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产业带建设与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产品论文,农业产业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决定和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大多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于世界各种农产品主要出口国都比较弱,虽然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却还存在国际竞争力不稳定或呈下降趋势等情况。制约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产业内部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也包括产业外部的商业环境因素。其中,相对于世界其他农产品主要出口国,中国各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和市场集中度较低,是制约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2年农业部开始编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并于2003年下发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农计发[2003]1号)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意见》(农计发[2003]30号),试图通过加快中国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美国、法国等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各种农产品都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竞争力和国际知名的产业带,如美国玉米带和小麦带、法国葡萄优势产区等,这些产业带对提升本国特定农产品的竞争力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什么通过农业产业带建设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是否只要通过农业产业带建设就一定能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本文试图通过农业产业带建设与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之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来给予解释。
(二)概念的界定 农业产业带是在区域性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下,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农牧产品品种和基础优势,以产业化为基础、效益为中心、创新为动力,以农业组织新模式为纽带,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和提升竞争优势为目标,形成具有某种特色和相当生产经营规模,以某些产业为主,综合发展,且各业和相关产业有机协调持续发展的农业地域性集聚区域。
农产品竞争力是在国内或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WTO有关协议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以其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更高生产力,向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简单来说,农产品竞争力就是农产品在交易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市场的占有能力。
二、农业产业带建设与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关系
决定和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产业内部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也包括产业外部的商业环境因素,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农产品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竞争力,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与营销绩效等。虽然决定和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每一方面因素都与农业产业带建设密切相关。
(一)农业产业带建设与农产品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 农产品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是由农产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及供货时间等多方面所决定的。某种农产品如果与市场在这些方面的需求相吻合,市场适应能力就强,反之就弱。而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间生产,是一个管理决策问题,靠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的计划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控制来调节。在一个信息化和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如欧美国家),生产者可以便捷而廉价地获取农产品市场供求的相关信息,能够对生产经营做出正确的抉择。因此,为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农产品的市场适应性施加控制提供了一定保障。而在一个信息化程度不高和组织化程度很低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如中国),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很难对市场供求做出合理的判断,只能凭经验和感觉进行生产抉择,这不仅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造成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供求的脱节,使农产品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
通过农业产业带建设,使某种农产品经营活动在特定地区聚集,有助于使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特定的产业协会或合作社,形成一定地域空间内的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促进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相关企业的发展。而产业协会或合作社和相关企业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和把握能力要远远高于农户。尤其是相关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市场供求信息,相关企业之间也可通过市场供求信息的共享,大大降低获取市场供求信息的成本。各种农产品协会或合作社和相关企业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其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并组织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的经营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各种农产品对市场供求的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二)农业产业带建设与农产品成本和价格竞争力 成本是决定产品价格的基础,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产品是否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正因为产品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价格,尤其当生产和贸易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激烈的竞争将使产品的长期均衡价格趋同于长期成本,从而产品的竞争实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从产品价格中体现出来。虽然现实中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将更多地考虑其质量和安全等,使得农产品的竞争力已经不仅仅取决于产品成本和价格的高低,但当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指标非常接近、企业营销策略差异不大时,成本和价格仍然是一个影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此外,除一些地方特色明显、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外,某些农产品从性质上看类似比较典型的差异较小的竞争性市场,使其较难根据产品本身的差异进行市场细分。尤其是原料性和差异性较小的大宗农产品的竞争力的关键是价格及其背后的生产和流通成本。
通过农业产业带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产品经营活动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从而有助于物质成本对劳动成本的替代。而且产业带内的相关企业,可以在获得内部规模效益的同时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即相关企业的集中和聚集而产生的“外部经济效益”或“溢出效应”导致的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对于一个地区来讲,由于聚集存在一个规模效益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产业聚集能带来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但当其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再继续聚集,效益就会降低,甚至走向反面,不仅不增加效益,反而需要追加基础设施,企业的外部生产条件会恶化,竞争力也会随之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因此,当聚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产业在地域上的不断扩散,从而促进了产业带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正是在这种聚集和扩散中,产业带得以不断发展,从而带来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农产品总成本的下降,提升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竞争力。
(三)农业产业带建设与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 质量是影响竞争力的较复杂的因素,一方面对质量的评价并不仅仅取决于理化指标和技术等级,还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因为消费者不需要的过高质量将很难实现其价值;另一方面高质量往往也要有高投入及较高的价格。因此按照现代营销观念,企业应当针对特定目标顾客的需求提供适当质量的产品以适应特定的购买者阶层。但通常认为市场售价相同的同种农产品中,较高质量的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能够获得较大的附加价值。
安全卫生是影响食品质量从而影响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市场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注重其安全卫生。尤其是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和整个社会长远利益的日益关心,使其对农产品安全卫生问题越来越重视。因此,谁的产品能以较低的成本和优质安全卫生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谁就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或主导地位。
农业产业带建设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对科技的吸纳能力,而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贡献率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表现在农产品品质和质量的提升。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很难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也难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而通过产业带建设,使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聚集,不仅使农业生产标准化的推广变得容易,也将非常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卫生状况。例如,畜禽养殖达到一定规模,不仅有助于采用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兽药使用、停药期、药物和有害物质残留等进行监控,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还有利于对畜禽疫病的监控、防治和检疫,降低畜禽死亡率,提高生产力水平。又如在农业产业带建设中实施的“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县”项目,不仅通过良种补贴的方式解决了统一优良品种的问题,而且通过集中连片种植,实现了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避免了各种小麦的混种混收。改善了优质专用小麦的品质,在深受农产和优质小麦加工企业欢迎的同时,也将大大提升中国优质小麦的竞争力。
(四)农业产业带建设与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和营销绩效 企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是决定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某些农产品。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形式是家庭农场,而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则主要是公司制或合作制的企业。因此,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销售商要选择最有利的市场组织结构实现纵向协作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世界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农产品生产者与加工销售企业联结,几乎都采取了最适合本国实际的经营组织形式。中国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农产品进入市场以公开市场为主,合同制和纵向一体化所占比例很小。
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加工、销售商的经营规模和市场集中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实施合作制将有利于中国农产品获得并增强竞争优势。通过产业带建设,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生产同种农产品的农户数量增加,这为农产内部的合作与联合创造了基础。而这些农产的合作与联合无疑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高他们与相关企业的谈判地位和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而相关企业也可以通过农户的这种联合,增强对农户的约束力,提高合同的履约率,获得稳定的产品销路和原料来源。由此,农户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二者的利益联结也变得越来越密切。农户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结必将大大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和营销绩效。品牌竞争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一个品牌要成长为名牌,除了要受到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广告等直接因素影响外,还受管理、技术开发、产品创新等因素的影响。而所有这些长期影响品牌竞争力的因素都将直接受到经营规模的制约和影响。有了规模才能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增加技术开发和广告宣传的投入,从而提高品牌的竞争力。较强的品牌竞争力不仅会给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带来好处,也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因为,品牌能将名牌产品与其他产品相区别,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品牌是识别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品牌可以满足消费者某种特殊偏好,品牌是占领和保持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名牌产品能产生一种特殊的竞争力,即在一定市场竞争条件下,品牌具有很强的积累效应,能沉淀形成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倾向于以品牌为代表,将品牌、产品和资本输出有机结合,进而扩大产品影响,提高产品竞争力,拓展市场占有率。
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者、加工销售商和相关政府机构都非常重视农产品市场营销活动,政府也有大量相关政策支持;中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很难直接对小规模分散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通过产业带建设,使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聚集,不仅有利于政府实施宏观指导和调控,避免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出现较大波动,稳定农户的收益水平,而且有助于生产经营者、相关企业和政府实施营销战略,提高营销绩效。例如山东省栖霞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创优质、创名牌活动,目前已经注册了“天誉”、“宇冠”、“华阳”3个商标,市政府每年从财政支出4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作形象广告宣传,2002—2003年连续两年在北京举办“中国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从整体上提升了栖霞苹果的形象,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竞争力也因此而提高。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通过农业产业带的建设,将农产品安排在最适宜的自然生态区域进行生产经营,使各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地理区域聚集,可以为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和销售者提供更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其真正按照市场供求的变化组织生产;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能够促进农产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推动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能够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吸纳能力,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能够通过聚集效应、带动效应和扩散效应,提升整个产业链竞争力。因此,虽然决定和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每一方面的因素都与农业产业带的建设密切相关。由此说明,一个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实施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来提升特定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通过农业产业带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中国农产品必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虽然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带建设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但并不是说不论任何产品在任何地区只要实施农业产业带建设就一定能提升其竞争力,农业产业带建设只是为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条件,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还取决于一系列其他内外部条件。
通过农业产业带建设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不仅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且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只考虑解决某一个问题或某一方的利益,就可能不利于整个系统效率的提高,因此,实施该项战略措施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与提高竞争优势相结合;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与综合经营相结合;农产、企业利益与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利益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同时,农业产业带建设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实行龙头牵动、产业联动、科技攻关、技术推广,政府应将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作为投资的重点,应将农民组织起来,并逐步实现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