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例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论文_张高秋

124例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论文_张高秋

张高秋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向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7011)

【关键词】 肝炎 慢性 药物性 药物毒性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127-02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问世,药物性肝病(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 DILD)的发生率也不断增高。药物性肝病是指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均称药肝。目前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药肝,主要临床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其中包括中草药。现对2010年5月~2013年5月年本院收治的124例DIL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住院的DILD病人124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50例,年龄15~81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诊断标准、临床分型及疗效评定 

药物性肝损害反应类型及其代表

药物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既可以是普通治疗剂量药物导致的不能预料的特异反应,也可以由于摄入大剂量肝毒性药物所引起的中毒反应,既可以是涉及肝实质细胞或其胆汁分泌功能的急性肝损害,也可以隐袭性发展的慢性肝损害,主要分为急性活动性肝炎型、肝细胞伤害型、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1]。大量文献报道造成DILI以中药类占的比例最大[2,3],其次为乙酰氨基酚、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胺碘酮和抗结核药物[3],这与患者对中药无毒的错误认识和平时滥用抗生素有关。

1.2.1 诊断标准(1)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表现(睾酮类、糖皮质激素等除外),少数患者潜伏期可更长;(2)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征象;(3)具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4)末梢血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超过0.06;(5)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6)各种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标志物均阴性;(7)有药物性肝损害史,再次给予相同药物后可诱发。具有上述标准(1),再加上(2)~(7)中的任何2条,即可诊断DILD。

1.2.2 DILD的临床分型? 根据国际共识会议(ICM)意见的分类标准将药物性肝损害分为3型。(1)肝细胞损害型:丙氨酸转氨酶(ALT)> 2倍正常值上限,或ALT/碱性磷酸酶(ALP)≥5;(2)胆汁淤积型:ALP>2倍正常值上限,或ALT/ALP≤2;(3)混合型:ALT和ALP均>2倍正常值上限,且ALT/ALP介于2~5之间。

1.2.3 DILD的疗效判断标准? (1)治愈:ALT、AST、总胆红素恢复至正常上限的2倍以内;(2)好转:上述指标有所恢复,但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3)无变化:上述指标无改善或恶化,无新的并发症出现;(4)恶化:上述指标恶化,临床表现加重或出现新的并发症;(5)死亡:在住院期间死亡。

2 结果

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害型最多,占56.45%(70/124),主要由抗结核药和抗生素引起;其次是胆汁淤积型,占25.81%(32/124),多见于抗肿瘤药、中草药;混合型最少,占17.74%(22/124)。治疗结果为治愈90例(72.58%),好转26例(20.97%),无变化4例(3.23%),恶化2例(1.61%),死亡2例(1.61%)。一般情况下,患者病情恢复较快,平均35 d左右肝功能可恢复正常。胆汁淤积型患者黄疸消退较慢,最长者97 d后黄疸才恢复正常。

3 讨论?

抗结核药物引发的肝损害应引起临床医师注意。在抗结核治疗前必须先检查肝功能和肝炎病毒学指标,必要时进行肝胆B超检查,慎重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化疗药物及剂量,严格掌握此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疗程。本组肝损害大多发生在抗结核治疗开始后1~6周,其中40%发生在3~4周,28%发生在1 ~2周,13%发生在5~6周,因此,在抗结核治疗开始后应注意监测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尤其在3~4周,及早发现肝损害,及早治疗,防止恶化。如果出现肝损害,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必要时予以停药,尽量降低肝损害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保证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化疗疗程。既往认为,中草药不良反应少,而忽视了其潜在的危害性。综合文献报道,黄药子、雷公藤、千里光、苍耳子、川株子,贯众、一叶秋碱等均可引起肝损伤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中药药物性肝损害产生的机制相当复杂,每个患者的机体状况、个体差异、遗传因素、肝脏功能及及药物本身等等,都是产生本病的基本原因。临床用药前,医生应熟悉所用中药的副作用及其临床表现,不能长期、大量应用。凡在用药治疗非肝病过程中,出现食欲减退、乏力、腹胀、肝区痛、黄疸等症状,均应考虑药物性肝病,不可麻痹大意,并且应立即停止原有用药,这是治疗药物性肝炎最重要的措施。其次是补充足够的热量、水分和维生素,还可采用小剂量氢化可的松疗法以及酌情应用一些保肝药物。合理用药是预防DILI的最主要方法,根据药物代谢特点,尽可能选用肝毒性相对较小的药品,严格控制剂量,用药应注意个体差异,用药期间密切观测肝功能,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发生DILI后首先应立即停药,同时可通过洗胃、导泻、活性炭吸附、渗透性利尿、血透等方法清除肝毒性药物。维生素类、降酶药物可使肝功能好转;熊去氧胆酸、门冬氨酸可促进黄疸消退;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或前列腺素E保护肝细胞;在有免疫高敏性证据患者中可考虑使用皮质激素;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补充蛋白质等全身性支持治疗也应及时跟上。

参考文献

[1] 何健,刘利艳.药源性肝炎临床研究进展.医学信息,2011,(1):350.

[2] 马琳,刘波.85例老年药物型肝炎患者临床分析.实用肝病杂志,2011,14 (1):45.

[3] 王林,张人凤,金鸿,等.药物性肝损害90例临床分析.临床荟萃,2011,26 (2):162.

论文作者:张高秋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9

标签:;  ;  ;  ;  ;  ;  ;  ;  

124例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论文_张高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