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时期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_教育论文

解读新时期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_教育论文

解读新时期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再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硕士生论文,新时期论文,培养目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征求意见稿)明析并拓宽了新时期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内涵,其显著特征是:既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与博士生培养目标相区别,更在硕士生教育内部进行了培养目标的分类,在转变硕士研究生教育格局——“从目前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多数、辅以少数攻读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状况,逐步调整到多种类型并举,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多数的新格局。特别要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 11的基础上,拟将该目标重新定位于培养部分教学科研专门人才与大量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在这里,笔者拟通过时间纵向上的硕士生培养目标变化与硕士生教育横向上的学术型与应用型之关系,分析该培养目标再定位的原因,并提出实现该培养目标的几点补充说明。

一、时代发展凸显原有硕士生培养目标的陈旧

1.原有硕士生培养目标的提出背景与指向

“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2] 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硕士生培养目标主要由思想政治目标与业务目标构成,由于思想政治目标相对统一和固定(通常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因此,业务目标就成为影响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关键。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初步将业务目标定为培养科学研究者或专门技术人才。该目标的制定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人才断层现象和人才的稀缺使得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大量需求高学历学术人才,而且当时硕士生数量十分稀少,两者之间巨大的供需矛盾外加硕士生教育中的研究特质使人们很自然地把硕士生与高深、抽象的学术理论研究联系在一起,将他们定位于科学研究者;此外,当时博士生教育的滞后发展也使硕士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着博士生教育的功能,而作为博士生基本业务素质的理论创新也就自然移植到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之中。至于专门技术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提出则源于国家对极少数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如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提出源于国家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要)。总之,当时我国的硕士生培养目标基本上从属于国家的需要,反过来,硕士生教育又“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经贸、管理等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为国家的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国防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一大批急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1] 3。

2.原有硕士生培养目标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所提出的硕士生培养目标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国家的需要,因此从当时来说是正确和积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与施行也开创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20多年前的硕士生培养目标已显陈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研究生教育的冲击力度不断加大,人们对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渴望空前强烈,受最高层次的教育不仅成为普通公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途径,而且成为许多先富起来人们的一种生活消费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成分与就业途径的多样化带来从业岗位的多样化,这也要求研究生教育能适应并促进新兴岗位专门人才的培养。这使得单纯以国家需要为制定硕士生培养目标的现实基础发生动摇,国家、社会、个人的三重需要将成为隐藏在硕士生培养目标后的无形之手。

原有硕士生培养目标发展到今天已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在内部,由于受传统“象牙塔”思想的影响,科学研究者与专门技术人才的发展比例日渐失调。尽管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理清了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的界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专门技术人才比例偏低的状况还未有根本改变;在外部,面对社会上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岗位大量涌现所带来的挑战,面对人们要求提高研究生教育的个人针对性与服务性的现实,这一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按“一切以国家需要”为原则制定的培养目标似有颇多的无奈,仅仅以“科学研究者”与“专业技术人才”两个模糊概念已难以应对新时期我国不同力量对硕士生教育的不同要求了。

二、新时期硕士生培养目标再定位的依据

在原有硕士生培养目标指导下所培养的研究生开始遭遇社会上用人单位的信任危机时[3],对新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与硕士生培养目标定位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对新时期中国硕士生教育发展的两种不同看法

新时期中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其实就是该层次教育应如何与变化了的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对此,绝大多数教育专家都认为纯粹的学术型学位已不能满足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改革,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涉及到如何改革,尤其是硕士生教育的目标应如何确定,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间的比例关系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种观点认为:不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到何种程度,中国硕士生教育的传统“精英教育”性质都不能变,应按“精英教育”的培养方式培养硕士生,体现硕士生与其它层次学生的不同,体现硕士生教育的独特层次性。在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应用型学位的关系问题上,强调学术型学位仍应是硕士生教育的主体,认为只有“学术性”才是硕士生教育的首要特性,才能体现出其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类型的不同;认为硕士生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迎合社会短期的需要,而是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服务,专业型与应用型学位可以作为其补充,满足特定条件下社会的迫切需求。可以说这种观点是把硕士生教育首先看成一种理想教育、素质教育,而后才是功利性教育,其培养目标在本质上仍是传统“精英教育”下的硕士生培养目标。

与第一种观点相反,第二种观点彻底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思想,将硕士生教育定位于大众化背景下的新型“精英教育”,认为这种“精英教育”的特征不是体现在数量与方式上,而是体现在质量上。该观点的提出者大都已将硕士生教育的独特层次加以淡化,仅将它看作是介于本科生教育与博士生教育间的一个过渡,因此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体现在适应那些不能完成博士学位而又想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有一定提高的人群,也体现在既能满足一部分人通过学术型硕士学位进入博士生阶段学习的要求,更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短期学习后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的期望,为此,发展应用型、复合型学位往往是他们眼中硕士生教育类型的首选,而多样的学位类型则是硕士生教育的基础。可以说这种观点是把硕士生教育首先看成是一种功利教育,而后才是理想的教育,强调硕士生教育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二)对传统硕士生培养目标加以再定位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两种观点的比较与分析,笔者认为以发展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主,多种类型并举的硕士生教育发展模式更具合理性,将硕士生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少量科学研究专门人才和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符合时代的要求,理由如下。

1.国外硕士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国内博士生教育的日益成熟

在国外,硕士学位大多是介于学士学位与博士学位间的一个过渡性学位,它们的形式灵活、类型多样,既能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能力、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又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不同的需要。除了极少数学术性学位外,大多数学位都是应用性学位,攻读这些学位的学制普遍较短,对学术的要求也不像博士生教育那样高,但强调实用,且目的十分明确,即满足当地社会的现时需要。如:在具有完备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美国存在四类硕士生教育类型,只有少量的学术性硕士学位,成为博士生教育的前期阶段,其它绝大部分硕士生教育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社区中心型”硕士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就是“服务社区,讲究教育的实用性与应用性,注重对本地区的认识和为解决问题寻求办法”。[4] 我国硕士生教育要想与国际硕士生教育接轨,符合国际硕士生教育的发展潮流,就必须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与国际一致。

另外,一个国家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该国博士生教育的发展程度。在20世纪80年代,正是由于我国博士生教育的不成熟导致硕士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博士生教育的功能,硕士生培养目标也在某种程度上畸变为博士生培养目标——培养出大量的理论研究型人才。但随着我国20余年博士生教育的稳步发展,博士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已基本能满足理论界对人才的需要,这就使硕士生教育得以重新回到其应有的轨道,使其大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可能。

2.高校、科研机构对硕士生需要的锐减与新时期硕士生大规模扩招的矛盾

高校与科研机构一直是学术型、理论型人才的主要吸纳场所,从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由于硕士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博士生教育的功能,这就使硕士成为高校、科研机构与理论界的第一选择。但在新时期,由于博士生教育的日渐成熟,博士人数的不断增多,博士们已能完全承担他们的使命,高校与科研机构把目光也更多地投向了专业知识更深厚、学术能力更强、更具有理论创新能力的博士,从而导致其对硕士的需要锐减。如“在2004~2005年的院校人才招聘中,普通本科院校的应聘条件几乎全部限定为博士学位或副高职称”。[5]

而与此同时,新时期的硕士生教育通过扩招获得了“超常规发展”,从2000年开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连续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02年在校研究生数实际已达50.1万人;教育部规划到2010年在学的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生将达到120万人。这种扩招的速度与上述高校、科研机构对硕士需求的锐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人们自然会对硕士生的就业去向感到忧心忡忡,因为如按传统的培养目标将这120万人全部或大部分培养成学术型人才不仅不必要,更会因为培养的人才难以就业而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也迫使人们不得不进一步扩大硕士生的就业领域,将这群“天之骄子”们逐渐推向社会,而这就使硕士生教育内部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体,而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辅的调整成为必然,因为学生个人的就业需要也是硕士生培养目标再定位于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原因。

3.市场对应用型硕士生的大量需求与硕士生应用能力缺失的矛盾

市场对应用型硕士生的大量需求是促使我们对原有培养目标加以重新定位的根本原因。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市场对硕士生教育的要求在沉寂多年后突然在新世纪有了爆发。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大多数行业对硕士生的需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他们看重硕士生有国际思想、创新理念、专业坚实,更指望他们能将能力转化为效益,真正在某一岗位上脚踏实地干出一番事业;他们需要的不是“学者型”的硕士生,不需要他们闭门研究“屠龙之术”,他们要的是“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要的是集多种能力于一身(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组织与领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在就业市场上,人们更看重高等教育的功利性与适应性,更看重其短期效果。

然而,我国硕士生的现实状况却是:不少硕士生缺乏动手与应用能力,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这往往导致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与认同度不成正比。如“在我国主办的国际性体育比赛,其赛场的建筑、灯光、音乐、标识等设计,往往也要依托外国的著名设计事务所把关,我国艺术学科培养的硕士却不能在关键时刻担此重任”[6]。究其原因则是“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对理论学术型人才的需求,而现在全国统招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高达8∶1”[7]。在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定位日渐明确的同时(为高校与科研院所培养学术理论型人才),硕士生教育定位却比较混乱,对硕士生培养目标的调整工作进展缓慢,绝大多数专业的硕士生仍是按原有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方式加以培养,强调其理论思辨,强调硕士生教育的理想性,忽略其应有的适应性,如此必然导致硕士生教育强烈的供需矛盾。而只有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合理调整硕士生教育的类型结构,大幅度增加应用型学位的数量,以产、学、研三结合的形式培养硕士生的应用与适应能力,该矛盾才能得以真正解决。

三、对新时期硕士生培养目标再定位的补充说明

当然,仅仅认识到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需要进行调整还远远不够,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达到这一目标将是我们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坚定“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个人”的原则下,要实现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分类,达到既培养出国际化的科研专门人才,又培养出满足本区域当前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目的,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设置硕士生教育的专业,完善硕士生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设置决定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与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硕士生教育的专业设置方式仍处于摸索期,不少专业的设置仅凭主观想像、以往经验和现有师资力量,缺乏科学的论证与实践的检验,因而普遍与社会需要脱节,从而形成封闭办学的局面。这主要体现在:大多数硕士专业仅是本科专业的简单延伸,有的甚至是本科专业的再现,这导致一方面本科教育中学术型专业过多的弊病感染到了硕士生教育,硕士生教育应有的灵活性无从体现;另一方面又使社会要求开设应用型专业的呼声难以得到满足,从而使学术型专业与应用型专业比例失调。

笔者认为适当的做法是:首先订立学术型专业与应用型专业的比例。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类型特点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有所差别,但学术型专业与应用型专业之比不应超过1∶3。其次,确立学术型专业与应用型专业设置的不同方式。学术型专业的设置应主要考虑到该专业是否能对高技术发展提供持续而有力的支持,考虑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基础学科,考虑到某些学科在理论知识上的本科教育与硕士生教育的衔接,要大胆砍掉一些研究空间过窄的专业,从而真正达到按教育规律设置学术型专业(这类专业可以以国家下计划的方式设置);而应用型专业的设置应更多地从社会与本地区的角度加以考虑,充分了解本地区的近期需要,或通过科学预测本地区5~10年后的发展状况,大胆开设某些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新兴专业,从而达到应用型专业的设置能满足本地区的发展和社会职业能力提高的需要(这类专业的设置应通过国家下放专业设置权给学校的形式进行)。

此外,在专业设置确定的情况下,要不断完善硕士生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一方面,要使该课程体系反映最新学术动态、研究进展和先进的科学实验手段,防止把课程学习作为大学阶段的简单延续;另一方面,通过将课题引入课程之中,使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有必要的保障。

2.大力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硕士专业学位是为满足我国对各种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它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可以通过培养与职业对位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来弥补我国科学学位偏多所带来的硕士生培养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因此,我们在坚持大规模发展原有硕士专业学位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将可设置专业学位的学科、专业进行单列”[1] 12,通过时代发展进程中社会某一领域的具体要求,不断增加新的硕士专业学位,另一方面在数量上“逐步使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数量提高到占当年研究生培养总数的40%”[1] 10。

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也决定了其与科学学位硕士生培养方式的不同,但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方式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该类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还不高。因此,我们应建立一支职业型指导教师队伍,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与设置课程,采取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方式,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开设专业学位教育的目的。

3.不论何种类型的硕士生培养都应体现其应有的质量观——创新思维与能力

尽管学术型硕士生教育与应用型硕士生教育存在种种差异,但如果将硕士生教育定位于大众化背景下的新型精英教育,那么两种类型的硕士生培养都应体现其应有的质量观——创新思维与能力。

学术型硕士生教育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上,体现在其不拘泥于以往成果的约束,能在以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与本地区的实际,以科学的方法和求实的精神,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整套理论,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并以理论创新促时代发展。

应用型硕士生教育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其工作中的创新,体现在如何将理论与具体工作有机地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我的实践能力,从而总结出自己一套独特的工作方式,为地区与部门发展服务。而在已有职业创新的基础上,能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将创新进行到底,进而创造出未来社会的新职业、新岗位将是未来几年应用型硕士生的创新方向。

标签:;  ;  ;  ;  ;  ;  

解读新时期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