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_李朝奎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_李朝奎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 737100

摘 要: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课堂教学改革所涉及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其有效性。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 对策

2018年新年伊始,教育部颁布了新版高中课程方案和14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推开,课堂改革新路标:从知识与能力立意走向思维与审美立意;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从生本课堂走向自本课堂;超越传统课型走向结构模块;借助学情观察员从“观教”走向“察学”。课堂定位从知识、能力立意走向思维、智慧立意。把课堂建构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定位到“改变思维、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核心素养高度,即为改变思维、启迪智慧而教(学)。课堂要寻找思维停靠点,思维激发、思维品质培养、思维多元表征、思维碰撞等,皆为改变思维手段、工具、目的。课堂不仅仅是改变思维、达成思维的显性结果,还应该指向让思维生长、审美层次提升的终极目标。由于历史的原因,致使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教师备课量明显增加、周课时量相对不足、探究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学业评价仍然残留应试教育的痕迹;教师本身知识面比较窄、综合素质不高和学习积极性不够。凡此种种的现实条件和主客观因素,都是导致现行的科学课堂教学问题频发的原因。因此,优化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秩序、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的课堂管理,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观念滞后,改革步伐不一致。改革课堂,教师的观念尤为重要。但是在课堂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表现及思想有以下三种情况:

(1)部分老教师思想观念陈旧,知识老化,因而驻足不前,根本就不动;(2)大多数教师虽有改革的欲望,但没有高效易行、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作引领,先进的理念无法真正落地,忘而生畏,不敢进行大胆的改革;(3)部分教师大胆上路,积极改革,奋飞在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在摸索中挣扎,在挣扎中前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正是观念的不一致,我们改革的步伐不整齐,以至于出现了教师间课堂教学改革水平的参差不齐。

2.理念认识的肤浅化。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课堂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我们期待已久、体现新课程本质的变化的。但有些行为却是出乎意料、背离或误解新课程理念而产生的变化。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甚至不看课程标准,导致学习目标、教学目标不清,教学仅定在教材的知识点上,很少考虑如何用教材来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很多教学任务囿于习题;大多数教师没有树立新的课程观,缺乏对课程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等。新课改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由专家、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一起共同建构的新课程的和;教师应该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3.教师课堂教学形式化的倾向。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为了让学生“主动”,就兜圈子提问;为了师生、生生“合作”,就进行小组讨论;为了完成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有效的学习时间。为了便于学生展示,故意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对文本、教学内容把握肤浅。这表明,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步入了轨道,但是距离新课程倡导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原因在于,有的教师将高效课堂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教师把探究变成一种点缀、一种形式,总有一种贴上去的感觉,好像在完成一个过程、一道工序。粗看上去很有创新,细细品味又感到缺乏深入的思考。

4.教学模式的统一、僵硬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各个学校都创建了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教学模式改革一刀切,不但缺少教育的个性化,也违背了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事实上,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不同的学科教学都有自己的特定内容、方法和活动方式,即使是同一门学科,因教学内容等差异,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教学模式,必须从教师、学生等实际状态出发,因“班”选模,因“生”用模,教师决不能成为教学模式化的机械重复者,更不能失去自己的个性化追求。如果一成不变地死板硬套,那就失去教学模式应有的价值。所以,只有在结合教学实际、学科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模式,才能达到用模式进行教学的目的。

5.教学反思的主观化。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秩序总有些不尽人意之处。如:课堂气氛死板沉闷、个别人瞌睡不止、上课时心有旁骛、翻阅课外书籍等。此类现象的存在,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师的授课情绪,损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积极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局面,致使教学效果弱化,教学质量降低。没有反思:我哪个环节设计得不当,哪个问题设计得不符合学生思维。一个不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师,又怎能不断地提高和成长呢?可见任何一种改革在前行的路上都会有困惑,有怀疑,才会有反思,有新的举措,有新的措施及时纠正,才会有成果。

二、强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更新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是导学者和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设计学生熟悉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启动多种感官去体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激发学生自己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同时也要通过事实、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学会学习,并且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样,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至尊,而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向导、促进者。教师的职能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自学情境,激发自学欲望,培养优良品质,教师的导学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主导地位得到突出。

2.根据课标,调整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教学进度。教材由于它的相对封闭性、不变性,难免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要依据新课程标准,针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或适当增减内容,或放缓速度,或增加坡度,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调整教学。当然,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还应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达到“实”与“活”的高度统一。

3.改进学习方式,提升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培养合作意识,交流欲望。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些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主动参与、主动探知,让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情景,勇于交流。合作交流中应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避免出现你争我抢的失控场面,敢于质疑。因此,要不断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在交流中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高交流质量。同时教师要深入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寻求问题的答案。

4.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课堂管理的实质是对课堂基本要素进行协调和控制,目的是为课堂教学营造和谐融洽的心理环境,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施以相应的影响,从而有效地维持学生的适宜行为,保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对此,一定要重视课堂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要做到灵活多变,引“生”入胜。课堂上,教师进入状态,精神饱满,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还要幽默。在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课堂上教师的全部功绩在于“引导”。好教师就是善于“引导”的教师。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找出学科的难点;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课堂的生成,要善于捕捉教育机会,要注意学生的思路,千万不要什么情况下,都按自己预设的教案进行。

论文作者:李朝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1月总第16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  ;  ;  ;  ;  ;  ;  ;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_李朝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