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探讨论文_莫自建

莫自建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卫生院 628007

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内科方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3年6月经确诊为颈性眩晕的患者130例,并将其随机进行分组,其中低、中以及高剂量组通过低、中、高剂量的颈复康汤药和倍他司汀西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中药组则主要采用颈复康汤药进行治疗,西药则采用倍他司汀西药进行治疗,并对比这几组患者DHI眩晕程度以及症状积分和眩晕的缓解时间等。结果:对比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三组中患者的眩晕缓解时间明显优于中药组,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低、中、高药剂组件的在治疗前后的情况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中、高计量组的症状缓解程度明显优于西药组,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更为显著,并且更为安全和规范,属于一种经济便捷的内科综合型治疗方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颈性眩晕;内科方案

颈性眩晕主要指的是由脊椎病变造成的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引起的头晕、眼花以及恶心等临床病症。西医的治疗方式主要通过药物或者手术的方式进行对症治疗,但是由于手术治疗的费用较高,并且患者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而药物治疗则是通过扩张血管和改善脑灌注为主要方法;中意治疗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以及牵引、穴位注射等方式进行,但是由于临床中的多数患者伴有腰间盘突出以及颈椎不稳定或者椎管狭窄等问题,因此在进行按摩和推拿操作之前,需要得到医师的批准,否则会因为反复不恰当的按摩造成病情的加剧,甚至引发瘫痪危险,为此采取科学和安全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综合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3年6月经确诊为颈性眩晕的患者130例,并将其平均分为5组,其中中低剂量组中女性13例,男性13例,年龄在30~75岁间,平均为(57.32±3.16)岁;中剂量组中女性14例,男性12例,年龄在31~74岁间,平均为(58.40±2.42)岁;高剂量组中女性116例,男性10例,年龄在35~70岁间,平均为(56.35±4.05)岁;中药组女性12例,男性14例,年龄在30~75岁间,平均为(55.12±6.12)岁;西药女性15例,男性11例,年龄在32~72岁间,平均为(54.21±7.22)岁。患者的病程均为10d~2年。对各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其并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中药治疗

采用水蛭和地鳖虫、地龙、羌活以及葛根等处方,熬制成药物进行治疗,其中低剂量组中的药物比例应该为1.5:1.5:1.5:1:1.3,中剂量组的比例为3:3:3:2:6,高剂量的药物比例为6:6:6:4:12,该药物均有我院进行统一熬制,每袋的剂量为150ml,每次一袋,每天2次,疗程为1周[3]。

1.2.2西药治疗

选用由倍他司汀(国药准字H41023380,河南中杰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治疗。剂量为每天3次,一次8mg,疗程为1周。

1.2.3基本的治疗

对每组患者进行基础的治疗,避免患者做不必要的运动和体位变动,并嘱咐患者多休息,饮食方面需要以清淡为主,同时给以低流量的吸氧,每天进行2次半小时的颈部热敷,并且佩戴2次颈托,每次2小时,待患者的眩晕状态被改善后,需要让患者尽早进行活动,并利用20mg的丹参酮联合250ml的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注射,每天一次,禁止利用其余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的中、西药物[4]。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论

对五组患者在治疗1个疗程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三组中患者的眩晕缓解时间明显优于中药组,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低、中、高药剂组件的在治疗前后的情况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中、高计量组的症状缓解程度明显优于西药组,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见表1。

表1 五组患者在治疗1个疗程后的情况的对比( )

注:和中药组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三组,abcP<0.05;与中、高剂量组相比,b*c*P<0.05;与西药组相比,b*c*P<0.05。

3讨论

中医治疗中对于造成该病症的原因分析为,和患者的劳累程度以及体虚、淤血和寒气入侵等问题有着一定的联系,主要是以肝、肾、脾为主,因此中医临床对于眩晕症的治疗多以对内部调节为主。在此次研究中的中药配方中,葛根对于生津止渴、解肌退热等有着一定的作用,并且据现代药理表情,该配方对于改善脑循环和扩展血管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培他司汀西药属于组胺类的药物,通过激动组胺H1的受体方式,使其能实现拟组胺的作用,进而对心脑血管以及椎基底的动脉有着一定的增强血流量的作用[5]。

综上所述,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更为显著,并且更为安全和规范,属于一种经济便捷的内科综合型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霍清萍,梁芳,魏德芝,王宇新,黄侃.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01:7-9.

[2]张永平.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31:95-97.

[3]戚建芬.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58例[J].河南中医,2014,12:2462-2463.

[4]王瑞萍.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26例[J].光明中医,2012,06:1213-1214.

[5]石蕴鹏,杨光福.颈性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03:81-84.

作者简介:莫自建(1975.9-),男,汉族,学历,本科,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工作。

论文作者:莫自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探讨论文_莫自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