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与当代美国哲学——美国哲学的本土起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哲学论文,实用主义论文,起源论文,本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3年春天,哈佛大学中国历史与哲学教授杜维明在《转型中的中国》一文中指出:
近几十年来,源于西欧并在北美达到巅峰的现代化进程已成为世界曾经经历过的普适 化和同化的最强大的推进器。事实上,具有当代文明特色的所有主要领域都受益于该进 程:科学、技术、交通运输……民主体制、跨国公司、研究性大学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 分。作为利益、自由权、人权和法律程序等领域基础的诸种价值观念也扎根于现代西方 的启蒙运动中。美国之路,典型地展现了西方化进程,经常被视作(或好或坏的)作为一 个整体的人类的未来潮流。
美国之路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对日常生活的肯定(这是我这篇文章的重点)。正如前段 时期一位敏锐的中国思想家所观察到的那样,尽管美国仍然在产生伟大的哲学家,但是 受典型的实用主义影响的宪法制定者们建立了一种令人敬畏的政治体制,它能史无前例 地在不忽视其内在同一性和一贯性的前提下去适应新环境。
杜教授还补充说:“特别是,美国之路所演示的是人类繁荣的一种方式,是对日常生 活的遵循而不是离弃。”
在这个以日常生活为首位的“永恒主题”中,人们可能会从某种程度上发现美国哲学 的文化起源。我不想过多地将哲学作为高校的哲学教授们所讲授的专门学科来提及,约 翰·杜威告诉我们,这样的哲学往往太保守,拘泥于老问题,在方法上太做作,太学究 气,太形式主义。美国哲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日常经验,日常经验是美国哲学的永恒主 题。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到约翰·杜威,再到当代的哲学家如约翰·麦克德谟特 (John McDermott)等众多作家和思想家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其进行了表述。他们是杜 威所谓实用的唯心论传统的代表人物,他们牢固地扎根于经验之中,死板地去认识事实 。
约翰·麦克德谟特认为,美国文化是一种“经验文化”,一种具有空间性,过程性, 动态性的文化:
作为一种世俗的文化,美国将日常事务视为生活意义的组成部分。美国不与任何末世 论者打交道,无论他们是基督徒、是佛教徒、是穆斯林还是马克思主义者。因此,人的 生命作为生活经历本身就是神圣的活动,而不是潜在的对未来的许诺。当然,在美国, 也有响亮而嘈杂的例外,但它们都是例外而已。我在此的观点是,美国的大众文化远远 不止是大众的。它是本土文化,体现了对人类生活根深蒂固的态度。我们称之为日常生 活的美学。
几个世纪以来的高级文化起源于在其原生态中强化和崇高化了但又未被剪切的日常生 活、日常事件。批评与教学的任务是修复精细之物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以便人的 生命在其所有努力中能够被神圣化。经验是无等级的。它是一块连续的布。
麦克德谟特对日常经验的欢迎回应了杜威在其著作《作为经验的艺术》中的话:
任务是修复精细而强化的经验形式和日常事务行为及遭遇之间的连续性,人们普遍认 为这些构成了经验。山峰(哲学的山峰)并非是凌空漂浮着的,甚至也不只是栖于大地上 。它们是构成大地的主要部分之一。
所以,根据美国哲学的传统,只有一种检验标准,可用来衡量哲学研究的成功与否。 这是一种经验的检验标准,提出的问题很简单:“当结论又回到日常生活经验时,哲学 是否以这些结论为结果,以使日常经验变得更有意义,使我们对它们的处理变得更有成 果?或者,它最终将日常经验变得更为晦暗?”
美国的文学批评家菲利普·拉维是最早令我们注意到以经验和日常生活为第一永恒主 题的普遍性的人之一。在一篇题为《美国人写作中对经验的迷信》的文章中,拉维说:
没有一种文学(或哲学)能表述的真实的民族品质,除非它有一个基本的主题,并统一 于它自身的原理……而且,自从惠特曼和詹姆士以来,美国创造性的头脑……发现活动 的条件和目标在于寻找经验,并沉迷于其中。它在寻找经验……这已成为颇具特色的美 国文学(和哲学)作品中显著而典型的主题。而且,越是典型的美国作家,其对经验的追 寻就越深入。
除了惠特曼的诗歌,爱默生也是其中最明显也最生动的例子。如果我们说爱默生是古 典美国哲学主要的精神来源之一,那么我认为仅仅是爱默生式的经验检验标准,而不是 其它,才是这个哲学传统的主旋律。这是他在1837年发表的演讲《美国学者》中出现的 主题,并成为查尔斯·皮尔士、威廉·詹姆士、约翰·杜威和其他人的哲学中反复出现 的主题,它是人们追寻并沉浸于经验中的典型主题。
爱默生在其演讲中欢迎“穷人的文学、孩子的感受、街道的哲学、日常居家生活的意 义”。他称之为伟大的前进步伐。“当温暖生活的激流冲击着我们的手脚时,我不寻求 伟大、遥远、浪漫的东西。”他说,“我拥抱平凡,我探索并坐在日常生活的脚下。请 给我洞察力以探知今天吧,那么你将拥有过去和未来的世界。”而后,爱默生问我们这 些美国学者和哲学家们:“何者的意义是我们真正要了解的?”他的回答是,我们发现 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小桶里的午餐;盆里的牛奶;街上的民谣;船上的新闻; 眼神的闪烁;身体的形态和步态;告诉我这些事件的终极原因;告诉我这种潜伏的最高 的精神原因庄严地在场,它一直在大自然的边界和极限处潜伏着。”从某种既未被完全 理解也不被欣赏的角度,我认为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的美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 爱默生的呼唤。
本文不是要在这里证实这种断言。我的目的在于表明美国的实用主义在其最广大的范 围里被美国的本土文化即经验文化所占据,并表达着这种文化。为理解这种哲学,人们 必须理解这种文化及其起源。
刘易斯·芒福德在其著作《黄金时代》中告诉我们,美国的新的拓荒源于欧洲的不再 拓荒。芒福德说,19世纪欧洲人为了寻找一种新的文化基础,不得不退回到其过去的历 史中。尼采不得不回到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那里;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得不回 到原始的基督教那里;瓦格纳不得不回到德国的神秘过去和德国神话那里。但是,芒福 德说:“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依其经验前行,他们使用过去,如同伐木工人使用木排 向荒野深处开拓,而在它下面仍有一个可靠的地基一样。这些美国人领悟到了文化的一 种现代基础的可能性。通过领悟,他们比那些试图回复过去的人更接近文化的源头,更 接近过去的……原创性思想家。”
乔治·桑塔耶拿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提出的欧洲移民如何到达美国并进入美国荒野 这个问题影响了哲学的观念。当然,19世纪彬彬有礼的美国,即他所谓有教养的美国仍 然继续在旧哲学瓶子里装着旧哲学的美酒。另一方面,桑塔耶拿注意到“一个原始的但 有生命力的美国已经破土而出,它正在削弱、哺育并改变着传统的美国”。
为理解这种原始但有生命力的文化如何破土而出,人们必须追溯到16世纪麦克德谟特 所说的西方经验的变革,这场变革集中在当时三个主要的分水岭事件——新大陆、新宗 教和新自然科学(或新宇宙秩序)——中。
第一个重大事件,即新大陆,是指由哥伦布和其他早期航海者带来的地图上的革命。 旧地图将地球分成三大块:欧洲、非洲和亚洲。但现在,地图还包括第四部分,即新大 陆。这第四部分代表了人类生活所有新的可能性。而史学家埃德蒙多·戈德曼在他的《 美国的创造》一书中说:
从新大陆被设想为整个地球的一部分那一刻起,人类为自己打开了征服宇宙的道路。 宇宙对人而言,不再是上帝为了自己的目的创造的一个陌生的、外来的、被禁锢的实体 ,而是一个巨大的、用之不竭的、人们可以在上面雕琢他的世界的宇宙采石场。而且, 人类可以不依赖神的允诺,而完全依赖其自身的潜力、勇气和技术能力来雕刻他的世界 。
16世纪的第二个突破是新教改革,它预示了新宗教的来临,并永远地摧毁了基督教的 统一性。但是,改革后的基督教,即新教在构建现代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只起了很小的作 用。现代思想是由世俗科学、世俗哲学和世俗政治形成的。然而,在美国,事情截然不 同,加尔文教义是形成美国思想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新英格兰的最早的加尔文派拓荒者 到达了“上帝指派进入的荒野”。但是,这种最初的使命很快就被文学史家佩里·米勒 所谓的美国化进程所替代。他说,这些清教徒们“对他们所发现的东西比对他们所带过 来的东西更感兴趣”。因此,新教在美国并不是仅仅延续了欧洲传统,它对一种新的经 验文化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显然,16世纪最伟大的突破是哥白尼的新宇宙秩序说。从地心说到日心说这种观念的 转变是一种范式转变,从一个循环的、永恒的、固定的因而是封闭的世界转向一个线性 的、有时间性的、进化的因而是开放的宇宙。麦克德谟特指出:“如果有一种教义能识 别美国,则首选是对‘开放的自然’的肯定。”自然界在历史上第一次被认为是无篱墙 的(即没有任何可指定的界限),无限的一个开放式的进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 知的。
哥白尼的革命带来的结果是,不再将一个固定而稳定的宇宙作为一种完全的确定性和 绝对价值体系的基础。在美国,建立新社会的前提是创造价值和意义而不只是发现它们 。我再次引用麦克德谟特的话:“更重要的是,当美国人在19世纪开始关注哲学时,他 们发展了一种‘创造意义’的形而上学和显然从根本上是后哥白尼的宇宙学。”所以, 皮尔士、詹姆士和桑塔耶拿等哲学家们决定性地远离那些末世论问题,那些世界历史的 最终事件的问题,死亡及人类最终命运的问题等。“创造意义”的哲学形成于立即可利 用的经验,关注从经验中产生的即时问题和需要。
由此导致的问题是,一种从根本上是后哥白尼文化的美国,在缺乏远期目标或最终目 标或一套最终原理的前提下,仅仅凭着一种特定的哲学能生存多久呢?事实上,它也产 生了这样的疑问:即任何文化或个人在缺乏引导这些意义的最终的末世论原理的情况下 ,仅仅靠“创造意义”的哲学能走多远呢?以下是威廉·詹姆士经典的实用主义的回答 :
所有“经典的”、洁净的、确定的、“高贵的”、固定的、“永恒的”世界观对我而 言似乎都违背了生命与生俱来的特性,违背了生命的存在是一场混乱和争斗,对我们的 所有程式而言始终充满着“不完全性”,新奇及可能性永远会渗透进来。
我提醒大家注意我先前在本文中所引用的麦克德谟特的一段话,美国文化是一种世俗 而有时间性的文化,它与末世论毫无瓜葛,它是基于日常经验美学的本土文化。
那么何谓“本土”?“本土(vernacular)”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某个特定地区或国 家的语言或方言,与有教养的文学语言形成鲜明对比。换言之,“本土”是指普通人在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淳朴的、未被教化的语言。
而今,这个词有了超越语言的更广泛的含义,意指普通人表达其生活的价值观和生活 态度的方式和形式。在这种含义上,本土是指嵌入在多样的文化产品——从书籍、建筑 物和家庭用具到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中的各类表达方式和形式。因为这些文化 制品由日常经验形成,特别在西方文化的世俗化进程中,本土很容易通过技术和民主而 形成。
20世纪中叶的一位美国文化批评家约翰·库温郝文曾经编制了一份典型的美国本土文 化制品的列表,这份列表通常被认为是美国文化的象征。这是一份随意的列表,计有: 曼哈顿大厦的空中轮廓,橄榄球镇计划,摩天大楼,T型舞台,爵士乐,宪法,马克· 吐温的小说,惠特曼的《草叶集》,连环漫画,肥皂剧,装配线,甚至还有口香糖。
库温郝文把曼哈顿大厦的空中轮廓称作“不平整建筑的个人主义的狂欢”。但奇怪的 是,这种非理性的无序的空中轮廓具有出人意料的一致性。对此,有两个简单的原因可 用来解释:其一是橄榄球镇计划,大多数美国城市被列入其设计范围。其二是摩天大楼 那形如钢铸鸟笼般的构造及橄榄球的三维形状。与哥特式教堂这类传统建筑不同,摩天 大楼不讲究高度与宽度的比例或对称关系。它的美学原理是其向上的姿态,它的垂直延 伸。传统建筑由于砖石负重因而限制了其高度,但摩天大楼是没有限制的、永远无尽头 的,楼层始终可能增加。它是一系列的可无限重复和延伸的单元。
就最一般意义而言,爵士乐体现了同样的原理。法国建筑师勒·库布若曾经将摩天大 楼叫作“石头与钢筋铸成的激情爵士乐”。这样说比仅仅说建筑是一种凝固的音乐包含 的意思更多。他的意思是爵士乐从音乐的角度把握了摩天大楼及其空中轮廓的原理。最 经典的美国音乐的要素是即兴作曲中所呈现的、可无限重复的旋律和节奏单元。爵士乐 的节奏由切分和多音节奏组成。它们具有在倾听者中建立起节奏预期的美学效应,结果 却打乱了这些预期。杜威把节奏称为“有序的变奏”和“不规则的规则”。他说:“如 果存在一种同一平和的波动,而没有强度或速度的变异,那么就无节奏感可言。应该存 在一种静止,但它不是一种不再变化的静止而是动态的静止。”
因此,爵士乐的结构就像大厦的结构一样:一种交叉效果的冲突。每一位音乐家都创 造他或她自己的节奏型和旋律型,但结果却是一种创造性的动态的一致。“爵士乐是充 分表达爱默生联合体理想的第一艺术形式,这种联合体只有在所有的个体都处于孤立状 态时才能臻于完美。”
另一位作家埃里克·拉若比(Larrabee)写道:“爵士乐在其被规范化的同时得到了解 放。每一位作曲家既是受束缚的,又是自由的……它是协调整体要求和个体要求的持续 练习……几乎称得上是天生的民主音乐。”
在库温郝文的列表中,另有一项需要来说明,即美国宪法。这是一份由七篇文章组成 的简短文件。它由三方缔结,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了一种控制和平 衡的体系。它为持续地执行协调各类互相冲突的要求提供了一个框架。而宪法本身是一 个可无限延伸的、无限修正的框架,既便于协调单个个体的自由权,又便于统一联邦体 制。像摩天大楼和爵士乐演奏一样,它永无止境,永不结束。
在这些例子中,在库温郝文列表上的所有这些例子即美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中,有一种 品质,它们似乎都表达出对过程而不是对结果的注重和迷恋。库温郝文的结论是,美国 就是一个过程,它是一种过程文化。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没有篱墙、不会结束也不可预 知的新大陆的生活方式,那儿所有的惯用语中都有“始终不完全”这样的字眼。对此, 库温郝文阐述如下:
我们的历史是从城市进出的过程;是向西进发的过程和返回的过程;是在社会阶梯上 升降的过程——一种长期的、复杂的、有时快得令人咋舌的连续变化。正是这个连续过 程及其所产生的态度、习惯和模式才是“美国”这个词的真正涵义。
因此,美国并不是合众国的同义词。它既不是指特定的地理范畴,也不是指政治疆域 。它既不是人造物,也不是固定而不可更改的理想。正如库温郝文所说,它是由一种过 程世界里的生活形成的一系列态度、习惯和模式。所以美国哲学也是一系列发展的、在 过程世界里的努力与生活达成一致的态度、习惯和形式。
因此,经典的美国哲学,即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和库温郝文列举的其他 例子一样也属于该表。它是美国本土文化中至高的人造物,因为它和其他例子一样,甚 至事实上比后者更能代表一种对过程和处理经验的方式的关注。
让杜威来作个总结吧。他的实用主义或工具主义牢牢植根于过程哲学:
全神贯注于正在发生的事物经验,对那些对经验感兴趣的经验论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我们正在向前生活着,所以经验除了是一个与现在相关联的将来之外,还能是什 么!调整不是一种无时间的状态,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期待比回忆更重要;计 划将来比总结过去更重要;展望比回顾更重要。
杜威的工具主义试图发展处理经验的方法,以便将我们从现在成功地带往将来。他放 弃了古典哲学对终极原理和末世论结论的探寻。喜欢过程是美国哲学的特色。像它的文 化一样,它给予适应性和活动性以很高的价值。它愿意放弃那种固定状态和绝对教条的 安全感。“哲学思考”,杜威说,“蕴于实际的事件过程中”。它能通过洞察力、想像 力和反思来引导这些事件。我自忖:我们能否要求或期待在哪种哲学中有更伟大的东西 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