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区人民医院 301800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应用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机械取栓三种不同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3组,A组应用动脉溶栓、B组应用动静脉联合溶栓、C组应用机械取栓治疗,对比3组患者的溶栓效果。结果:相比于A组与B组,C组在TIMI血流变化、急性血管再闭塞、病变狭窄程度的治疗效果更佳,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效果而言,急性脑梗死应用机械取栓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机械取栓;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急症,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是治疗此病的关键[1]。目前临床常用的溶栓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机械取栓术等多种方法[2],如何选择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组研究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三组进行研究,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7年8月~2018年7月期间选取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患者均在知情自愿下参与本组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溶栓方式差异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B组、C组各30例,A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4~86岁,平均年龄(52.68±3.68)岁;B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54.28±3.07)岁;C组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0~88岁,平均年龄(54.11±4.56)岁;3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应用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10ml进行局部麻醉,于右侧股动脉应用改良的Sedingger技术进行穿刺,置入6F动脉鞘,将3000U肝素入壶,在导丝引导下将6F Guilding向下送入病变动脉并进行动脉造影,对患者病变处的狭窄位置与程度加以明确[3]。
A组应用动脉溶栓治疗,送入微导丝或微导管,根据线路图将导管头端送至血栓远端,微导管内泵入10万U尿激酶,泵入速度为1万U/h。撤回导管,于血栓处将头端埋入,注入10万U尿激酶后将导管撤回至血栓近端,注入10万U尿激酶,每隔10min进行1次造影。
B组应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于静脉处输入100万U尿激酶,静脉注射浓度为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注射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然后在进行动脉溶栓处理,处理方法同A组。
C组应用机械取栓治疗治疗,按照路线图应用PT导丝引导Rebar18微导管支架输送系统,将导管端头送入血栓处并送入SOLITAIRE AB 支架,回撤Rebar后释放支架,造影结束后回抽30ml Guiding内血液,以防脱落血栓随着血流进入脑动脉中,造影结束后拔除动脉鞘,充分止血,包扎穿刺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的TIMI血流变化、病变狭窄程度、急性血管再闭塞等情况并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对本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其中计数资料应用[n(%)]进行描述,检验方式为X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x±s)进行描述,检验方式为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P<0.05时,提示组间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三组TIMI血流变化
A组30例患者中TIMI血流≥2级者共19例,占比63.33%,B组TIMI血流≥2级者共16例,占比53.33%,C组TIMI血流≥2级者共30例,占比100%;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6171,P>0.05);C组高于A、B组,存在统计学差异(X2=13.6494与18.2609,P<0.05)。
2.2 对比三组病变的狭窄程度
A组动脉狭窄残余≥30%者4例,占比13.33%,B组动脉狭窄残余≥30%者3例,占比10.00%,C组动脉狭窄残余≥30%者14例,占比46.67%,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1617,P>0.05);C组高于A、B组,存在统计学差异(X2=7.9365与9.9316,P<0.05)。
2.3 对比三组急性血管再闭塞情况
A组急性血管再闭塞者16例,占比53.33%,B组急性血管再闭塞者18例,占比60.00%,C组无急性血管再闭塞患者,占比0%。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2715,P>0.05);C组低于A、B组,存在统计学差异(X2=21.8182与25.7143,P<0.05)。
3 讨论
溶栓治疗是脑梗死治疗的首选方式,通过促进闭塞血管再通,恢复局部脑组织的血供,使患者应缺血导致的脑组织坏死情况得以逆转或抑制,改善预后[4]。静脉溶栓是常见的溶栓放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费用较低等优势,但是溶栓过程中出血量较多,易发生早期闭塞等现象。动静脉联合溶栓可通过造影对脑血管位置加以判断,溶栓效果较佳,但是易诱发多种并发症[5]。机械取栓是目前一种可在短时间内实现血管再通的溶栓治疗方法,溶栓过程中不会增加出血量,可使患者梗死时间缩短,安全性较高。
总结
据本组研究结果可知,相比于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效果而言,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机械取栓的治疗效果更佳显著,安全性更高,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潘彦波.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9):60-63.
[2] 肖文,蒲晓龙,柏杖勇,等.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7,23(9):1498-1502.
[3] 章敏,黄文国,颜冬润,等.机械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5):107-108.
[4] 周华勇,龙继发,季一飞,等.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J].中国临床研究,2018,31(2):211-214.
赵朝刚.机械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及预后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79):15493-15493.
论文作者:李国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溶栓论文; 动脉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机械论文; 闭塞论文; 脑梗死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