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后半叶工业化国家企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趋势论文,世纪论文,国家论文,企业论文,后半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教育是在企业中,由企业所实施的教育。企业教育以其具有面对市场,将经济效益、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特点,成为与学校显著不同的教育机构。20世纪的百年之中,工业化国家的企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在德国,企业教育成为“双元制”的主要承担者;在日本,企业被称为“第三教育场所”;在英国和加拿大,形成了企业与学校密切协作的“合作教育”模式;在前苏联,创建起企业内三级教育培训机制;在美国,克雷明将这种发生在工业和商业领域内的教育称之为“20世纪美国最为主要的教育成就”。20世纪中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承担起教育职责,而且范围不断拓展,获得以往只有专门教育机构才享有的特权——颁发学位证书。随着企业教育的发展,企业被赋予新的职责——终身学习体系与学习型社会建构的重要承担者。因此,关注企业教育不仅是研究的需要,更是现实的要求。
一、企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现代企业教育是伴随现代企业发展,由手工业行会中学徒制发展演变的结果。这种演变在不同国家以不同方式展开。如在日本,由于企业实施终身雇佣制,致使劳动力流动性大大受到限制,企业难以从社会上随时雇佣到熟练劳动力,所以企业不再坚持以往的合作制,而是热衷于独立的企业内教育;而美国的企业则在积极承担企业内部职员教育培训的同时,开始向其他企业、顾客提供培训服务,并积极创建企业内大学,其发展势头不容忽视。
随着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入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企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教育活动。据日本权威企业咨询机构的统计,截至2000年底,进行教育培训的中小企业占到日本所有企业的93.8%,而大型企业无一例外地拥有自己的教育设施。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日本企业承担着教育职责;企业内教育的目的也不限于技术能力开发,而拓展到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高领导艺术等领域。美国劳动统计局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统计结果显示,采用新工作模式的企业中约有98%的企业为其员工提供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即使在未采用新工作模式的企业中,这一数字也达到80%。前苏联在建国初期,就将艺徒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一种形式予以重视,至1929年,工厂艺徒学校为2519所,入学人数达27.2万人;1932年,学校数增长到3970所,在学人数97.5万人。德国的企业培训是“根据企业和徒弟的保证人之间签订的学徒合同书进行的,但是要按照企业方面的管理机关定的规则进行”,“学徒结束了三年或三年半的学徒期以后,还要在生产现场学习三年,在此基础之上参加工商会议所举行的考试,及格后才能够得到熟练工人的资格”。
第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企业教育,企业教育经费大幅增加。开展教育活动需要经费支持,当更多的人在企业中接受教育时,企业投入的教育经费也会不断增加。1998年,仅德国私营企业投入的教育经费就达343亿马克,占全部继续教育经费的44.3%。澳大利亚的资料显示:公司每年用于教育培训金额约48亿美元。据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估算,在1961年,美国企业用于企业教育的投资与当时正规教育经费大致相等,达300亿美元。卡耐基促进教育基金会曾提供一份题为《公司课堂:学习的企业》的报告指出,美国企业内部开展的训练和教育计划如此庞大:实际上已提供了全国公立、私立学校和大学的一种替补方案。如企业每年用于教育和训练的经费约600亿美元,全日制4年制学院和大学的教育经费也不过是这个数字。在学生人数方面,大约有800万人在企业中学习,与高等院校录取的大学生人数相差无几。另据1987年的统计资料,雇主提供的企业教育招收人数超过全美3000多所高等学校招收的总人数——1230万,达到1400万。
第三,企业承担越来越多的教育职责。首先,企业教育承担的职责已经越出企业职工,向其他机构、客户甚至学校提供教育服务。以美国贝尔电话公司为例,20世纪初创办“话务员学校”和“安装员学校”主要培养技术人员;1925年,作为独立建制的贝尔实验室正式成立,在实验室第三任主任凯利的领导下,于20世纪30年代首先面向公司的科学与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继而,一套更为系统、科学的教育培训方法得以确立,并用于全系统的教育与培训。结果,一套复杂的教育网形成:覆盖了从当地电话机构空余房间到伊利诺伊斯大学校园的所有设施;课程范围包括从培养工长的自学课程到培养管理人员的精心设计的课堂教育方案,每年的经费预算为10亿美元。其次,企业教育伴随跨国公司延伸到海外。据1965年对45个美国跨国公司在拉丁美洲的商务活动的一项调查表明,它们广泛参与了形式多样的教育事务,在如下领域开展了在职教育:市场营销、金融商务、人事管理、普通管理、会计、工程及语言的课堂教学;从焊接到数据处理的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以公众演说和个人指导的形式提供的课程教育。所有这些在实施方式及习惯上均有别于其他任何培训机构。
第四,企业大学迅速发展,企业获得以往只有传统大学才具有的特权——颁发学位证书。企业内教育设施的大量出现,为企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企业大学首先在美国出现。从20世纪2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建立通用汽车管理学院开始,美国的企业大学得以持续发展。1945年,位于密执安州菲林特市的通用汽车研究院(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独资的分支机构)被授予颁发工程学学士学位的权力,企业获得了颁发学位证书的特权。到1985年,美国已有12个此类机构可以颁发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全部学位;1987年,这类大学增长到21所。据曼哈顿专门从事企业大学资讯的Corporate University Xchange公司调查,到1997年,美国已有企业大学1600余家,其数目仍在继续增加。美国企业大学观察杂志的一项调查还显示:企业创办的大学已经越出制造和金融业范围,正在向保健、通讯、运输、公用事业、零售和农业领域发展。《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预测:“在今后50年里,企业将会在更大程度上介入教育和职业训练。
二、企业教育职能的新拓展
企业教育的发展,使企业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机构。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初大力提倡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认为,“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由于这些方面过于广泛而复杂,以致无法包括在任何‘体系’之内”,“所有的部门——政府机关、工业交通、运输都必须参与教育工作”。学习型社会是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密切交织的社会。在知识经济社会,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性质正在发生变化。“一个社会既然赋予教育这样重要的地位和这样崇高的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它应该有的名称——我们称之为‘学习化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的出现,只能把它理解为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过程。”
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提出有其深刻背景:在知识经济社会,传统的学校教育已难以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于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层面对传统教育提出双重挑战。在研究层面,出现一股教育的“非制度化”、要求“取消学校教育”的激进主张;随后有《非学校化社会》、《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等论著面世。在实践层面,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给学校教育以沉重一击。终身教育就是要打破学校对教育的垄断,摆脱这种困境。“终身教育,从这个名词的全面意义来讲,是指商业、工业和农业的机构都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学习型社会是由不同学习型组织构成的社会,企业不仅可以成为学习型组织,而且可以成为打破学校对教育垄断的有效机构。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在历次有关论题的表述中,企业都被作为重要对象予以考虑。
企业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部门,受到广泛重视。韩国《终身教育法》将终身教育界定为“学校以外,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企业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有效机构。其中“关于建立企业大学的终身教育”的条款规定:“规模超过总统令规定的企业、事业单位在教育部部长认可后,可以运营专科大学或者相当于本科大学的终身教育学校”。韩国《职业训练法》中明确规定,企业要持续对企业职员予以教育培训,“职业训练应该通过勤劳者的职业生活的全过程分阶段地系统地实施”。法国《职业继续教育法》将职业继续教育规定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将终身职业教育作为国民的一项义务,并指定各企业、企业集团、协会、职业组织尤其是工商会、手工业行会、农会以及它们的从属机构,作为教育培训单位;并在《技术教育方向法》中对此做出进一步重申。虽然日本人一般将终身教育理解为——以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消磨休闲时间,满足求知欲望,寻求快乐和满足的各种文化或体育活动,是保证人们日常生活中达到高度精神上满足的教育,从而与其他发达国家将终身教育理解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有着重大差异。但是,企业教育在事实上构成了终身教育的最重要的形式,“这种发生在企业中的教育已经构成了日本的所有学习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美国不仅出现学习型企业,甚至演化出学习型城市等满足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要求的各种组织形态。
三、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企业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场所,“首先是学习一系列技能,而且在这方面,工作具有培养人的价值必须在大多数社会、尤其是在教育系统内得到进一步的承认。”同时,企业具有作为专门教育机构——学校甚至是职业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任何情况下职业学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熟练工人”;“像技工教育之类,如果不同工作场所建立密切合作的话,是无法获得成功的。”前苏联的经验显示:企业中的教育以其不脱离物质生产领域,改善了国家劳动资源的利用,显示出很高的经济效率;企业内教育机构的学习人员参加物质财富创造过程,大大降低国民经济开支;企业教育直接发生在企业,学习人员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和磨合,大大提高办学效益。企业已成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的教育场所。细谷俊夫在系统考察发达国家技术教育发展历史后指出:“我们历来都是只从教育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这一面来看企业内教育,往往会轻视与这种教育制度化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如果改变一下看法的话,这种在企业内展开的、以生产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有时会远远地比在大学里所进行的教育有力得多”,“必须说,站在展望21世纪立场上看到的技术教育的最基本的问题就在于此”,而且,“在作为培养人的场所上,它也在逐渐担负起巨大的作用”。
近代中国新式教育起步时,即与企业发生密切联系。“船政本于学堂”、“艺局本与学堂一体”,福建船政学堂隶属于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下设江南工艺学堂,广州机器局附设西学馆,汉阳铁厂设立铁政局化学堂,轮船招商局设驾驶学堂,唐山铁路局的唐山路矿学堂等,一批企校一体的企业得以建成,培养出大批当时中国社会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民国时期,企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所谓“实业家欲直接谋技术之精良,工作之改进,则间接必先筹劳工之福利;欲劳其形者,必安其心;欲乐其业者,必一其志;欲用其力者,必健其身;欲改其恶者,必修其德。”企业教育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如企业教育化、企业教育体系化、企业教育综合化等,同时,《工厂法》与《劳工教育实施办法大纲》的颁行,使得企业教育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企业教育的历史经验显示:企业具有教育功能,可以成为有效的教育机构并承担相应的教育职责;企业教育的国际经验昭示:企业承担教育职责不是因为正规的制度化教育——学校发展滞后的迫不得已的选择,而是由于企业具有强大而鲜活的教育生命力。在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日中国,需要给企业教育以足够重视,并能将企业与学校协调起来,发挥教育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