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班”到“国际课程”——公办高中国际班的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论文,出路论文,高中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办高中国际班,近年来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这满足了准备出国留学的受教育者的需要,但是,国际班也出现审批不严、课程质量不高、收费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教育部于2013年明确表示将规范各类公办高中国际班,并在2014年出台规定,对公办高中国际班收费进行限制。此后,上海、北京等地也相继出现规范公办校国际班的意见。 公办高中国际班究竟何去何从?这是很多已经举办国际班的学校,或正筹划举办国际班的学校,以及准备送孩子上国际班的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从公办高中的办学责任,以及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出发,公办高中国际班的出路在于从举办国际班到开设国际课程。 过去一两年来,各地教育部门从严审批或停止公办学校举办国际班,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公办高中举办国际班,涉嫌国有资产流失,办成校中校。拿国有资产(校舍、师资等),去办高收费的国际高中,表面上看,收入可以用于高中发展,但是在现实中,国际高中的财务信息并不公开。国际高中的收入不是先到教育部门财务,再由教育部门统筹,而往往是作为高中甚至是国际高中办学者的收入(有的国际班以公办高中为名招生,但具体教学由中介进行组织,学校和合作方则按比例分利润),另外就是上缴教育部门,相当比例还是返还给高中。 二是用公办高中的师资,举办国际班,涉嫌制造不公,非国际班的授课质量受到影响。 三是举办国际高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以国际高中促进国内高中办学的效果,国际班大多是出国留学预科班,这也是国际班遭到质疑的地方:用公共教育资源为出国留学服务。 四是有的公办高中国际班,实行体制外招生,即学生不需要参加中考,可直接申请,这部分学生因没有通过中考录取,所以没有国内高中学籍,从性质上看,属于非学历教育,高中学籍不被国内认可,这些学生只有选择出国留学,升学有一定的风险,而对于教育管理来说,由进行学历教育的公办高中,举办非学历教育的国际班,使监管处于灰色地带。近年来,针对公办高中国际班,也出现侵犯受教育者权益的纠纷。比如,有的公办高中国际班,师资、课程并不如招生时所承诺的那样。 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整顿公办高中国际班,理清产权关系、规范办学,保障受教育者权益,很有必要。对于已开设的公办学校国际班,可能有三种走向。 一是全部取消,由民办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国际班。但其中的问题是,目前高中优质资源基本集中在公办高中,学生、家长对公办高中举办国际班比较信赖,民办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国际班,如果监管不力,师资、课程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 二是部分保留,但要加以规范。所有国际班的学生应纳入计划内招生,有国内高中学籍,升学时可选择国内高考和“洋高考”;国际高中的财务信息全部公开,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部上交教育部门,再由教育部门统筹。目前已有地方采取这种方式,但也存在问题,本来一些学生选择国际班,就希望不参加中考,为何一定要通过中考录取才有高中学籍,而不能采取新的认证制度,对国际高中进行认证呢?再就是,如果高中举办国际班,没有任何经济收入,还有多少高中有举办的积极性?上海此前规范公办高中国际班,明确提到公办高中国际班按普通班收取学费,这无疑是变相让国际班走向消亡,用一样的学费,如何聘请优质国外师资、引进国外课程? 三是取消国际班,推出国际课程。由学校主导开设,或者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国际课程班,由学生自主选修。开设国际课程的费用,主要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承担,选修的学生可按国际课程学分付一定的学费。这种做法,是把国际课程作为中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同时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不再单设国际班,而是学生根据选课情况实行走班。 在笔者看来,公办高中国际班不宜一刀切取消,而应该因地制宜。发达地区、大城市,民办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发育比较成熟,可由民办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为主体,举办国际班。事实上,现有的公办高中举办的国际班,也大多采取合作方式,是社会机构用公办高中的品牌,进行招生、办学。而在不发达地区、二三线城市,由于民办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的发育尚不成熟,公办学校的管理、办学相对更加规范,应该保留公办学校举办国际班的做法,可以在招生、学费、培养、管理上加以规范,比如,纳入招生计划,学费标准经财政部门审核,收支信息公开等。 从长远来看,公办学校应把国际化的重点放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如果一所公办高中能开设二三十门国际课程,融入到学校整个办学体系,相比单独举办国际班,这对国外优质资源的引进,会更有效。总体看来,我国把国际教育办成出国留学教育,是我国国际教育遭遇质疑的根源所在。国际班是服务于学生出国留学,为何公办学校要举办这样的国际班?而且,这些国际班的出国应试倾向也很强烈,只集中学习少数科目,以在“洋高考”中考出高分。国外教育相比我国的优势,是给予学生选择权,关注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因此,要让国际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中,推出更多的优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这才是实质的国际化。 观察国外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多元和个性。多元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和求学模式选择,个性则是受教育者结合自身的个性、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成才模式。以此分析我国学校的国际化,很少看到多元和个性,最终还是一元、一个模式,像国际教材、课程,只是简单的引进,然后要求学生参考、学习。从教材、课程的国际化说,真正的国际化应是,学校开设众多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这其中包括本土课程,也包括借鉴其他国家的课程。甚至包括一些开设国际班的学校,在开设国际课程方面,也把国外的多元、个性精髓抛置一旁,本来某个课程体系有上百门课,却只给学生开设十余门,要求学生统一必修,这与国内就围绕高考核心科目学习并无二致。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所有高中,都会逐渐走上国际化办学道路,会打破现在的单一培养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我国2014年颁布的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已传递出扩大学生学科、课程选择权的改革思路,各地高中也在积极探索选课走班制,在未来的选课走班中,学生不仅会选择传统的国内课程,还会选择国外课程。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设计,未来高中的课程体系,将包括满足于高中毕业的课程、面向国内高考的课程、面向高校自主招生的课程以及国际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未来的学业发展,选择国内的技能型高考、学术性高考或者是“洋高考”。这对我国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每所高中需要开设100~200门课程,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国际化,还需要办学制度的国际化。从全世界范围内看,办学取得成功的学校,都采取现代学校制度,这一制度是所有国家的学校都可拿来即用的,而不是办学内容的所谓“国际化”。没有办学制度的国际化,引进国际化的教材、师资、课程,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引进的课程、教材和师资,因缺乏生存土壤而发生变异,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只制造引进政绩;其二,引进的教材、课程和师资,会引来各方质疑,包括是否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是否迷失自我。如果引进国际化的办学制度,实行学校民主管理,在学校内建立教师会、家长会(或学生自治委员会),采用教材、开设课程,都由教师会决策,并听取家长、学生意见,那么教材的选择、课程的开设,就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进而实现真正的“国际化”。从“国际班”到“国际课程”:公立高中国际班的出路_国际班论文
从“国际班”到“国际课程”:公立高中国际班的出路_国际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