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资源”信息及其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资源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70年代末“信息资源”的提法在美国出现以来,人们对这一新概念给予了莫大的关注,“信息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点很快便被西方社会所接受,正如文献[1]所言:“在1980年, ‘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的看法会被看作是一种怪论,但到了1985年,人们便对这种观点习以为常了”。90年代以来,中国也掀起了研究信息资源的热潮,信息资源管理被视为新的制高点。[2]
1 关于信息资源与“非资源”信息
国内外学者对“信息资源”有多种解释,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的是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关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3]。对比两种解释可以看出: “广义的信息资源是围绕狭义的信息资源而展开的,信息资源的许多特征也是由狭义的信息资源所决定的”[4], 对狭义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必然要涉及到对广义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因而“狭义的理解反映了信息资源的核心与实质”[4]。因此,在下文中若不另加说明,“信息资源” 均指狭义的信息资源。
信息并非天生就是资源,也并不必然地等于资源,在“信息资源”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信息不是(简单地)越多越好,也不是都有用”[5]。文献[6]认为:信息资源“是经过了人的开发、加工,制度化的事物,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奈斯比特也说过,“没有经过整理的信息不是我们的朋友,甚至是我们的敌人——当然更不是财富和资源”[7]。看来,信息要成为信息资源,似乎必须要经过人的处理和加工。其实也不尽然,有些原始信息虽然未经过人的开发加工,但确实对人们有用,而且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被利用,说这些信息不属于信息资源恐怕有些牵强。如从卫星上传回的大量原始数据,大都极有价值,在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和有序化之前,人们往往就已经开始利用这些信息,很难说这些信息不是信息资源。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固然很重要,它能使人们更方便地利用信息,而且还能使信息增值甚至创造新价值,然而不能凭这一点便把一些有价值但未经加工处理的信息排除在信息资源之外。
经过加工、处理和有序化的信息也未必都是信息资源,如文献资料中的错误信息、数据库中的失实数据、Interne 上的黄色信息和反动信息等,这些信息都经过了人的加工和处理,甚至是精心处理,但这些显然不能构成信息资源。究竟什么样的信息才能构成信息资源呢?为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资源”一词的内涵。
由于“信息资源”一词最初译自英文information resource,因此我们首先来看看resource一词的释义。根据文献[4]和[6]查阅《牛津英语大词典》的结果,resource的释义大体有6项:(1)满足需要和匮乏的手段,在必要时可以提取的原料与存储;(2 )援助或帮助的可能性;(3)可以从困境和紧急状态下解放出来的方法、权宜之计、 办法、谋略;(4)放松与娱乐的手段;(5)采取手段达到目的或应付困难的能力;(6)定语和搭配,如资源配制、资源中心等。
中文“资源”一词,《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的释义是:“生产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汉语大词典》(1992年版,第10卷)的释义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等的来源”。《辞海》(1979年版)的释义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资源》”。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大辞典》(民国七十四年版)的释义为:“可以利用的自然物资。如煤、铁、石油、森林等”。由此可见,中文“资源”一词所指的是物质的自然资源。相比之下,英文的释义要广泛得多。
文献[4]认为,英文resource 一词包含的精神和智力方面的内容应吸收到汉语对资源的释义中来,并指出:“我们所说的资源,应该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可以用来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这种见解是很有道理的。
综合分析各种解释,可以得出资源的两个重要特征:(1 )有用性,即应该对人类有用;(2)可用性, 即在现实条件下人类有能力使用。有用的东西如果不能为人类所用,也难以构成信息资源。如南北两极的冰层虽占世界淡水储量的绝大部分,但由于人类目前难以开发利用,也就不能成为淡水资源。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信息要成为信息资源,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1)信息必须对人有用,无用的信息不成其为资源;(2)信息必须在现实条件下能被人所用,即具有现实可用性,不具有现实可用性的信息充其量只是潜在的信息资源。以上两个条件有一条不符合,即不构成信息资源,我们不妨把这些信息称之为“非资源”信息。“非资源”信息大量存在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剧增,“非资源”信息也大量增多。如上文提到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库中的错误、Internet上的垃圾,都属于“非资源”信息。“非资源”信息的存在和泛滥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时甚至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很有必要研究“非资源”信息及其管理。
2 “非资源”信息的分类及其若干特性
2.1 分类
(1)错误信息。人们搜集、 整理的信息中难免混杂有一些错误信息,如文献资料中的错误信息、数据库中的错误信息以及企业信息部门搜集的信息中的错误信息。一般来说,这些错误信息并非故意造成的,而是由信息生产中的疏忽或信息搜集中的失误等因素带来的。有些错误信息在使用中容易被察觉(如数据库中某些明显超出可能的范围的数据),还不至于带来危害;但更多的错误信息却不易被察觉,一旦被用户使用,极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大的危害。
(2)无关信息。对于某个特定的信息系统, 为服务其特定的用户,有其特定的信息需求,即它所需的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范围。有些信息为别的信息系统所需,但对该信息系统可能基本上没有用处,即这些信息对该系统来说基本上无关或相关性极微。如:对高校图书馆来说,中小学课本极少会被利用;对一个企业来说,高深的理论物理著作基本上没有用处。这些信息对特定的主体而言,很难构成信息资源。
(3)因过时而失效的信息。信息一般都具有时效性, 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失效(这里并不排除有些信息并不随时间流逝而价值减少)。
实际上,大量无关信息和过时信息的存在,将影响信息系统的效率、减慢其反应速度、占用其宝贵的存储空间、增加系统维护的开销[8]。
(4)限于主观条件无法利用的信息。有些信息并不是没用, 但由于主客观条件暂时不具备而无法利用,因而这种信息也不能成为信息资源。如一个条件较差的小图书馆获赠一批光盘,但该馆没有配置微机(没有配置微机的图书馆在我国一些条件较差的地区并不少见),这些光盘也就无法得到利用;又如某系资料室有一批德文资料,但该系教师无一人懂得德文,于是这些资料终究只是资料,无法成为信息资源;再如一些企业拥有搜集信息的先进设备和手段,但苦于缺乏高级的信息分析与研究人员,使得搜集来的大量信息不能发挥其作用。
(5)信息垃圾。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垃圾随处可见。无聊、 庸俗,甚至淫秽反动的小报、书刊或电子期刊时常充斥街头巷尾。虽然“扫黄打非”的行动屡屡得手,但这些垃圾从未销声匿迹。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大量的网上垃圾与信息资源一起涌来[9],散布到了与Inte-rnet联通的每一个角落。网上的信息垃圾主要有黄色信息、反动信息、骚扰信息以及无聊信息等,其中黄色信息和反动信息的负面影响最大。网上垃圾数量大、传播快,影响恶劣,而且难以防范,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2.2 若干特性
(1)现实无益性。这个特性综合了无用性和不可用性, 正是“非资源”信息的本质属性。信息的现实无益性决定了它不构成信息资源或在一定条件限制下不构成信息资源。
(2)相对性。“非资源”信息不是绝对的概念,它因主体而异, 因条件和环境而异。对主体甲来说不是信息资源的信息,却可能构成主体乙的信息资源;现在不是信息资源的信息,也许在将来能成为信息资源。
(3)模糊性。即使主体一定、环境和条件一定, “非资源”信息和信息资源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即“非资源”信息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用二值逻辑来判断。如对信息的相关性和时效性很难作出简单的二值判断,“是”和“非”的分界点极难确定,有时甚至无法确定,因为相关性和时效性这两个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
(4)可转化性。因条件不具备而无法利用的信息, 一旦条件得到改善,可以转化为信息资源。这一特征很重要,是将有用而暂时不可用的信息变为信息资源的桥梁。要实现这个转化,必须极大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3 “非资源”信息的管理
信息资源要进行管理,以充分发挥其效用,“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信息管理工作”[10]。“非资源”信息也必须进行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消除或减弱它的负面影响或危害,并促使其中的有用信息向信息资源转化。
3.1 错误信息的管理
错误信息往往不是主观有意所为,而是由于信息生产部门的疏忽或信息搜集人员失误等因素造成了客观上的错误信息。因此,信息生产部门和信息搜集这两个环节必须严格控制,努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信息生产部门应对自己的信息产品负责,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或法规督促信息生产部门注重产品质量。当信息产品中有明显错误并导致严重后果时,要追究信息生产部门的法律责任。企业的信息部门搜集信息时要注意信息的可信度与准确性,必须仔细地分析、鉴别。错误信息还可以通过用户的反馈信息来判断。
3.2 无关信息和过时信息的管理
无关信息的存在是必然的;随着时间流逝,过时信息的存在也是必然的。相关性和及时性是两个模糊概念,宜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适当的隶属函数来描述。如可以统计信息被使用的频度,据此建立信息相关性的隶属函数,根据相关性大小,可以考虑分级建文献库或数据库,以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对相关性为零或接近零的信息,如果数量较大,对系统运行的效率有明显影响的,应该进行清除(对于文献资料,可进行廉价处理,对于数据库中的数据,则进行删除)。过时信息的处理与无关信息的处理相似,在此不再赘言,但有一点应该注意:有些信息的价值并不随时间流逝而递减(如文物资料),对这部分信息要区别对待。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信息存储容量会愈来愈大,信息处理速度会愈来愈快,无关信息和过时信息的管理也许会变得无足轻重。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这个问题大概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比较重要。
3.3 暂时无法利用的信息的管理
(1)对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利用的信息, 如果其时效性很强或者以后容易获得,可以舍弃或转送给别的有条件利用该信息的单位。如上文提到的某条件较差的小图书馆获赠一批光盘,如果在短期内该馆难以配置微机,而且光盘中信息的时效性又很强,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把这些光盘闲置在资料室中,不如转赠给别的有条件利用又需要这些信息的单位。
(2)对于比较难以获得,而又不易过时的信息, 如果在短期内确实难以利用,可以采取两种方法:①将这些信息妥善保存,待将来条件改善再取出利用。这种做法很省事,但只是一种被动的方法,将有用的信息闲置是很可惜的。②与没有这些信息但有能力利用这些信息的部门合作,共同开发利用这些信息。如上文提到某系有一批德文资料无法利用,该系可与国内有条件利用这批资料的同行院系进行合作,一方提供资料,一方提供懂行又懂德文的专业人员,共同开发利用这些信息,使之成为信息资源。
(3)对于目前难以利用, 但在短期内通过努力改善条件而可以利用的信息,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地把“死”的信息变为“活”的信息资源。这类信息最有可能向信息资源转化,应该受到高度重视。这就要求人们把信息摆在战略资源的地位上,具有极强的信息资源开发意识。如上文提到有些企业拥有先进的信息搜集手段和设备,但缺乏高级的信息分析、研究人员,因而面对大量的信息无能为力。如果企业的决策者有头脑、有眼光,就应该引进高素质的信息分析、研究人员,使企业搜集的大量信息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3.4 信息垃圾的治理
信息垃圾往往具有社会危害性,必须加以重视。对于书、刊、报和电子出版物等形式的信息垃圾,人们早已有了认识,而且也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来管理。这些信息垃圾一般都能查到源头,垃圾的生产者并不易藏身,一旦被抓获,依法必受严惩。因此,治理这些信息垃圾的关键在于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与前一类信息垃圾相比,网上垃圾数量大、传播快、影响恶劣,危害更为严重。不仅如此,由于Internet的管理十分松散,垃圾的制造者能随意大量生产垃圾而不留痕迹,使得治理垃圾的工作十分困难。信息高速公路在日益发展,网上垃圾也大有日益泛滥之势,已经到了非管不可的程度。因为信息网络是无国界的,因此治理网上垃圾必须进行国际合作。Internet的松散管理原则有必要进行修改,要从技术上和法律上限制网络用户的行为。各国必须把好信息入网的关口。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技术上也处于劣势,因此我国不仅要对付黄色信息、骚扰信息之类的“公共垃圾”,还要对付西方大国送入网上的“反动垃圾”。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技术手段,限制这些垃圾的传播;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网络资源建设。如新加坡为抗衡西方媒体的负面报导,在1995年将大型数据库ISNGAPOREINFMAP送到Internet上, 向全球的网络用户介绍新加坡的发展成就[11]。这样不仅增加了网络信息资源,还起到了对抗反动宣传的作用。这不失为发展中国家治理“反动垃圾”的一种有效方法。
收稿日期:1998年5月6日
标签:垃圾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