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很难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_知行论文

企业很难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_知行论文

企业知行难合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知行难合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与行,是中国各派思想家自先秦以来就热衷讨论的话题。而古往今来,知行难合一始终困扰着人们。对此,我们不妨先从韩非的故事说起。

先秦思想家韩非一生钻研权谋之术。例如在如何与君王相处这一问题上,其《说难》一文详细分析了向君主进言的种种危险,并指出了进言者应如何取得君主的信任、如何获取权力,分析之全面、透彻令人叹服。但在韩非的实践中,却难以获得韩王和秦王的信任,也难逃李斯的诡计,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说道:“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更无怪乎韩非自身感叹:“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韩非知行矛盾,难以合一,最终导致悲剧。如今在企业管理领域,也普遍存在着知与行的矛盾。

知难,遑论行

对今天的企业管理来说,知行合一具有相当的意义。具体而言,企业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知属于“知”的范畴,而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则属于“行”的范畴。“知行合一”也就是要保障企业认知与实践的一致性。一方面,这需要知来指导行,运用客观规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知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滞后性,因而需要用行来检验知。由此,企业才能不断实现更高层次的知行合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现实中,这样的效果却极难取得,首先,企业在获取正确认知方面就存在诸多障碍,而这些障碍主要来自于认知刚性。

自满情绪,是企业认知刚性的一大来源。企业的认知往往基于其发展历史,是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特别是许多小有成就的企业往往夜郎自大,对新技术、新需求等市场环境的变化漠不关心,最终被后来者赶超。

抵触变化,也会阻碍正确认知。即使接受变化对企业整体有利,但由于内部既得利益群体的抵触,及其成员对不确定性的规避,企业在认知上仍将裹足不前。

在手机市场上,诺基亚曾长期独领风骚,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但2011年以来,因其对智能手机和新操作系统的发展熟视无睹,最终被苹果和三星超越。

行为惯性,即企业对既有行为模式产生了依赖,进而影响到未来的决策调整。行为惯性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使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交易按照旧有状态持续下去,因此企业往往习惯于过去的认知。

在胶片成像领域,柯达曾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早在1966年,其销售额就高达21.5亿美元。但随着数字成像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在传统成像技术的价格竞争方面,还是在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技术的取代方面,柯达都惨遭冲击。沉迷胶片业务,致使柯达节节败退,2004年至2012年接连亏损,市值从1997年的310亿美元降到了2012年的1.75亿美元。

知易,而行难

知行合一的另一维度在行,在企业经营中,行比知更难。正如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所言:“有思路的是英雄,但最伟大的是执行”。

缺乏毅力,最容易导致“知易行难”。成功之路山重水复,拥有超强的毅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然而,“非知之艰,行知惟艰”,企业拥有的往往是一流的思想和三流的实践。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市场氛围下,某一项创新只能获得一时之效,持续的创新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然而,许多企业虽意识到了持续创新的价值,但往往在创造一时辉煌后便止步不前。

目光短浅,也会造成“知易行难”。通往成功的路上,两旁的旖旎风景往往会绊住前行者的脚步。而当企业面对暴利,这种短视将愈演愈烈。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敲响了国内产品质量问题的警钟。在2012年的十大企业危机事件中,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问题超过半壁江山,毒胶囊事件、可口可乐含氯事件等都令人触目惊心。涉事企业不乏亮眼的上市公司,甚至有全球知名的跨国巨头,它们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但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依然罔顾消费者权益。

就企业而言,之所以规划会变成“鬼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少明确的愿景。因此,即便是在一些小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也只是简单、重复的过程,并不涉及战略的实现。

此外,理论脱离现实也可能导致“知易行难”。理论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大多只针对事物的某一个方面。与实践相比,理论往往过于简化,单一理论很难直接、有效地指导实践。

战国末期的长平之战中,秦国用反间计诱使赵王撤掉主帅廉颇,改派赵括统兵。赵括具有良好的家庭出身,在军事理论上头头是道,即便缺乏实战经验,仍被赵国高层看好。新官上任后,赵括的第一把火是改革制度,第二把火是改革人事,还没等烧到第三把火,他统帅的40万赵军已被重重包围,进而全军覆没。

现在经济学家为研究方便起见,假定个体都是自私的,而且各种信息随处可得。这显然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个体虽在一定程度上追求私利,但更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如果企业直接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决策依据,难免有失偏颇。

知行巧合一

探讨知行合一,虽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弊端,但企业着实有必要在战略上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有所研究。

首先,在应对认知刚性之时,一方面,企业需保持核心理念,即原有认知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必须大胆尝试新事物,丰富和更新原有认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便是更新认知的“源头活水”。企业的决策由领导者做出,实践则主要由基层员工进行。但企业内的信息沟通多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沟通常不被重视,而基层员工其实更能敏锐意识到市场变化,也更了解企业在执行上的漏洞和细节方面的改进空间。

在企业外部,客户是企业通过实践更新认知的重要渠道。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虚心接受批评,方能找准市场脉搏作出调整。可惜,许多企业却没有建立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不明白客户的抱怨恰恰为企业提供了改进契机。

历经半个世纪的辉煌,IBM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迟滞,1993年亏损额高达81亿美元。但路易斯·郭士纳任总裁后,大刀阔斧打破保守气息,重视员工和客户的声音,比如与员工直接通过邮件沟通,与基层员工集中见面交流等,提高了整个公司的活力。最终,IBM扭亏为盈,2001年重拾行业霸主地位。

其次,建立学习型组织也大有裨益。在学习型组织中,成员们交流思想,分享知识,打破思维定势。借助换位思考,从全局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必将提高,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获取新知。

同时,对于企业在执行力方面缺乏毅力的问题,诚如英特尔前CEO葛洛夫所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1999年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之初,这家公司并无核心技术,仅有东拼西凑的50万资金。然而,马云并没有放弃,为节约成本,他将公司设在自己家里,员工每月工资只有500元。经过长期挣扎,2002年底,公司挺过了互联网泡沫等难关,越过盈亏平衡点,此后业绩迅速攀升。

最后,应对目光短浅和理论对于现实的不切实性,只有将愿景细化,分解为战略目标、长期目标、年度目标,再一一落实到每个下属机构、每个部门、每位员工头上,才能实现战略落地。更重要的是,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需要将“学中学”与“干中学”有效结合,通过“学中学”提升境界、拓展眼界;通过“干中学”内化知识、融会贯通。

总之,在知行合一的漫漫长路上,企业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认知方面保持阴阳平衡,坚持核心理念并做好吐故纳新;在实践方面对目标心无旁骛,不离不弃,科学地通过认知指导实践。惟有双管齐下,企业才能成长为屹立不倒的参天大树。

标签:;  ;  ;  

企业很难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_知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