当今时代主题的彰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与“和合理念”的文化根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的理论逻辑之三。“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5]除此之外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儒家思想思想,以及“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的道家思想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天下情怀。所谓“和合理念”体现的就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思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倡导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明之国。儒家思想中孔子主张的“君子和而不同”、荀子主张的“天地和万物生”以及道家庄子主张的“天人合一”、老子主张的“万物负阴而抱阳”思想都充分体现了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时所强调的一种和合、和谐、平衡的理念。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4]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根基。
综上所述,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乳腺癌可有效减少肿瘤标志物分泌,抑制肿瘤生长,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率低,程度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新方案,值得推广运用。
(三)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求
人类共同价值的凝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逻辑之一。“共同价值源自于人类共生共在、命运与共,同时又为维系人类共同的生存提供理念基础。”[6](P8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突破空间限制涉及全人类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与主张,它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这种新理念也正是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人类共同价值的凝聚,就没有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目标的行动指南,人类的各个行为体之间就缺乏互相认同,人类也不能有效解决自身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讲道:“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7]可见,任何一个国家都渴望和平与稳定的发展环境。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分工、交换的扩大最终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人类作为一种“类的本质”在面临全球性的经济、技术、安全、环境等问题时,在共同利益存亡之时,以共同价值为内核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全人类的行动指南显得尤为重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体现了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智慧,同时也凸显了全人类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的生存格局。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路径
我校交互云课堂平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遵循“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理念,依托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让微课、学习任务单、导学案、进阶练习等学习资源相结合,强调师生、生生课前、课中、课后实时互动,同时基于数据反馈的学情问题,以兵教兵或师教兵、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达成学习目标。本文就以《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一课为例,粗浅地谈谈交互云平台如何在“三环五步”高中政治课堂中实现教学融合。
(一)政治共同体: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首先,我国在处理各项国际事务中始终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论我国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搞扩张、不搞称霸,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尊重世界其他国家不同历史文化差异、不同社会制度以及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反对以强欺弱、以大欺小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摒弃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摒弃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偏见。其次,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主张国际事务各个国家拥有平等参与的权利,支持扩大更多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权与发言权,始终秉持公平正义的理念对待各项国际事务。再次,在对待国际争端与分歧问题上,也始终恪守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宗旨,“坚持国与国之间的互相尊重、平等协商,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4]最后,在对外交往上,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始终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与大国协调合作稳定关系的框架内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经济共同体:坚持互利共赢,建设开放性世界经济
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的是人类的共同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坚持互利共赢、建设开放性世界经济。自从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动力不足,低增长、低膨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尤其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世界经济出现了增长动能不足的趋势。因此,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不确定的形势下,增添世界经济发展新动力、应对全球性的经济难题,就需要从构建人类命运经济共同体的视角下促进世界各个经济体之间实现“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的发展目标。[4]“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就是我国坚持互利共赢、建设开放性世界经济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彰显了人类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自“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来,目前已得到了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八十多个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8](P504)“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建设开放性世界经济,是打造新的国际合作经济共同体的伟大战略构想。
(三)文明共同体: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
构建人类命运文明共同体,就需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下的文明冲突随着逆全球化浪潮的出现而不断发酵,“文明中心论”依然存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单向度的文化,并与其他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相互对立,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明冲突。解决文明冲突已成为全球性重要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同于西方的“文明中心论”,它是站在全人类的整体性视角出发,它是以不同文明交流为方式、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首先,我们要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正是因为不同民族习俗孕育的不同文明才使得整个世界文明丰富多彩,不同文明是不同民族与智慧的凝聚,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不同、地域不同的区别。其次,我们要在承认世界文明多样性差异性的基础上尊重差异。“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9]最后,文明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不同文明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4]
(四)生态共同体:秉持正确是义利观,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生态共同体,需要我们秉持正确的义利观,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自近代工业文明盛行以来,人类在利用先进科技技术取得物质经济成果的同时给我们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地球上资源与环境的消耗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因此,解决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需要携手各国人民,打造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生态共同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各个国家都应该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他指出:“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10]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打破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倡导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同时,打造人类命运生态共同体需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7]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谋发展,以绿色低碳的方式获取经济效益,如此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5]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2-2(02).
[6]史宏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意蕴与历史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6).
[7]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9-29(0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习近平.习近平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5-9-29)[2019-10-3].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29/c1024-27644409.html.
[10]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02).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233(2019)05-0101-05
收稿日期: 2019-5-15
作者简介: 周倩(1995~),女,重庆人,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责任编辑:张志巧】
标签:习近平外交思想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理论逻辑论文; 现实逻辑论文; 实现路径论文;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