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戏剧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_戏剧论文

当代戏剧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_戏剧论文

当代戏剧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文化与论文,戏剧论文,当代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8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0)06-0013-06

当前,戏剧正由于它本身先天的社会性和公众性质,正在与城市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论证出戏剧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来。如戏剧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形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领地等等。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戏剧演出对一个城市的物质进步、一个城市的精神成长的见证。剧场作为一个具有交流和沟通作用的公众场所的功能和作用已不容置疑。它能够汇聚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情、人文图景、精彩瞬间,能够汇聚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共同的情感、意志、想象力和创造力。历史精神和时代愿望,自强不息,开放宽容的情怀和信念,都能从这个城市的剧场中找到,并最终为来自不同城市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同。

但是,与理论阐释相比,实践的意义似乎更加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戏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与走向。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随着戏剧在社会生活中重要性的逐步提高,全国各类演出场所的建设也越来越多。

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两地,率先仿照着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日本涩谷等模式,开始了建立中国城市戏剧园区的探索。

2009年3月,一个叫“现代戏剧谷”的商业文化街区在上海市静安区出现。这是上海市静安区在2003年开始的“戏剧大道”规划的升级版,是上海市探索戏剧文化向戏剧产业延伸的一次全新尝试。戏剧谷以静安区为中心而又不局限于该区,辐射了上海市区中心和西部地区几乎所有的重要剧场,形成了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S”形带状街区。以安福路为中心,集中容纳着美琪大戏院、百乐门、上海戏剧学院等20多个文化单位和剧院。其定位非常明确:戏剧平台的服务商、戏剧资源的集成商和戏剧环境的营造商。

上海“现代戏剧谷”的“四大平台——推广、资助、演技、演出”的全方位建设,使真在2003年当年就有了社会和经济双效益。至2009年,上海市仅话剧演出场次就高达3000场,而话剧中心一年制作了33台新戏;在这一戏剧园区打造的过程中,仿佛一夜之间,20余家民营剧社全部扑向上海市场竞争;一度出现《武林外传》、《杜拉拉》、《鹿鼎记》、《茶花女》、《漂移》等5部作品同时在外巡演的盛况,在全国演出市场树立起上海话剧的响亮品牌。

北京市的东城区早在2007年,就正式启动了“戏剧文化城”的建设,推出了“戏剧东城”的口号,出台了《东城区关于推进首都戏剧文化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制订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聚合戏剧资源,为艺术院团、专家、编创人员、演出场所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戏剧文化的繁荣发展。在2009年,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承办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话剧艺术发展论坛,宣传东城戏剧文化特色,促进戏剧交流发展。免费发放4万本《戏剧东城宣传册》,成功举办“戏剧四季风”活动,带动戏剧演出市场持续升温。仅2009年一年,全区戏剧演出高达4100多场次、观众95万多人次。

值得一提的还有北京9剧场的建设与开发。为了更好地适应戏剧发展的需要,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9个剧场”经过数年的培育,在2009年正式更名为北京“9剧场”。经过了五年的经营积累和市场建设,北京9剧场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经营成绩十分突出。在北京2009年的小剧场戏剧市场中,“9剧场”占据份额最大,演出剧目94个;话剧演出场次835场,培训、讲座等活动场次146场,全年总场次为981场;全年营业剧场6个;平均每场演出2.7场次;全年观众数量为16万人次;票房总收入500余万元;场租收入342余万元。无论是在演出场次及演出剧目数量上,9剧场连续两年保持着全市第一的纪录,并创造了同一晚上演出6个不同剧目的新纪录,以及每晚平均上演场次2.7场的最高纪录。

除了剧场经营之外,9剧场还承担着观众培养、戏剧培训的重要作用。2009年,9剧场坚持开办非职业戏剧培训班、非戏剧演出季、戏剧进社区、国际工作坊、大学生戏剧节等不同类型的活动,扩展了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也为普及戏剧文化做出了不懈努力。

随着9剧场品牌的确立和市场份额的扩大,9剧场在成立初期规划的“京东戏剧基地建设”在2009年也初现规模。在垡头文化中心、798艺术创意园区、化工八场等地,已经开始着手改造建设为小剧场;在呼家楼小学、鸟巢等地,也正在为剧场开发做出市场预测和分析,准备再建设6至10个小剧场。“京东戏剧基地”正在按照规划逐步实施,以9剧场为品牌,以众多小剧场群为基地,以各小剧场为核心区的发展战略,将推动北京戏剧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不仅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的剧场文化建设也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武汉人艺在2009年12月乔迁新居后,建立了一个名为“1001戏剧沙龙”的组合剧场群落。沙龙含话剧剧场、儿童剧场、D5空间、亲子剧场、COFFEE沙龙和画廊六个部分。

他们计划和媒体合作,定期举办针对成年观众的“戏剧工作坊”和针对小观众的“小演员俱乐部”等活动,带领江城话剧、儿童剧观众“零距离”接触话剧舞台,学习、体验话剧表演知识。他们还将利用现有的“大学生戏剧节”平台,加强和各大高校戏剧团体的合作,不仅为高校戏剧团体培养人才,也吸收大学生中的戏剧精英加入“戏剧沙龙”。

他们设立了市场部的机构,搭建了针对青年白领阶层的营销网络,开通了博客、微博,在豆瓣等网站建立兴趣小组,和观众分享每一部剧目从排练到演出的整个过程。除了传统的售票窗口,观众们还可以通过淘宝网店预订门票,并和票务网站联手实现了在线选座。“沙龙”还引入了在京沪广受白领阶层欢迎的“会员制”经营制度,以期引领武汉高端戏剧文化消费的新时代。

除园区打造之外,剧场建设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以北京为例,2009年北京演出场所数量的增加稳居全国之首。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北展剧场、首都剧场、解放军歌剧院、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等剧场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演艺机构及演出商争先抢占的演出平台。据统计,北京以上大剧场2009年全年演出戏剧300场左右,演出剧目80个左右。其中最突出的无疑是集演出、创作,经营三位一体的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级文化事业单位、目前国内最强势的艺术机构,国家大剧院在短短两年内已经成为“吞吐量”世界第一、“生产力”及经营业绩全国第一的行业老大。

大剧场的周围,一大批更加时尚、前卫的民营小剧场也纷纷现身。如蜂巢、蓬蒿、聚敞、繁星、“雷剧场”、麻雀瓦舍、“新工人剧场”等。仅2009年一年间,北京的小剧场就由原来的10余家增长为20余家。这些剧场不仅让更多的年轻戏剧人有了创作的机会和平台,也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给小剧场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北京20来家小剧场演出逾3000场,演出剧目160个,其中新剧100个,观众多达60多万人次。

大剧场和小剧场的建设推动了戏剧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和繁荣,特别是在首都北京。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09年,北京61家(不完全)营业性演出场所全年演出收入达9.3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59%。可以说北京正在形成一个体制内外,高端低端、多元多样、竞争共赢的舞台演出大市场。

在剧场的经营方面,在2009年有着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尝试。

国营剧场的经营,在2009年仍然以开辟“亲子剧场”为主要盈利模式。“亲子剧场”主要是针对中国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消费习惯而建立的。经营策略多采用会员制、套餐制等商业手段以吸引观众。这一模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成功挽救过日本儿童剧团的演出危机,而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合肥等大、中城市,也已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这种“亲子剧场”的经营形式不仅是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全新探索,也是各地戏剧院团在剧场管理方面改变经营理念的全新尝试。

民营剧场在2009年的经营,也呈现出多元的态势。商业、非商业,喜剧、非喜剧,实验、非实验……繁星戏剧村、聚敞现代艺术中心、雷子乐“笑工厂”等民营剧社的掌门人都强调“泛剧场”概念,举办跨界表演,引进国外交流项目,为有潜力的创作者提供机会和便利等等。

由北青集团控股、落地于一个汽车经销商俱乐部里的剧场“盈之宝”的生存策略是寻找投资商和赞助商。他们先是制作一些比较吸引眼球的戏剧引起关注,得到投资商的赞助之后,小剧场的收益开始持平,2009年已稍有盈利了。对于剧场的经营,他们实行的是“综合营销”战略。并打造了“前场后社”的概念,剧场、剧社联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剧场联盟资源,通过各环节的联动,将雪球越滚越大,以实现在全国城市的巡演。

戏逍堂做戏剧,与家乐福开超市、肯德基炸鸡腿一样,目标是工业化的流水线产品。2009年9月,戏逍堂获得了北京枫蓝小剧场的长期经营权。在与商业地产的碰撞、谈判和实际运营中,戏逍堂找到了一条小剧场运营的特色路线。他们计划两年内再建8个小剧场,形成戏逍堂的院线资源。

目前,“戏逍堂”在上海、济南、青岛等地都有了自己的专门剧场。他们把在北京大本营演出获利的剧目,由当地加盟商进行排演,票房收入按约定的比例分成。他们坚信,将来连锁店能够达到24-30家时,盈利模式也会发生改变,到时可能光靠发行就能赚钱了。

“东方先锋剧场”的维系主要靠合作与票房。意大利小剧场戏剧节、亚洲城市青年戏剧节、两岸当代青年戏剧演出季、北京青年戏剧节……这些与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合作的项目,积攒了东方先锋剧场“高品位”的口碑,造成了演出市场的火爆。同时,对上演剧目近乎苛刻的选择,也为剧场的票房收入奠定了基础。

曾成功推出《迷宫》、《魔山》等儿童剧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与无锡广电联手打造加盟店、连锁店,并上演了首个剧目《哆啦A梦》,双方除剧场运营方面的合作外,还在演出方面探索一条全新的创作道路,即北京儿艺以版权输出的方式实现了原创剧目在无锡的本地化。

城市与戏剧之间的互动发展,并不仅限于剧场建设和经营。戏剧的剧场外发展,在近年来也有大幅度推进。一些有关治疗精神疾病的心理戏剧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一些有关素质教育、情感教育的戏剧活动也在一部分高校、少年宫举行。但这些都属于个别的、小规模的探索,真正使戏剧走出剧场,并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获得成功的尝试,应属张艺谋以及他的“印象·铁三角”团队对于实景剧的打造。

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是著名导演张艺谋以及他的“印象·铁三角”团队继奥运会开幕式后的2009年力作。演出将时尚、休闲、浪漫的元素带给游客,通过新颖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元素演绎出海南岛上的海岛风情、休闲文化,将大家带入一种新型的旅游文化体验之旅。

在此之前,他们执导的印象系列实景演出开创了中国实景剧的先河。《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都已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成功范本。《印象·海南岛》是他们历时两年、精心策划的最新篇章,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于此前任何一部印象实景演出,节目形式更新颖、丰富,演出内容不拘泥于展现海南岛的民土民风,更注重娱乐性,是导演关于大海梦中意象的一场演出。奇特的时空交错感、轻松愉悦、梦幻浪漫的观演感受是这台演出的一大亮点。

海南省人民政府专为《印象·海南岛》量身打造的印象剧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胆仿生型剧场,设计上实现了沙滩与大海的完美融合,呈现出海天交融、情海相接的浪漫情怀,令观众感受到新奇而自然的视觉伸延,其建筑工艺的精美可媲美北京的“鸟巢”。

剧场呈半封闭式结构,总占地面积约10公顷,总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内部设施先进,可容纳1600人观看演出。观众坐在“印象剧场”看台上,宛如置身于细软绵延的沙滩,尽情展开对大海的浪漫畅想,感受美丽海南岛的印象之美。

《印象·海南岛》和其它的印象系列一样,是戏剧走出剧场,参与地方城市旅游业的一个成功例证。无论是它的公司化运作模式,还是风险资金入股的投资方式,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上。“张艺谋”作为这一系列的核心竞争力,使他的团队从一个工作室开始,陆续增加法务部、财务部、环保部等,发展为一个大公司。

这种合作,是一个双赢的模式,不仅使当地城市受益,而且也使他们自身的收入成倍增长。最初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仅受邀为《印象》做策划,报酬就是导演费。如今的导演费不再属于个人,而是公司收入的一部分。三人作为创始人,成为新公司的股东,持有相同股份。公司的业务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参与部分投资。除“丽江”项目没有股权、“刘三姐”项目有少量股权之外,在其他项目中都持股30%-40%左右。

在这种运作中,他们也创造了《印象系列》最为成熟的商业模式:把表演搬出舞台,突破了传统的“三面墙加一个空地”的舞台框架;弱化故事成分,强化原生态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以当地最有卖点的文化形象为支点,如阳朔突出“刘三姐”,杭州突出“西湖”,丽江突出“玉龙雪山”等;雇佣当地人为演员,以降低成本并保持个性;同时想办法获得当地政府的全方位支持等。

实景剧给戏剧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带来新思路。众多业内人士在看完演出后表示称赞,称其形式不仅在戏剧演出模式上具有突破性意义,而且在城市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这一形式促进与刺激了当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当地政府,投资企业,服务行业及观众的多重欢迎,形成一个巨大的良性的产业循环链。据王潮歌介绍,到目前为止,除了《印象·海南岛》演出不到一年,还没有具体的营业数字汇总,其它的都在盈利,就连一直受到质疑的《印象·西湖》也开始盈利。“观看《印象·刘三姐》的人甚至比游漓江的人还多。这个剧目7年演了2000多场,观众人数每年都在增长,现在每场能容纳3700人,每张票价200元左右,2003年投资7000多万,按照这个比率,好几年前成本就回来了。更何况,整个阳朔的GDP,有一部分就是靠这个演出支撑,那个地方现在有近10万人靠《印象·刘三姐》产生的就业机会生活。《印象·丽江》2009年演出927场,一天3至4场,座位1500多个,净利润数千万,成为当地非常棒的一个企业。不少演员因为出演这部戏买了汽车。”

但是,就在“印象”系列呈如火如荼蔓延之势时,也有很多不同的批评声音。《印象·刘三姐》由于夜晚演出时有巨型灯柱打向作为背景的山体,被指扰乱了植物的正常生长。而《印象·西湖》演出,更因为要在湖底浇筑水泥,并且施工时将大量土方推向湖中,被指影响了西湖水质。

《印象·海南岛》自2009年4月推出之后在市场遇冷。虽然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存在着金融危机、旅游淡季以及“甲流”等因素的影响,但也有人尖刻地指出,“张艺谋已经到了快速掠夺品牌价值的阶段,他的‘印象’在不断复制,但创造力尚嫌不足,以至于《印象·海南岛》更像是世界游泳锦标赛的翻版。”花样越来越多,内涵却越来越少。

但是,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巨大的商业利润,还是吸引了众多的戏剧从业者。据说,陈凯歌的首部大型实景剧《希夷之大理》目前正在制作中,耗资高达两亿,演员阵容近千人。这部预计2011年4月28日在云南大理上演的剧目,将成为陈凯歌首个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另据2010年1月12日的《防城港日报》报道,著名导演冯小刚已答应参加该市大型海上实景剧《印象·北部湾》的节目艺术创作,并于近日专程到该市访问。据介绍,《印象·北部湾》实景演出区将占地200亩,计划投资1.5亿元,以《印象·北部湾——丝路“船”说》为核心,集中再现上下2000年来中华民族与沿海各国的丝路“船”说。

网络与戏剧之间的联系,也是城市与戏剧之间关系的一部分。网络与小剧场之间的联系在近年来展现出了日趋密切、蓬勃发展的势头。如果将10年前北京人艺将首部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改编成同名话剧,作为这种联系开头的话,那么今天二者之间的联系绝不仅限于改编了,可以说,互联网已充分渗透当今小剧场制作、传播的每一个环节。

早在2008年,戏逍堂就在猫扑网上发布公告,开始打造国内首部网络话剧。其剧本创意、对白都是从网上征集,男女主角由网友投票选举两位网友担纲。这种网络嫁接的创作形式,在2009年得到了延续。一些有关职场题材或爱情题材的小剧场戏剧,如《左爱右情》、《高朋满座》、《狂奔的蜗牛》、《向左爱,向右爱》等剧目,都是走的与网络嫁接的路子。从题材选择、故事编织、戏剧情境设置,一直到人物定位、性格、情感、语言等都是先在网上由网民们投票决定,然后再搬上舞台的。这种创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小剧场话剧的受众,同时,也使无形的网络文化有了一个有形的平台。这个平台,成功地把一部分习惯于蜗居在电脑前的“宅男宅女”变成小剧场的忠实受众,也使一部分观众对网络产生了更大的兴趣。网络话题、网络语言、网络红人迅速进入小剧场舞台,一时间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在这种互动中,小剧场戏剧的市场需求急骤上升,大量民营社团投观众所好,将网上热议话题、流行段子快速搬上舞台,用“雷人”剧名吸引观众。把话剧创作变成一条戏剧工业化的流水线,少则一周多则一月就能将网络热点搬上舞台。甚至网络红人也进入舞台,吸引眼球,成为卖点。

不仅创作如此,评论、宣传、营销也都盯上了这更大、更快、更便捷的网络渠道。豆瓣网、宽度网、猫扑网、时光网等网站都相继成为了与话剧演出互动的平台。刊登演出信息、发布活动公告。建立网上票务中心、开辟戏剧评论板块等。网友通过点击鼠标实现查询演出信息、预选座位、网上订票、送票上门等业务,对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而言,无疑快捷又方便。

戏逍堂、三拓旗、雷子乐等几个比较成熟一点的剧社,或者与中国票务网、中国票务在线、中演票务通、中北票务网、永乐票务等几个比较大型的票务网站建立了业务关系,或者建立了自己的微博或网站。可以说,网络提供了舞台与观众之间双向交流之外的另一个平台,互动性更强。网民们需要见面、需要谈资,小剧场正好提供了“扔砖”的实体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网民或者说小剧场观众之间,他们与舞台上的演员之间实现着现场的、动态的、直接的交流,从而共同推动了它的发展。

网络的加盟给戏剧带来了变化。总体上看,网络写手主要由都市青年组成,与传统剧作家相比,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背景千差万别,其创作因此有着相对广阔的视野与别样的风情。网络创作的个人化、情绪化、随意化、即兴化、无功利性等特征,冲击着传统的戏剧创作模式。而网络的共生性特质和民间亲和力,也使一种新的戏剧叙事方式脱颖而出。这类作品大多以颠覆经典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调侃的口气取胜,与传统戏剧作品正儿八经的叙事、抒情、塑造人物的模式相去甚远。他们追求时尚、浅显,以及个人价值感的认同。内容平面化,风格活泼清新、自由随意,语言流行时尚、个性张扬,具有时代特征。

然而网络戏剧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建个体精神的同时,容易忽略对受众群体的心理关怀。在给剧坛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会因为追求娱乐性而导致社会责任的缺失。其作品往往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缺乏深邃的社会意义、理性责任、人生感悟和深层的文化积淀。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由,为戏剧回到天真、本色和诚实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为个性膨胀、创作失范大开了方便之门,这也构成了对网络戏剧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网络流行语传播迅猛、应用宽泛,不少“网络戏剧”就此兴致盎然地将热门网络用语一气堆上,但创作者却忘了网络用语的另一个特征——换代频繁。戏剧里的笑料成了网络流行语的慢动作回放,味同嚼蜡。如今此类戏剧艺术已面临市场拐点,假若没有自己的创新路线,很难逃脱城市快餐化的境地。

除网络创作外,戏剧的网络传播也引发了争议。一些私人剧社曾经在2009年尝试过话剧的网络直播,但鲜有坚持下来的,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直播的现场感不强。视频直播对于灯光、效果的要求和舞台要求的有很大不同,如果通过互联网看戏剧,戏剧原有的艺术效果将会消失,互动性、参与性等小剧场戏剧的强项都无法实现,从而削减了戏剧艺术的魅力。但网络直播的优点也是十分明显的。它突破了话剧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大规模地增加了观众数量,打开了一扇创造更多可能性的门。在网络互动中,创作者、演出者和观赏者进行在线交流,无论是对创作,还是对欣赏,都是一件好事情。

戏剧作为一门制作成本、消费成本都居高不下的艺术,其在城市发展的瓶颈一是剧场,二是资金,如果说流动演出方式使剧场的问题还显得不那么严重的话,资金则成为决定一部作品成败,或者说一个城市戏剧发展的最大问题了。长期以来,国营戏剧院团由国家拨款,民营戏剧院团则由民间资本赞助,或为企业高级定制成为戏剧获取资助的主要模式,而今,这一模式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打破了。在2009年,北京市政府的文化扶持资金首次对民营剧院团开放,开了时代风气之先。

2009年,在公共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北京市财政局和北京市文化局共同决定在每年的事业经费中安排2000万元资金,连续5年将达到1亿元的资金,用于扶持能够代表北京舞台艺术创作水平的优秀剧(节)目,用于推动北京市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2009年6月30日,北京市文化局发布了《北京市舞台艺术创作生产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定额补助、定向使用等原则。

据了解,专项扶持资金由创作扶持资金、奖励扶持资金、项目管理资金三部分组成。其中,创作扶持资金将按照剧(节)目设计制作生产相关费用的35%计算,每部不超过80万元;本次扶持资金35%仅仅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后续的奖励办法也一并出炉,即扶持资金将按照1∶1的比例配套奖励在国家级评奖中获得重要奖项的剧(节)目。此外,每年还有3部公演1年内取得良好业绩的剧(节)目在得到专家委员会首肯后获得以奖代补的数额为每部100万元的政府财政资助。

此次扶持计划的一大亮点,在于首次面向全社会不同所有制的艺术创作与生产单位开放,扶持范围不再局限于北京市属院团。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可以公平地享受到政策的扶持和优惠。这一办法将最大限度地有效使用公共财政资金,引导具备各不同所有制的艺术创作生产单位共同为繁荣首都的文艺舞台服务。

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表示,没有全社会的总动员,就谈不上文化演出市场的大繁荣大发展。政府除了创造环境、提供服务外还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谁说市属院团就是‘亲儿子’,民营就不是?我们的奖励资金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它应该向社会所有群体开放,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全社会艺术创作的积极性,也才能达到我们繁荣艺术创作的目的。”这代表了政府的一种新姿态。

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经过严格的评审、审计及公示,首批扶持项目于2009年3月30日向社会公布。申报该项目的各个团体中,包括了市属剧院团、转企业剧院团,和民营剧院团及文化公司。其中,民营剧院团及文化公司占了总数的79%。民营团体第一次平等地享受到了社会公共资源的阳光。

理所当然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民营剧院团的热烈拥护。北京龙马剧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人表示,“政府的扶持资金对我们来说可谓是及时雨,极大地缓解了我们的资金缺口,更为重要的是,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我们对以后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北京现代舞团是一家民营公司,由于在国内没有获取资金的途径,十几年来他们一直通过向国外基金会申请资助的方式排练现代舞剧目。在得知北京市设立的关于舞台艺术的这一专项扶持资金后,他们特别兴奋,称赞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以前的状况是国有院团不演出也拿钱,民营院团无论怎样努力演出也拿不到钱,一些民营院团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商业市场做出很多妥协,以后这种现象将彻底改变,每个纳税人都能平等地享受社会公共资源。这形象地体现了北京市文化局的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同时也体现了北京市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扶持资金的扶持方式有别于以前包干式的全额投入,更加强调市场效益,这是它的第二个特点。它的前期扶持资金按总投入的35%发放,变全额投入为部分资助,其目的在于“强化竞争的机制,使所有院团的‘眼睛’朝向市场,让市场主体占据主导地位。”杜绝那些老盯着扶持资金来排戏的行为;如果公演效果好还会再有后期奖励,这样就能鼓励那些真正想干实事的人,让政府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在解读扶持办法时这样强调。

这意味着有活力、更加灵活的民营团体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无形中也给国有院团施加了压力。《月仙公主》是北方昆曲剧院与日本联合制作的一个演出剧目,也是2009年受到扶持的剧目之一。谈起此次的扶持政策,北方昆曲剧院负责人颇有感触:“以前政府也有扶持,但常常是全额投入,直接拨钱给院团,不会审核这个戏怎么样、受不受欢迎。很多时候,院团排一出戏演个两三场就放一边了,并不会更多地考虑演出效益。现在完全不同了,要想获得政府的扶持资金就必须拿出好作品。不仅如此,扶持政策中还有后续的奖励,演出效果好、场次多、票房高的好戏还会再给钱,这就促使院团开始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考虑演出场次以及资金回收等问题,院团开始真正参与市场竞争了。”“这是一个能够调动院团创作积极性的科学的激励机制”。

这项资金的设立和实施,使院团创作积极性提高了,市场意识也加强了。北京城市戏剧文化日趋繁荣的事实告诉我们,《办法》的效用正在逐步显现出来。

以上从剧场、非剧场、网络与资金几个方面论述的戏剧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些仅仅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我想,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戏剧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必将越来越紧密,其前景也必将越来越光明。

标签:;  ;  ;  ;  ;  ;  ;  ;  

当代戏剧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