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18地市科技竞争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省论文,地市论文,竞争力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科技竞争力是指在一定的科技发展环境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等科技活动,反映出来的该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投入、产出、科技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科技潜力的综合水平[1]。科技竞争力反映了科技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推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科技竞争力通常由科学技术投入、科学技术支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和科技潜力4大要素构成[2]。这四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依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科技统计年鉴》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科技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全面揭示了河南省18个地市科技竞争力的实际状况以及所存在的差距,从而为科学地制订河南省省市两级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1 河南省市级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进行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时,出发点不同,研究者不同,所提出的指标体系也有较大差异。本文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科技潜力4个方面来评价科技竞争力水平。科技投入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通过科技活动这一实践阶段来反映科技产出;科技产出是衡量科技活动成败的重要标志;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则从宏观角度出发,反映了地区科技进步及其可持续发展状况;科技潜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是科技竞争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这4个方面综合起来可以合理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全过程的竞争力水平。
从河南省历年科技指标数据看,大中型企业对科技的贡献最大,无论其科技投入还是科技产出等方面都占据全省60%以上。因此,这里我们选用大中型企业的相关科技指标来突出反映企业对河南省科技发展的作用。河南省市际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的权数是通过向有关专家咨询、汇总得到的。
影响科技竞争力的因素还有:科技体制、科技人员的实际水平、素质以及工作效率、科技经费的配置方式等等,这些“软因素”很难定量估计。因此,在分析河南省市际科技竞争力时,这些软因素暂不计入进去。
2 河南省18地市的科技投入—产出分析
2003年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有1019个,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有269所,居全国第5位。江苏省拥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有782个,位居第一;浙江、广东、山东省位居其后,其中山东省有541个企业,远远高于河南省。河北省245个、安徽省230个、四川省198个和河南省相差甚小。在河南省1019个大中型工业企业里,全部科技人员有74875人,占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科技人员总数(141150)的5.3%。在河南省18个地市中,郑州、洛阳、南阳、平顶山、许昌、焦作、新乡、安阳等8个地市科技人员占全省科技人员比重超过了河南省5.3%这一水平,其中郑州以20.3%的比重位居第一;而其他10个地市均低于5.3%这一水平,驻马店市最低为0.7%。由此可见,河南省18个地市的科技人力投入相对较弱。
2003年河南省大中型企业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为445685万元,高于2002年科技经费筹集总额313700万元42.1个百分点。其中政府资金为10626万元,占总额的2.4%;企业资金为400812万元,占总额的90%;金融机构资金为23312万元,占总额的5.2%。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资金占据第一,不但远远高于金融资金和政府资金,而且也高于了河南省全部科技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所占的比重67.4%。这表明,河南省各个地市的科技发展主要靠企业来支撑。由于河南省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其资金规模较小,全靠企业自身资金来发展科技,不仅会严重影响企业自身的科技发展,也会影响河南省整体科技发展的水平。另外,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占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总额(1588.6亿元)的2.8%。在河南省18个地市中,高于这个水平的城市有12个:郑州、洛阳、安阳、许昌、焦作、南阳、周口、新乡、平顶山、漯河、三门峡、商丘,其中郑州为17%,位居第一;其余6个城市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其中以信阳市最低,为0.6%。
2003年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总支出为402 332万元,其中内部支出为390 050万元,占全国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14677 738万元)的2.7%。在这18个地市中,高于这个水平的有13个城市,其中郑州所占比重为18.6%,位居第一,低于这个平均水平的有5个城市,分别为:濮阳、鹤壁、开封、信阳、驻马店,驻马店以0.4%的比重位居最后。
2003年河南省地方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比重为1.2%,而全国这一支出比重为1.7%。由于河南省18个地市中科学研究支出的概念全国有所不同,为了使各个地市和河南省平均水平具有可比性,这里我们以18地市的统计渠道为标准,得出河南省科学研究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24%。高于这个水平的有10个地市,分别是:周口、安阳、新乡、许昌、南阳、商丘、平顶山、焦作、驻马店、信阳,其中比值最高的是周口市,为0.86%。其他8个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市依次为:郑州、济源、濮阳、洛阳、漯河、开封、三门峡、鹤壁,其中鹤壁最低,为0.08%。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工业企业比较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郑州、洛阳等地),地方财政补贴相对较少,而对于那些工业企业较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尤其是科技发展潜力较大的地方(如安阳、新乡、许昌等地),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相对较多。
2003年,河南省新产品开发经费占企业科技经费的比重为46.9%。高于该水平的有6个地市,分别为:许昌、漯河、洛阳、安阳、南阳、新乡。低于该水平的有平顶山、郑州、开封等12个城市,其中濮阳最低,为1.5%。这说明,河南省企业在新产品开发领域内的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
2003年,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专利数为444项,其中濮阳企业拥有122项,占总数的27.5%,居全省第一,郑州企业拥有专利83项,位居第二,洛阳、平顶山、漯河、三门峡分别位居第3、12、4、14,济源位居第18,开封和鹤壁分别位居第10、15。和前面各个地市的科技投入来比,郑州、洛阳、漯河、平顶山等地的投入—产出效率较低,而濮阳、漯河的产出效率较高。
3 河南省18地市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分析
2003年河南省全部企业工业增加值总额为3009.14亿元,占全国总额的4.1%。18个地市中,高于这个水平的有11个,分别为:郑州、洛阳、南阳、许昌、平顶山、安阳、焦作、新乡、周口、濮阳、驻马店,其中位居第一的郑州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5.2%。然而郑州在科技人力投入占了全部的20.3%,财力投入占了总额的17.3,相对于其科技投入来说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小。在低于4.1%的7个地市中,济源以1.7%位居最后。经过详细分析发现,除了平顶山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大于了其科技投入占全省的比重1.7个百分点之外,其它城市的工业增加值比重均小于其科技投入比重1个百分点。这说明河南省几个市地的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普遍较低,出现了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相互脱节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将科技发展与河南省、市实际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003年,河南省出口额将近3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0.68%。在河南省18个地市的出口额占河南省全部出口额的比重都大于了这个水平。其中,郑州为8.7亿美元,占总额的29.8%,居第1位;信阳市为0.21亿美元,占总额的0.69%,位居第18位。
2003年全省实现技术交易项目3 668项,比上年增长14%;技术交易额19.27亿元,占全国技术市场交易总额的1.8%。居全国第13位。根据河南省相关统计渠道,河南省17地市的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均高于这个水平,其中郑州以25.6%位居第一,济源以1.8%持平于这个水平,位居第18位。由此可见,地区技术市场发展极不均衡。
2003年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2569996万元,其工业增加值为9625453万元,新产品收入占其工业增加值26.7%。在18个地市中,高于这个比值的有7个,分别为:新乡、郑州、许昌、南阳、驻马店、开封、安阳,其中新乡以60.1%位居第一。低于这个比值的其它11个城市中,商丘以1.4%位居第17位(由于濮阳没有相关的新产品销售收入统计,故暂不计入在内)。地区企业发展存在严重不均衡。
4 河南省18地市科技潜力分析
2003年河南省高校学生在校人数为557240人,占全国高校在校人数的5%,居全国第7。在河南省18个地市中,高于5%的有4个,分别是:郑州、新乡、洛阳、开封,其中郑州以46%位居全省第一。焦作高校在校人数恰好等于5%,低于5%的13个城市中,济源以0.25%位居第18位。
2003年河南省教育经费2527447万元,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5772.5亿元的4.4%。河南省18个地市中,高于4.4%的有8个地市,分别为:郑州、周口、驻马店、洛阳、商丘、信阳、南阳、安阳,其中郑州以10.3%位居第一。其它10个地市中,新乡市恰好为4.4%,其他9个地市均低于4.4%,其中济源市以0.95%位居第18位
5 河南省18个地市科技竞争力综合分析
根据表1所示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因子分析法、理想点法(TOPSIS法)[3]、线性加权法得出三种不同评价结果,再采用平均值法对三种不同结果进行汇总,得出河南省18个地市的科技竞争力排名情况(见表2)。
表2 2003年河南省18地市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
地市名称 名次地市名称 名次
郑州市 1 许昌市 4
开封市 15 漯河市 13
洛阳市 2 三门峡 16
平顶山 9 南阳市 3
安阳市 5 商丘市 14
鹤壁市 12 信阳市 17
新乡市 6 周口市 10
焦作市 8 驻马店 11
濮阳市 7 济源市 18
为了揭示各市地科技竞争力的差异,我们进一步对18个地市进行聚类分析[4](见表3)。
表3 河南省18个地市2003年科技竞争力聚类表
类别 地市科技竞争力强弱
第一类 郑州
强
第二类 洛阳市、南阳市、安阳市、平顶山市、焦作 较强
市、新乡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
第三类 开封市、濮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 较弱
第四类 鹤壁市、济源市、驻马店市弱
作为第一类的郑州,其科技竞争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一。在上述所分析的12项重要指标中有9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科技发展处于绝对优势。其它3项指标则位居全省第2~11不等的位置,这3项指标为:地方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新产品开发占企业科技经费的比重、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作为省会城市,各种政策的倾斜使郑州市的总体经济实力远高于其他地市经济实力。郑州有利的交通、政治、文化环境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具备了提升科技发展的关键条件。因此,地方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就会少。然而,郑州市的科技经费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0.64%,居全省第5,低于全省科技经费支出占全国的比重(1.1%),更低于全国这一水平(2.6%);其R&D支出占GDP比重为0.33%,居全省第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9%,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5%。由此可以看出,郑州市的科技活动和R&D活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投入偏低,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其销售收入更是偏低。因此可以看出郑州市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较低。
作为第二类的洛阳、南阳、许昌、漯河等地则是河南省工业相对聚集较多的地市,其中洛阳、南阳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总量都仅次于郑州之后,且其科技竞争力也位居郑州之后,属于较强。
第三类的开封、周口等地则是河南省科技竞争力较弱的地区,其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相对较少。因此,政府为了鼓励其科技发展,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增加了这些地区的科技支出。
第四类的鹤壁市、驻马店市等地则属于河南省科技竞争力最弱的地区,其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居全省最后,而且其科技潜力也较低,因此科技发展受到严重的局限。
表4 河南省18个地市科技竞争力动态排序
省市区200020012002
2003
郑州市 1
1
1 1
开封市 10 11 11 15
洛阳市 2
2
2 2
平顶山 7
8
8 9
安阳市 6
6
6 5
鹤壁市 18 18
18 12
新乡市 4 44 6
焦作市 8 77 8
濮阳市 13 14
10 7
许昌市 5 55 4
漯河市 9 912 13
三门峡 16 16
16 16
南阳市 3 33 3
商丘市 12 10
13 14
信阳市 15 17
15 17
周口市 11 12
9 10
驻马店 14 13
14 11
济源市 17 15
17 18
同样根据四种方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科技竞争力进行4年来的动态排序(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郑州、洛阳、南阳、三门峡的科技竞争力近4年来一直分别位居全省第1、2、3、16位,排名有所提升的幅度较大的有濮阳(由第13提升到第7,简为13-7)、鹤壁(8-12),其它城市,诸如许昌、安阳等尽管也提升了其排名,然而提升幅度不大;排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开封市(10-15)、漯河(9-13),其它城市诸如平顶山、新乡等地尽管排名下降,然而只下降了2-3个名次。
收稿日期:2006-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