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化滞柔肝颗粒治疗肝胃湿热型慢型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7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74例)。治疗组服用针灸联合化滞柔肝颗粒口服每日1代,一日三次。对照组口服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多潘立酮片、阿莫西林胶囊治疗,30d为1个疗程,并设计相关对照表格。结果: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9%。结论:针灸联合化滞柔肝颗粒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疗效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炎症,抗幽门螺旋杆菌疗效显著,中医症候改善等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在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方面有清热利湿,疏肝和胃止痛治疗效果,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胃炎;针灸;化滞柔肝颗粒;肝胃郁热型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054-01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上十分常见,随年龄增长萎缩性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西医的治疗疗效有限,临床上不能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的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患者147例,所有病例均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将14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在试验期间脱失2例余71例,其中男38例,女33例;年龄22~78岁,平均(47.76±4.32)岁;对照组74例,在试验期间脱失3例余71例,其中男36例,女35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6.53±5.41)岁,病程在3~38年之间经对照2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参照《消化内镜学》[1]以电子胃镜检查为诊断依据诊断,依据慢性胃炎分级按照直观模拟评分法分为无(0)、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分为Hp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5种组织学变化
1.3中医辨证证型标准(肝胃郁热型)
(1)胃脘灼痛,痛势急迫;(2)嘈杂泛酸;(3)脉弦滑数。次症:(1)暖气频繁;(2)烦躁易怒;(3)口干口苦;(4)渴喜凉饮;(5)舌质红,苔黄。胃镜象:(1)蠕动活跃或亢进;(2)胃黏膜充血水肿;(3)胃黏膜可见糜烂或散在出血点;(4)胆汁反流。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并结合胃镜象。
1.4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诉的诊断标准;②年龄为22~78岁,病程在3年到38年之间;健康良好,无其他严重器官或系统病变;③治疗前1月内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④辨证属肝胃郁热型;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5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期门,太冲穴,每日一次,每次二十分钟,化滞柔肝颗粒每日1代,一日三次。对照组口服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阿斯利康制药)、20 mg,每日2次,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公司)治疗,10 mg,每日3次,30d为1个疗程,饭前口服;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加用阿莫西林胶囊(联邦制药厂有限公司),0.5mg,每日3次,饭前口服,服用一周。30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1个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7疗效标准
1.7.1总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愈:(1)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2)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3)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消失。显效:(1)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2)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3)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明显减轻。有效:(1)主要症状减轻;(2)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l/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3)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症状、内镜、病理均无好转者。
1.7.2胃镜及病理疗效判定标准治愈: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消失。显效: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腺体萎缩、肠化牛和异型增生明显减轻。有效: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内镜及病理所见均无好转者。
1.7.3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所有症状均分为无,轻、中、重4级,在主证分别记0、2、4、6分,在次证则分别记0、1、2、3分。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治疗组根除65例,根除率91.55%;对照组根除48例,根除率67.61%,治疗组根除率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胃黏膜组织炎症改善情况(表1)
组别 例数显著改善改善无效改善率(%)无效率(%)
对照组713827691.558.45
治疗组7128202367.6132.29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2组疗效情况比较(表2)
表2 2组总体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714616987.23
治疗组7132142564.79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3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表3)
组别 中医证候总积分疗效指数
治疗组治疗前25.45±2.42 显效
治疗后2.36±1.24
对照组治疗前24.85±2.55无效
治疗后17.16±2.36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胃炎在属中医学“胃脘痛”、“肋痛”等范畴,主要以胃脘疼痛、脘腹胀痛、嗳气呃逆或口苦、欲吐清水、纳差乏力等症状表现,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脾胃素虚等导致脾胃失去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生呕吐纳差等或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中医治疗从整体出发,全身调理肝、脾、胃、肠的功能,通过疏肝理脾,和胃,清热祛湿等治疗原则,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针灸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的作用,有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的作用,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针灸不仅可以调节胃的血供,而且可以调节支配胃部的神经。中成药缓解胃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副作用小,从根本上调整脾胃系统疾病,特别是通过辩证论治,通过疏肝泄热,和胃止痛等治疗方法,有效的根治慢性胃炎有着奇特的效果。针灸联合中成药不仅治标,而且治根。
针灸在缓解胃部疼痛及嗳气、易怒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化滞柔肝颗粒中茵陈主要清热利湿,决明子主要清肝润肠通便,泽泻及猪苓利小便除湿热,大黄泻热毒,破积滞,荡涤肠胃,山楂行滞消积,活血化瘀,苍术、白术及陈皮,清热利湿、泄浊解毒,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滋阴柔肝,清热泻火,柴胡疏达肝气,瓜蒌涤痰散结、润肠行滞,甘草,调和诸药。本文以针灸联合化滞柔肝颗粒,以清肝泄热,和胃止痛为治疗法则,根据临床不同症状辨证施治,对慢性胃炎肝胃郁热型患者疗效确切满意。且针灸联合中成药治疗方便,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而且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益农,等.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27
论文作者:文宠,全毅红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胃镜论文; 疗效论文; 炎症论文; 郁热论文; 针灸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