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需重建敬业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敬业精神论文,新闻工作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敬业精神是人们对其所从事职业所持的一种高度的专业精神和价值标准。作为直接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新闻工作者,敬业精神尤为必要和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勤奋笔耕,写出了大量反映时代风貌,推动社会进步的好作品。他们秉笔执书,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递老百姓呼声,歌颂进步,鞭挞丑恶,不为名,不为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求真求实,无私无畏,廉洁奉公,表现出了新闻工作者高尚的敬业精神。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社会上出现拜金主义倾向,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也受到冲击。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受到冲击
进入市场经济后,新闻采编工作遇到最大问题首先是“钱”对新闻的冲击和侵蚀。一是有偿新闻的大量出现;二是新闻队伍中一部分采编人员耐不住清贫下海经商;三是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用较大精力去抓创收,影响了采编质量。
“有偿新闻”的出现是经济转轨时期内外因合成的结果。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历程,转轨阶段由于旧的机制尚未完全打破,而新的机制又还没成熟,社会处于暂时的“无序”和“失范”状态。一方面,多种经济成份随经济改革而诞生,竞争加剧,一些集团或个人为谋求社会地位和经济效益,无不想利用新闻媒介宣传自己。为了达到目的,有的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即所谓“花小钱办大事”,笼络新闻记者。则与此同时,社会对这些集团或个人利用新闻媒介为自己服务尚无相应的管理措施如新闻发布会谁都可以办,而发布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却无法把关。另一方面,新闻媒介自身也处在同样的转轨阶段,各级政府拨给的资金越来越少,而成本费用却又在不断上涨,有限的费用对于正在发展的媒体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新闻单位在客观上需要寻求经济上的支柱。所有这些,都使新闻传媒及其从业人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在这种风云变幻的改革时期,职业道德的淡漠与物质欲望的陡然升温在新闻工作者队伍中表现出来了,本不牢固的防线被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冲击得面目全非,精神产品生产者也充当了金钱的俘虏。于是,由劣质“新闻原材料”略经加工后的所谓新闻一个个硬塞给受众。轰动全国的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集资10亿元骗局便是一例,一些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在这场戏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据资料透露,事后从新闻单位追回的款项高达68.5万元之多。
搞“有偿新闻”的人是极少数,但却损坏了新闻界的整体形象,在新闻界内部也产生了震荡,扎扎实实搞新闻的人感到很压抑。这样,对中国新闻界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度的敬业精神影响很大,最大受害者便是新闻界自身。
小平同志曾尖锐地指出:“这种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在精神生产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现。有些混迹于艺术界、出版界、文物界的人简直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小平同志的这段话应当引起新闻界重视,职业道德的重建应当作为敬业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了。
二、采访作风受到影响
湖北沙市市人民法院一干部曾对50例新闻侵权案进行过调查,发现引起侵权案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五类:缺乏调查,道听途说占29%;事实不准,乱下结论占23%;捕风捉影,热衷隐私占33%;随意修改,断章取义占7%;不问真伪,简单编摘占8%。结果表明,这诸条原因几乎均与新闻采编人员工作作风有直接联系。
1979年,当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时,还没有人把刑法与新闻报道联系在一起,仅仅就在4年后,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发表《二十年“疯女”之谜》,新闻记者因报道中事实有虚构成份而被判“诽谤罪”,从此以后刑法在新闻界同仁眼里不再陌生了。从1983年“疯女案”首开我国建国以来新闻记者当被告之先河以来,几乎每年都有新闻官司。
1986年,《民主与法制》杂志发表的《一个文革幽灵在游荡——发生在上海唱片公司的地震》一文作者又被诉诽谤。1988年被称为“新闻官司年”,最有名的是四川日报社记者敬永祥因在新华社内参上发表对海灯大师武功的不 同看法,其中有主观推测成份,引发了“中华武林第一公案”,弄得敬永祥“赔了夫人又折兵”。近年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原告,另一些企业和新闻界被告的名誉纠纷增多,如闹得沸沸扬扬的“505”中国咸阳保健厂名誉权案、华旗果茶纠纷等,成为继1988年之后我国新闻官司高峰后的又一个高峰。
引发新闻官司的原因是复杂的,胜诉的不一定理直气壮,输了的也不一定就理屈词穷。但在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下,把改善采访作风作为重建敬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对于新闻媒介或许只是一点细小的差错,而对于被伤害的对象可能是灭顶之灾。时下,社会上有一种很时髦的说法,叫“新闻伤害”,专指因新闻报道不准而给被报道的单位或个人造成的损害。截至目前,造成“新闻伤害”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情况:一是曝光不准确。二是新闻媒介对企业间不正当竞争手段失察,无意中充当了一些企业的“新闻杀手”,先入为主地进行宣传,而违反了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原则。三是在不同管理方式造成的争论中,新闻媒介盲目选择了某一立场。四是新闻界内部个别人因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而给企业造成伤害。五是不问青红皂白,抄来摘去,延长失实报道的时间,原载媒体已更正,而别的媒体还在转载,以讹传讹。
在经济报道中,“新闻伤害”已非个别现象,它的出现是各种综合因素形成的,包括主观的、客观的,但大多数是由于工作不慎、采访不实导致的。前一段时期,有些读者、听众、观众反映新闻报道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一般性工作经验报道多、开业、庆典领导剪彩活动多,迎合部分低级趣味的报道多;反映经济生活中深层次问题的深度报道少,人们急需的有价值的经济信息少,可读、可听、可视的艺术精品少。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这种现象虽有好转,但仍有不少“三多”报道充斥版面占据节目的黄金时间。
新闻工作者队伍中绝大多数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少数人确有染上“现代富贵病”之嫌,有些人怕吃苦,不愿动脑筋,不是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而满足于做开会记者、宾馆、衙门记者,养成了官僚主义作风,滋长了享乐主义习气。要采访会议,把别人整好的材料拿来划拉几笔,到基层采访,却在上头听汇报;某项工作刚开始,就有了“初见成效”的报道;某项制度刚实施,就有经验之谈了,曾在全国闹得满城风雨的“熊掌风波”,原来不过是一个记者道听途说的;前些年流传甚广的“人肉包子”,原是法学家在研究中假定的一个有真实地名的例子,结果被新闻媒介当成了事实加以报道。1993年,我国一权威报纸和读者公开登出轰动全国的十大假新闻,这与其说是在辟谣,不如说是对新闻工作者亮出一块黄牌警告。正在全国人民对假冒伪劣产品深恶痛绝,讨伐之声不绝于闻之时,担负为人们提供健康有益精神食粮责任的新闻工作者,却又在制造精神产品的假冒伪劣。国人岂能容忍?
新闻报道一定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上,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切忌道听途说,偏听偏信、捕风捉影,要做到勤奋敬业,专心致志,把笔头、镜头对准普通人,到工厂、到农村、到田边地角,到生活第一线,定能写出耀眼的时代华章,拍摄出感人的艺术精品。
三、读书人不再爱读书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一股赚钱之风汹涌而来,市场的喧闹也搅乱了记者书桌上的宁静。社会上,买书、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新华书店的书卖不出去,图书馆里的借书证发不出去,新闻工作者队伍中不读书的人越来越多,某些新闻单位的领导偶尔跑到阅览室查看自己的部下的借书目录,结果大失所望。也有的新闻单位尝试改革书报费发放办法,以促进编辑记者读书,按买书单据报销,但上书店买几本《米老鼠和唐老鸭》之类的书也不是不能马虎过去。
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新闻宣传提出了新的课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民主意识不断强化,开放观念日益增强,对知识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面对此,我们的新闻宣传要改革要提高。编辑记者不仅应是“万金油”,更应是专家,不读书、不学习怎能担负如此重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元镐博士对将来的记者作了形容,将来的记者应“是信息专家、数据库、数据分析家,并且知道怎样和其他专家共同工作”。因而,应该把读书当作新闻工作者敬业的一个方向来看。
应当说当记者的人需要广泛读书,什么都要读,广采博集。精读上以能用为原则,必读的书大概可分为三类,一是政治书,二是新闻书和文学书,三是自己报道行业的各种书。
改变目前存在于新闻工作者队伍的上述现象,重建敬业精神,关键在于机制问题。
要杜绝有偿新闻,恢复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形成勤奋学习的风气,当然应当制订若干规定禁止有偿新闻,提倡恢复过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向年轻记者灌输新知识等等,这都是必要的。但那些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并成为新闻界相当一部分人的通病,根本原因在于,新闻机构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管理机制不全,约束机制不力,激励机制不强。那么,要把编采人员真正培养成“一支有奉献精神的队伍,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一支经得起考验的队伍。”关键在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机制。
管理机制。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新闻单位属靠财政过日子的事业性质单位,新闻单位一门心思抓新闻。现在新闻单位兼有事业和企业双重性质,“一手抓新闻,一手抓经营”基本上已成各新闻单位通用的管理办法。近几年,新闻单位经营的发展确实给新闻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新闻与经营工作的交叉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有的新闻单位给编采人员下创收任务,并与工资、奖励、年终评模挂钩,有的领导还明确指出:在市场经济下,只会写新闻的记者不算合格记者。这样,一是致使编采人员一心二用,静不下心来采访、写稿、编稿,更静不下心来读书,连记者采访、编辑发稿也有意无意都在围绕“创收”做文章;二是由于许多记者下去采访都抱有“创收”目的,一方面造成经济宣传的“马太效应”(基本含义是:让有的更有,让没有的更穷),效益好,有名气的企业记者盈门,而效益不好,出不起钱的企业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即使是效益好的企业也经不住频频“赞助”,因而企业在接待记者时顾虑重要,即使在正常的采访活动中,由于企业摸不准记者的真实目的,不敢冒然接待,人还没进门就设下了防线,从而影响了正常的采访。因此,在国家不可能拿出更多资金投入新闻事业发展的情况下,探索一条功能多元化、规模大型化,经营国际化、产权股份化的媒体集团发展思路乃是新闻单位的必由之路。
约束机制。新闻界出现的诸如“有偿新闻”等问题,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了,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关。但作为新闻界,首先要管好自己的这一只“巴掌”。廉洁是世界各国新闻界共同遵循的准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亦如此。美国的《记者信条》、英国的《记者公约》、日本的《新闻伦理纲领》以及联合国规定的《国际报业道德规约》均包括了客观、公正、清廉等基本内容。我国在1991年颁布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在第6条第二款中明文规定:“不刊发各种形式的有偿新闻。不得以新闻或版面做交易,接受或索取钱物,牟取暴利。”但要真正形成约束机制,必须建立健全新闻法。一方面,对被称为“无冕之王”,“第四阶段”的新闻工作者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可保护新闻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新闻法尚未出台之前,新闻单位实行上岗前职业教育和培训,制订行为规范与准则这是必要的。目前,各单位多数有些有关“行为准则”之类,但就业前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一个薄弱环节,以致有的记者已违背了职业道德却还不知道。
激励机制。新闻工作者不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应当是战士,新闻工作是高尚的职业,搞新闻工作必须有敬业精神。但是,低收入及分配上的不公平不可能不影响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偿新闻”等现象的发生虽跟编采人员收入低没有直接联系,但新闻界低收入本身也是不正常的。目前,西方国家的新闻记者月薪高达几万元,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年薪可拿到50-500万美元,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新闻单位人员月收入也逾千元,这使我国内地特别是经济不够发达的省份同行更感到相形见绌,囊中羞涩。诚然,高薪未必养廉,况且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各个地区也要因地制宜,但我国新闻队伍过于宠大,新闻机构内部大锅饭体制以及职称、分房等论资排辈的办法,确实也是影响新闻工作者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仅公开发行的各类报纸已逾2000种,全国吃新闻饭的拥有30多万人之众。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一些有必要存在,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媒介得不到发展。而另一方面,一些与人民群众关系不大,没必要继续存在的刊物分流资金,挤占市场。新闻工作者队伍也是参差不齐,良莠并存。整个新闻界应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淘汰掉没必要存在和发展的媒体,对编采人员实行精兵简政。同时也要深化新闻媒介内部改革。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主要是以学历、资历为基础,实行指标控制、评聘结合体系,一旦授予,终身享有。在工资晋级,分房上也是以工龄划杠杠。新闻媒介鼓吹的是改革,自己搞的却还是过时的计划经济。这种奖罚不明,奖罚不力的工作机制和用人机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了,迫切需要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加以补充和完善,以重建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另外,调动编采人员的积极性,还要给他们创造岗位成才的条件。这一代新闻工作者与上一代已有很大不同,最大特点是知识水平高、自我意识强。按照人才学观点,成才须具备三个条件:天资、勤奋和机遇。天资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但能长期坚持不懈,勤奋努力的人是少数,在勤奋努力者中,能够有机会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又是少数。所谓机遇,是指客观的社会环境给人们所提供的发展机会,包括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区位和工作条件。新闻单位领导应重视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学习,包括单位内学习和送出去培训,并创造各种机会,让从业人员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