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绍昌[1]2003年在《富糖原癌的临床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收集胃肠道癌瘤,采用光镜、点镜、免疫组化、酶细胞化学、PCR等诊断研究方法。明确诊断印戒细胞癌38例。其中1例光镜下以粘液湖和印戒状癌细胞为特点,诊断为印戒细胞癌,经超微结构观察,可见癌细胞以含大量糖原颗粒为特点,糖原的积聚使细胞核偏位。这种类型的印戒细胞癌,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称之为糖原型印戒细胞癌。采用锇酸和亚铁氰化钾的混合液作为后固定液,能有效地防止糖原颗粒的丢失。采用此方法,我们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在印戒细胞癌中,存在极少部分的富糖原型恶性肿瘤。富糖原恶性肿瘤在临床上,目前认为是不良预后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此型肿瘤,往往早期出现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而手术局部也易于复发。对于癌细胞内糖原累积的机制,我们把研究的目标放在cAMP的产生这一过程上,采用二甲亚砜硝酸铅法定位研究催化cAMP产生的ACL,实验结果表明,正常胃粘膜细胞和非糖原型胃癌细胞,ACL活性较强,活性部位分布于细胞膜上,而糖原型胃癌细胞ACL活性下降明显,显示癌细胞中糖原的累积是由于ACL活性丧失致细胞的信号传导途径中第二信使cAMP不能形成,因而造成蛋白激酶、磷酸化酶激酶、磷酸化酶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酶的活化障碍,其最终结果就是细胞不能分解和利用糖原。我们的研究结果对揭示癌细胞糖原累积的机制可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富糖原型卵巢癌患者诊断时为Ⅰ期的占30%,Ⅱ期的占33%,二者共占了63%。在我们的病例中,并发子宫内膜异位的达30%,但其存在与否与病情发展、生存率并无相关。富糖原型卵巢癌5年生存率与所处病情密切相关,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0,而□期达55%,□期和□期分别为33%、16%,与国外有关研究比第_军医}、学衍{沦又士文摘要较相似,表明患者所处病期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富糖原型卵巢癌I期患者5年生存率显着低于其它上皮型卵巢癌,其它各期无明显差异。提示富糖原型在早期卵巢癌患者中是预后差的信号。富糖原型卵巢癌患者发生淋巴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的机率较高,其中可能粘附分子起重要作用,这与患者复发率较高和生存率降低相一致。卵巢癌患者不同病程患者的唾液酸SSEA一1抗原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50%(25/50)的卵巢癌患者血清中唾液酸SSEA一1抗原为阳性,而以富糖原型患者阳性率最高,达85.70%,在不同临床分期的卵巢癌患者中,阳性率随病程进展而增加,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我们的实验结果还表明,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GT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91%的富糖原型癌CaGT阳性,且其中8例CaGT值非常高.。GTEC主要发生在老年妇女中,平均发病年龄为64.2岁。平均年龄高于普通子宫内膜癌,并且年龄越高,生存率越低。这提示年龄是GTEC预后的重要因素。GTEC病理学班期、子宫肌层>l/2者、5年生存率为零而IGTEC、H期和较轻度子宫肌层浸润患者生存率较高。本研究中有36例(69%)的在手术和放疗、化疗后有复发或转移,病理学分期和子宫肌层浸润程度越高,复发率越高。在对富糖原型的宫颈癌的研究时发现,富糖原型宫颈腺癌有7例呈现HPV一DNA阳性。这种类型的宫颈癌与HPV一18有关,而与HPV一16无关。本组8/10例的富糖原型宫颈腺癌患者复发并死亡,这提示了富糖原型的恶性信号。而7例HPV一18DNA阳性的患者全部复发并死亡。尤其IB期的患者,死亡率达60%(3/5),而普通宫颈腺癌患者IB期的5年生存率约为75%。我们的结果表明,GTRC中二氢硫辛酞胺脱氢酶显着下降,这提示可能细胞膜防御能力下降。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中,二氢硫辛酞胺脱氢酶着染降低或消失的部位,细胞结构未分化程度增加,这与生化法的结果相一致,提示二氢硫辛酞 )第_军医少、学搏卜论又中文报要服脱氢酶缺陷在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入们闪/C Ag是新近发现的肿瘤相关抗原,在28,/3O(93%)的肾癌中,尤其是26/26(100%)富糖原型RCC中MN/CAg阳性,而在肾组织和良性病变中卜工N/CAg阴性,这提示卜{冈/CA蛋白是RCC相关抗原,尤其可作为富糖原RCC肿瘤标志的。约63%的富糖原型肾细胞癌中发生了VHL基因变异,而其它型别未发现变异,这提示富糖原型肾细胞癌的发生背景可能与其它型别有所不同,Mdr的表达与此密切相关。Mdr表达与肾细胞癌的组织学分型有关。虽然在我们的资料中,未发现Mdr与预后的关系,但在体外试验中Mdr表达是Rcc药物耐受性的信号之一。
路红[2]2011年在《乳腺癌MR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对比研究及其与分子分型相关性的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乳腺病变的病理学表现是影像诊断的基础,病理组织学类型和生物学特点不同,其相应的影像表现特征亦不尽相同。本课题首先旨在评价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和分级的乳腺肿瘤MRI表现特征及其相应的病理组织学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乳腺癌MRI表现与其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探讨叁阴性与非叁阴性乳腺癌在MRI表现上是否存在差异,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方法]术前乳腺MRI检查包括平扫,动态增强及b值分别为500 s/mm2,800 s/mm2,1000 s/mm2的扩散加权成像,将其表现根据BI-RADS-MRI标准记录。按照MRI成像切面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立体定位全切片病理取材诊断,常规HE染色,镜下观察对应层面病理组织学结构及特点,对626例共计703个乳腺病灶的MRI及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对照研究。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中ER、PR、HER2、CK5/6、EGFR、Ki-67及p53表达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HER2基因的扩增状态,确定分子分型。401个乳腺癌病灶获得分子分型,对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MRI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叁阴性与非叁阴性乳腺癌的MRI表现进行比较。[结果]1.乳腺MR显示病灶的位置、分布、范围与病理组织学对应性良好,能够清晰显示病变内部结构特点及组织成分。强化早期减影像上测量病灶更准确反映其组织学大小。2.乳腺MR能准确显示导管原位癌的分布范围,在病变形态/分布基础上结合血流动力学特点和ADC值与浸润性乳腺癌鉴别,能得到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浸润性癌更多表现为肿块型,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而导管原位癌更多表现为非肿块型,导管样、段性、区域性分布(P=0.0001);当b值为1000 s/mm2时,浸润性癌的ADC值要低于导管原位癌(P=0.0042),鉴别的界值为1.1×10-3mm2/s:浸润性癌的早期增强率高于导管原位癌(P=0.0001),鉴别的界值为148%;浸润性癌更多表现为流出型强化曲线,导管原位癌更多表现为渐增及平台型(P=0.0001)。3.纯型黏液癌和典型淋巴瘤具有较特异性MRI表现,其他组织学类型及不同组织学分级乳腺肿瘤之间MRI鉴别困难。4.切检后间隔时间短,高激素状态会导致假阳性、假阴性现象,需选择合适的时间窗行MR检查。5.MRI对隐匿性乳腺癌检查的敏感性高,影像学表现以小灶性肿块型病变和导管样、段性分布的非肿块型病变为主。病理类型主要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 NOS),叁阴性乳腺癌所占比例可能较高。依据MRI表现行病理取材可提高小原发灶的检出率。6.边缘毛刺,b值800/1000s/mm2时较低的ADC值提示预后良好;边缘性强化的肿块型及较大范围不均匀强化的非肿块型病变预后不良。7.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表现为肿块型、边缘性强化所占比例高于其他类型,而HER2型表现为非肿块型的比例要高(P<0.05)。MRI平扫、强化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DWI检查尚不能对分子分型及是否为叁阴性乳腺癌进行鉴别。[结论]乳腺MRI表现能准确反应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特点,MRI形态学与功能成像相结合对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在对导管原位癌的范围评估、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对原发灶准确病理取材的提示方面具有其他影像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仅少数特殊类型乳腺肿瘤具有相对特异性MRI表现,大部分组织学类型及不同组织学分级乳腺癌之间的鉴别还存在困难。乳腺MRI表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表达及分子分型具有相关性,具有间接提示预后的潜在作用。不同分子分型间及叁阴性/非叁阴性乳腺癌间尚缺乏定量的MRI鉴别指标,有待于分子影像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富糖原癌的临床基础研究[D]. 贾绍昌. 第二军医大学. 2003
[2]. 乳腺癌MR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对比研究及其与分子分型相关性的初步探讨[D]. 路红. 天津医科大学. 2011
标签:肿瘤学论文; 乳腺癌论文; 糖原论文; 病理检查论文; 乳腺癌免疫组化论文; 印戒细胞癌论文; 预后论文; 癌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