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崇州市推进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 成都市崇州市委编办
2018年,崇州市在现代农业功能区开展改革试点。重构组织架构,建立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重构空间布局,建立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体制;重构要素供给,建立一体化要素配置体制;重构产业生态圈,建立一体化产业发展体制;重构社区治理体系,建立一体化社区发展治理体制,实现“五个一体化”,构建起以产业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管理体制。
为实现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市县层面的精准落地,2013年起,四川省崇州市将全市划分为城市核心功能区、现代农业功能区、康养旅游集聚区、生态涵养保育区四个功能区,围绕功能区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进行探索。为破解乡镇(街道)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能力不足,以及随之带来的资源利用效率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同质化竞争、要素配置不强、区域产业优势不突出、公共服务效率低、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基层治理面临困境等问题,2018年,崇州市在现代农业功能区开展改革试点,实行行政管理、规划管理、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社区发展治理“五个一体化”,构建以产业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管理体制,推进行政跨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为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一、重构组织架构,建立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
一是减少管理层级。崇州市将现代农业功能区范围内11个乡镇合并改设为5个街道,合并92个村(社区)建成46个社区,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界限和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格局,为逐步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专业高效”的城乡管理组织架构打下基础。二是创新管理方式。围绕构建“管委会+平台公司+共营制”经济运营模式,组建现代农业功能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功能区区域内的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和投资促进等工作。整合组建专业化投资平台公司,承担功能区融资、收储、建设、运营四大职能,推动投资平台公司向实体投资公司转变。三是转变管理职能。围绕构建“管委会+街道+社区”组织架构,强化功能区管委会统筹功能区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和投资促进等职能;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功能区相关行业的业务指导、行业监管和技术支持;乡镇(街道)承担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区平安等职能,社区工作站承担乡镇政府下放到社区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推进治理重心下移;居委会承担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发展。四是创新人事制度。创新功能区管理机构人员管理方式和用人机制,建立以员额总控和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推动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收入由岗位工资向绩效薪酬转变。
二、重构空间布局,建立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体制
一是重构规划体制。在城乡规划全覆盖和“多规合一”的基础上,从制度层面推动规划主体由乡镇向功能区转变,强化功能区管委会规划主体、建设主体作用。二是重塑经济地理。建立集中统一的功能区规划编制、管理和监督机制,编制完成功能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四类规划,确立功能区“两基地两总部两中心一目的地”的发展定位。三是重构空间布局。推动区域规划建设统筹,根据各乡镇自身发展特色,确立白头慢享小镇、道明竹编非遗小镇等极核引领的“5个特色镇+7个中心社区+N个林盘(新型社区)+产业园”空间布局。
录入界面是小学蒙古文教育资源管理库平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模块。它的主要功能是语料的录入和存储。包括将已经收集好的预料文件和预料文献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录入和存储在特定的位置。
三、重构要素供给,建立一体化要素配置体制
围绕职责重构、资源重配、体系重整,以人才、科技、土地、资金、服务统筹为重点,形成集中统一的农村要素供给新体系。一是出台人才新政“二十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329人,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185人,引育创意设计人才100余人。二是持续深化农业共营制改革,功能区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95个,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85%;健全农业设施用地管控机制,精准匹配设施农业用地2300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闲置集体建设用地600余亩,夯实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保障。三是建立“涉农资金打捆、管委会统筹”工作机制,整合财政资金,统筹推进山水田林路房综合整治;建立管委会统筹项目招引工作机制,落地重大项目21个;畅通金融资金投入渠道,搭建“农贷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四是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科技“两落地两转化一融合”;搭建农村社会化服务平台,构建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服务平台,构筑“一个平台、三个实体、四个联盟”矩阵式融合发展体系。
四、重构产业生态圈,建立一体化产业发展体制
一是做强主导产业。主攻现代农业功能区稻田综合种养、高端种业、功能大米三个细分领域,实施华川天府良仓、中国好粮油等项目,新启动蜀乡虾、中伦农业小龙虾种苗繁育基地,广西绿海种业优质水稻繁育基地项目。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实施“农业+”战略,新启动道明竹艺产业园、凡朴生态圈二期等产业提升项目。三是着力强链补链。强加工,实施桤泉食品加工园区“五换四培育”,新建成艾诺米米酒项目,加快启动弯月亮菜籽油、华川水稻精深加工项目。强品牌,成功创建“隆兴大米”地标品牌,培育“稻虾藕遇”“土而奇”等农产品品牌15个。
在香辣香菇风味酱的开发研究前期,发现香菇丁的切制大小对香菇酱的组织形态影响很大,于是对香菇丁的大小进行了考察与优化。考察了香菇碎末、香菇粒径0.3 cm、香菇粒径0.5 cm 3个水平。香菇菇粒过大,油炸时水分不易去除,成品不易咀嚼;菇粒过小,香菇酱形态不佳,口感软烂,不易佐餐。最终确定了香菇的粒径为0.3 cm,此时香菇酱成形最好,有嚼劲。
五、重构社区治理体系,建立一体化社区发展治理体制
针对目前基层服务“最后一百米”以及基层监管“看不见”的问题,改革基层公共服务组织方式、供给方式、配置方式,实施社区管理服务“居站分离”试点改革,推动管理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一是居站分设。设立社区工作站,将市镇两级公共服务和行政事务统筹下放到社区工作站,为市场主体、产业从业人员、游客、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高质精准的服务。社区居委会依法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以及发展集体经济等。二是资源重组。重组政务服务,整合下沉事项,编制完善社区工作站政府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目前,社区工作站共承接民政、人社等8个部门下放的政务服务事项近150项。重组生活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农商文旅体服务体系,建设功能完善、覆盖有效、布局均衡的社区优质生活服务圈。重组自治服务,为防止居委会“去行政化”后走向边缘化和“空心化”,强化政府在社区自治中的引导、支持、推动作用,培育和引进多种类型社会组织,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三是完善机制。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社区工作站设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机关干部和聘用人员组成,站长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实现干部和群众的“零距离”。制定社区工作站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以乡镇为主对社区工作站进行考核督查,并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和评议。取消乡镇对社区居委会下达的各类考核指标,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区居委会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机制。
标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功能区论文; 崇州市论文; 融合发展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 一体化规划论文; 产业生态圈论文; 成都市崇州市委编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