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山东青岛 266021)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功能锻炼对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慢阻肺缓解期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实施常规治疗以及呼吸功能锻炼,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期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结果:经过6个月的呼吸功能锻炼后,干预组各项肺功能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呼吸功能锻炼可明显改善慢阻肺缓解期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
【关键词】慢阻肺;肺功能;呼吸锻炼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325-02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点的疾病,且气流受限逐渐加重,患者心肺功能下降,运动受限,不能完成以往身体健康时所能完成的工作和运动,生活质量下降[1]。据WHO估计,在未来几年中,COPD将取代肺结核和呼吸道感染,成为呼吸系统疾病中致死和致残的第一大原因,居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5位[2]。因此,做好慢阻肺的防治工作具有重大的作用。本研究观察了呼吸功能锻炼对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5年4月—2016年4月于本院住院的60例患者,男43例,女17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及缓解期诊断标准,自愿参加研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干预组患者同时接受呼吸功能锻炼。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呼吸功能锻炼方法
由责任护士负责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以下是常见的一些呼吸锻炼的方法:
1.2.1缩唇呼吸 患者可取坐位、立位或卧位,缓慢呼吸,然后用鼻吸气,通过半闭的口唇慢慢呼气5~7秒,每次练习5~10min,每天练习2~3次。
1.2.2腹式呼吸 选择舒适体位,双手放于肋弓下,轻按腹部,用鼻吸气,吸气时腹部向外隆起,屏气1~2s后缓慢呼出气体,呼气时腹部逐渐回缩,练习初期,每次10~15min,一天2次。后期掌握熟练后,可适当增加次数,延长时间。
1.2.3呼吸吐纳功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气,用意念导入下丹田,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以鼻吸气,同时小腹圆起,将口唇缩成口哨状,缓缓呼气,同时小腹收回,要做到呼吸均匀细缓。(1)站立式: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曲,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首先,开口吐出体内浊气,自鼻中吸入清气、呼气、吸气做5个循环。(2)端坐式:平坐于凳上,双手自然放于双膝,首先开口吐出体内浊气,自鼻中吸入清气,呼气、吸气做5个循环。(3)背阔式:双肩同时向后拉伸,双手抬起,掌心向上,肩胛部同时有挤压感。呼气、吸气做5个循环。(4)提拉式:胳膊向两侧平伸,掌心向上,双手轻轻放在肩部,两肘部同时朝前向上提起时呼气,放下时呼气。做3个循环。(5)展屏式:胳膊向两侧平伸,掌心向上,拇指与食指相对,将手臂向上抬起时吸气,平展时呼气,做5个循环。
1.3 观察指标及统计方法
在肺功能检测指标中我们选择与慢阻肺相关的一些指标来进行比较和统计,如: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钟用力呼气量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数据采用SPSS10.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接受呼吸功能锻炼的30例慢阻肺缓解期患者经6个月的治疗后相关指标有了显著的改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阻肺是呼吸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常见病,多发于老年人,由于目前社会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慢阻肺的发病率也与日俱增,但在治疗上并无高效药物可延缓肺功能的下降,因此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在经过呼吸功能锻炼后肺功能的相关指标均有很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呼吸功能锻炼可显著提高慢阻肺康复期患者的肺功能,从而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呼吸功能锻炼是慢阻肺患者康复治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故指导以及监督患者长期坚持呼吸功能锻炼是护理工作上必不可少的,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8-17.
[2]周玉兰,刘枢晓,查云,等.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16.
论文作者:徐非凡,冷眉,周佩夏(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功能论文; 呼吸论文; 患者论文; 指标论文; 疾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