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朗诵古诗词——古诗词朗诵技巧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词论文,技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诗词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押韵,又讲究平仄,节奏规整,句调抑扬顿挫,在古时候它们都是可以唱的。“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说的就是柳永的词到处都有人唱。
然而,古诗词虽然有优越的先天朗诵条件,却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朗诵好的。弄不好就会朗诵得矫揉造作、平淡乏味、千篇一律。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古诗词朗诵的技巧问题。
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我们在朗诵一首古诗时,首先只是看到白纸黑字,我们需要通过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对这些文字符号产生相应的感受,再通过外部技巧处理,努力使这些文字活起来,引起听者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沟通作者、朗诵者、听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朗诵的目的。所以,善于最精细地、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
古诗词因为押韵,音节整齐匀称,句调抑扬顿挫,所以朗诵时用得最多的技巧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着、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这几种技巧常常是综合运用的。
依据这些理论,笔者试举几例中学课文中的古诗词加以分析,下面是分析时要用到的一些符号:
一、泊秦淮(杜牧)
朗诵指导:
诗题及作者只要读得平稳,吐字清楚有力即可,不必故作深情。
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语气要柔和且含淡淡哀愁,“月”后稍做停顿,不换气。读出夜幕中秦淮如梦如烟又冷又静的感觉。“笼”读成次重音,稍拖长,读出朦胧、迷茫的感受。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整句用平稳的语调来读,语速前面快而后面慢,运用快中显慢、前后顿歇的技巧使节奏富于变化。“近”后稍做停顿,不换气。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国恨”,特别强调“亡国恨”这三个字,声音拖长并重读,感情要喷发,像一条线抛出去,读出国家衰亡、满腔愤恨的感情。第四句“隔江犹唱后庭花”,“隔江犹唱”用升调,语气要饱满;“后庭花”用降调,语速渐慢,声音渐小,成阶梯状逐渐下降。“犹”读成次重音,表达出诗人由愤而悲的感情。
第三句是本诗的高潮,也是本诗的着力点。前两句感情要逐渐推进,到第三句“商女不知”处形成蓄势,并稍做停顿,但不要换气。在重音前后留出空隙,朗读者可做短暂的酝酿,这是处理重音的常用方法。接着第四句逐渐降下来。结尾“后庭花”成阶梯状逐渐下降,语速渐慢,声音渐小。这是古诗词,尤其是五言、七言律诗的常用结尾,可使听者有回味无穷的感觉。朗诵时喉咙要像橡皮筋,伸缩自如,感情要能进能出。
整首诗的高潮在“亡国恨”三字上。许多学生喜欢把古诗的每一句都读得高亢而且激昂,殊不知感情要服从内容的需要,情浓不必声高。而且古诗因为短小,所以朗读时着力点不应太多,多则不重。
杜牧前期颇关心政治,对当时千疮百孔的唐王朝深感忧虑。这首诗表达了较为清醒的知识分子对国事的隐忧,因此它的感情基调是忧时伤世,朗诵前一定要深入发掘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这种感情内化于心,朗诵时使自己的思想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否则就会出现“理智”地朗读,声音、内容两张皮,从而与听者产生隔阂,这是朗诵显得平淡的重要原因。
二、山中问答(李白)
朗诵指导:
第一句“问余何意栖碧山”,语气要平静舒缓,吐字要清楚。几处停顿,造成前后顿歇,使诗句节奏富于变化。“栖”是次重音,稍重即可。第二句“笑而不答心自闲”,“心自闲”是次重音,稍重读并拖长,要读出悠然神会,妙处难与人说的神秘感。第三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句子用升调,与后句降调形成高低升降、抑扬顿挫之感。“窅然去”是重音,要重读。语速前面略快,后面略慢,所谓转慢,其实是重音音节延长的意思。第四句“别有天地非人间”,此句是全诗朗诵重心,要在“天地”后做较长时间的停顿,以便酝酿感情,造成悬念,以诱发听者的思索兴味,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别”是重音,要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非人间”要读得渐低、渐慢,用气多虚收的结尾法,制造一种扑朔迷离、妙不可言的神秘感。
这首诗是李白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特点的奇妙统一。诗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朗诵时语音要多扬少抑,要柔和、沉着,利用虚实音(实音指响亮坚实的声音,虚音指声轻气多之音)塑造朦胧、神秘感,将隐士这种宅心玄远、清逸不俗之气表现出来。
三、乌夜啼(李煜)
朗诵指导:
“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是无人共言,形单影只,茕茕一身,所以语调要又冷又静,略带幽怨之情。在“无言”后做适当停顿,制造幽怨、沉重之感。“月如钩”,“钩”字要读得稍重、短促,并向上升,表现出诗人幽冷寂寞的内心。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梧桐”处顿歇,前面稍快后面稍慢,前面声音响亮实在,后面声轻气多,使用快中显慢、虚实互转的技巧,使听者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震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两处逗号大胆舍弃,突破标点符号的限制,制造千丝万缕“剪不断”、千愁万绪“理还乱”的连绵感。“是”之后做长时间停顿,给听者思索、体味的时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前面稍快后面稍慢;前面用实音,音响亮、实在,后面用虚音,音轻而气多;运用快中显慢、虚实互转的技巧,给听者荡气回肠、千愁百转之感。“滋味”后做较长时间停顿,给听者思索、体味这种凄苦愁思的时间。“在”后适当停顿,突显哽咽伤心之感。“头”延长,造成意犹未尽之感。
朗诵时,为了感情的需要,应大胆突破标点符号的束缚,让有声语音的“标点符号”取而代之。这是克服朗诵呆板念字弊病的有效方法。停顿并不是思想感情的空白和中断,恰当的停顿可以补足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所以要停到好处,连到好处。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真正提高朗诵水平。
总之,朗诵者对于作品,对于具体语词的理解,虽有其共性,也有独特个性,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有些诗词的处理也是可以有多个角度的。但朗诵者必须深入理解作品,努力获得具体的感受,使听者从有声语言中感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并且比从文字中感受到的要强要深。这就是朗诵的熏陶感染作用,也是朗诵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的重要价值所在。
以下笔者根据多年朗诵教学实践,再举三例:
枫桥夜泊(张继)
望庐山瀑布(李白)
鹊桥仙(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