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成品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_资本密集型论文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成品论文,实证论文,经济增长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令世人瞩目,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以上。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6515亿元,出口总额为49113亿元,其中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额为21605亿元,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为24292.7亿元。外贸依存度高达70%,表明我国已成为一个经济相对开放、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主要表现在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份额不断下降,以化学及有关产品,机械设备、运输设备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3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首次超过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开始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的源泉最终产生于两个根源:一是投入品的增加,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本文不考虑技术的变迁。而投入品的增加主要是劳动和资本的增加,如索洛的著名经济增长模型Q=F(K,L)中的K和L。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出口一直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Y=C+I+G+(X-M)来看,出口会刺激GDP总量的增加,能促进国内外资本的流动,加快资本积累,增加外汇储备,防御金融风险,增加就业人数,加快技术进步速度,促使生产者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等。

学术界对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许和连(2003)认为:我国1978—1998年间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工业制成品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王庆(2004)认为我国已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工业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但从国内外工业品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工业产业结构仍不够优化,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丁晓松(2005)探讨了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研究了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证实了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还证实了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之一;杨丹辉(2003)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总量迅速扩张,出口结构和竞争力不断优化和提高,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工业制成品出口高速增长是我国工业化和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国内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结果,工业制成品出口也带动了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竞争力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与以上研究视野不同,笔者通过考察我国改革开放近20多年来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变迁,研究我国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对GDP 的贡献。

二、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变迁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工业制成品分为: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其他未分类产品。原则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机械、运输设备,可归结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二是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杂项制品和其他未分类产品,可归为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的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比例的变化(见表1)。

表1

我国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及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1980—2003年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80—2003),2004年数据来自于中国2004年度《统计公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做相关处理得到。为了消除统计数据中价格因素的影响,以实量实际值代入计量检验,更好地反映数据内在规律,对相关数据做剔除价格指数(以1980年为基期)处理。

从图2可以看出2003年为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分水岭,2003年以前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大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2003年以后刚好相反。从改革开放初期出口低附加值农副土产商品,到1987年出口轻工、纺织、服装等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再到2000年出口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经历了若干次重要转变。结合图1和图2以及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对外贸易政策,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图1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产值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产值之比

图2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产值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产值图

第一阶段(1980—1987年):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与此对应,我国外贸制度也由国家统制转为开放,国家给外贸企业部分分配权,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实行出口经营承包责任制。以轻纺产品为主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较为迅速,所占份额较大,开始由初级产品出口向轻纺类半成品、中间品转变。

第二阶段(1987—2000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政策法规完善的阶段,全面实行承包责任制,缩小计划性指令范围,扩大外贸企业的业务范围,改革外企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重化工制成品出口增长较快,所占份额迅速上升。这一阶段开始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即以出口轻纺产品为主向出口机电化工、高新技术产品等重化工产品转变。

第三阶段(2000—2003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出口产品大幅度增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外贸出口的竞争力。工业制成品持续增长,是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鞋类、服装、轻纺产品等)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机械、化工、电子产品等)的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转变的重要阶段。

第四阶段(2003年—):2003年3月由原外经贸部和外经委一起组建商务部, 统一管理我国外贸、内贸事务。2003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份额首次超过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成为促进工业制成品持续稳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这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形成的里程碑。

三、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对于强调内生性的经济增长理论而言,劳动、资源、资本、技术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笔者借助总量生产函数分析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量生产函数为:

Y=A·F(S,L,K)

(1)

其中Y表示总产出;A表示技术进步因子,是一段时间的累积效应;S 表示资源;L表示劳动力;K表示资本。假设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那么对(1)式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生产函数的特殊形式:

lnY=lnA·lnF(S,L,K)

(2)

Y,A,S,L,K是随时间变化的变量,(2)式两边同时对t求导,可得(3)式:

而(3)式进一步化简可以得到:

这里:表示经济增长率;表示技术进步率; 为资源开发增长率;为劳动增长率;为资本增长率。综合上述分析,为简便起见,将前两者(劳动和资源)、后两者(资本和技术)结合起来考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笔者以Eviews3.1(计量经济软件包)为分析工具,以变量分别表示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和国内生产总值(以下均同)。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观察这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发现都呈平稳上升趋势(见图3),但这三个变量的差分序列(见图4)却呈非平稳特性。那么在这里可以认为原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倘若直接用最小二乘法对求回归,便会产生伪回归,使得回归结果无解释意义。

图3 LNG、LNK、LNL取对数后的曲线图

图4 DLNG、DLNK、DLNL一阶差分序列图

注:括号内的c,t,n表示ADF检验有无常数项α和趋势项t及滞后期数,*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存在零假设。

根据Granger 协整理论:一组同阶非平稳时间序列可能存在一个平稳的线形组合,即该组合不具有随机趋势,那么这组序列就是协整的,表示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

另外一种检验方法是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目前一般采用Johansen提出的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判定,结果如表3。

表3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从上述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极大似然值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而接受至多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假设,那么可以得出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表4 标准化后的协整向量

表4的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我国的GDP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之间有一个唯一的协整方程:

具体地说,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加0.089 个百分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加0.329个百分点。因此,从上述协整分析的结果来看,在长期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对GDP 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

3.之间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一个变量的随机误差项的冲击对每个内生变量当期及以后各期的影响,冲击响应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 Lnk[,t]的一个标准差信息对Lng[,t]的冲击响应效果图

图6 Lnl[,t]的一个标准差信息对Lng[,t]的冲击响应效果图

图5是Lnk[,t]的一个标准差信息对Lng[,t]的冲击响应影响效果,Lng[,t]受到Lnk[,t]冲击后开始波动,自始至终是正向波动。说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对GDP增长呈正向作用,在第2期达到最低点约0.07,自此期后,开始向上波动,在第6期达到最大,约0.11,然后在小范围内浮动,第6期过后,呈平稳趋势;图6是Lnk[,t]的一个标准差信息对lng[,t]的冲击响应影响效果,Lng[,t]受到Lnk[,t]冲击后开始波动,自始至终也是正向波动,同样说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对GDP增长呈正向作用,并一直在向下波动,只是在第4期和第5期之间略为向上波动。第7期过后,呈平稳趋势;

一个时间序列的误差方差是自身扰动系统及其它扰动项共同作用的结果。冲击分解的目的就是将系统的均方差分解成各个变量所做的贡献。方差分解结果见表5。

表5 模型的方差分解分析

从表5的检验结果来看,劳动资源密集型出口产品冲击响应在10%左右,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冲击响应在30%左右。即劳动资源密集型出口产品冲击响应小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 而在进行协整检验时, 劳动资源密集型出口产品对GDP的弹性低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对GDP的弹性。这一结论与协整关系结果一致。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笔者采用协整研究和冲击分解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了一些结论:(1)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作为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两种不同的类型,同样重要。我国是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国家,改革初期以出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能够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中后期以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步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当中的比重;(2)在长期里,我国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一个变量的变化来刻画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我国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和GDP在长期内存在如下关系:(3)现阶段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这一结论与我国目前的事实是相符的。我国目前处于产业结构快速升级阶段,即信息工业化阶段,正在实现从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以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提高出口竞争力。

2.建议

(1)从商品出口结构来看, 虽然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机械、电子技术等领域,这些领域创新能力不高,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影响了其发展的独立性。政府要加大在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2)由于笔者没有考虑技术的变迁,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力资本、 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目前我国是一个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的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在很多产业, 特别是资本技术产业部门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增长,因此要加大对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投入。

标签:;  ;  ;  ;  

中国制成品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_资本密集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