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贷论文,不对称论文,融资论文,对中小企业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由于授信主体较难获得受主体的真实信息而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营造一个信息相对对称的信贷市场,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由国家提供部分担保、创建新型银企关系、完善中小企业资信等级评估,特别是建立中小企业集群,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性并降低银企交易成本。
中小企业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原因及后果
(一)中小企业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原因:
1、从中小企业角度分析:(1)中小企业资质欠佳。一是企业效益差,负债率较高,而目前银行贷款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负债率需在60%以下,二是旧贷未清,企业到期贷款不还或无法偿还导致银行拒绝贷款也是当前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信用不良。信用不良是当前企业难取得贷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中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导致中小企业群体信用的短缺。而企业信用的严重缺失,自然难以争取到银行贷款。(2)抵押担保不足。为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1998年以来各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只有极少数3A以上的黄金客户能在授信度内享受30%左右的信用贷款。抵押担保是目前最主要的贷款方式,企业贷款难,主要表现为抵押难和担保难:一是企业原来大多是依赖银行的信贷资金起步发展的,原有的有效资产已向银行抵押完毕。新建企业不动产规模大多较小,也难以提供足值抵押,加上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率较低,抵押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值抵押物只得放弃。二是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替别人作保,效益一般或太差的企业,银行又不认同担保资格。
2、从银行角度分析:(1)中小企业规模小,在地域上一般比较分散,银行不容易收集相关信息。(2)中小企业业务量小,手续麻烦,导致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交易费用较高。(3)银行缺乏良好的政府信贷支持系统(担保抵押体系)导致贷款风险大。
(二)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后果:
企业和银行发生信贷关系,不是一次性的,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博弈过程。假设信贷市场具有完美、完全信息,交易费用为零,当企业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后,银行首先决定贷与不贷。如不贷,则博弈中止;若贷款,下一步则由企业还贷行为决定,如企业还款,则银企双赢,博弈告一段落;如企业赖帐,银行可以采取忍让态度,接受损失;也可以进行追究,请求补偿。总括来看,银企博弈状况有四种情形:1、银行不贷款,双方收益为零,收益集为(0,0);2、银行贷款,企业还款,获得双赢,收益集为(+1,+1);3、银行贷款后,企业赖帐,银行忍受损失。此时,企业独占所获利润+2,银行损失本金,得益-3,收益集为(+2,-3);4、银行贷款后,企业赖帐,银行追究。此时,企业由于不履行责任而受罚,所获利润为0,银行利益达到保护,得益+1,收益集为(0,+1)。显然,经过利益的权衡,理性的银行在追究和忍受的选择上,必然会选择追究;而理性的企业将赖帐与还款相比较,会选择还款。因此,博弈的均衡状态必然是银行贷款——企业还款,收益集为(+1,+1)。
现实经济生活是有“摩擦”的,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在交易费用较高的条件下,银企博弈格局将发生变化:由于银行追究时要付出昂贵的交易费用(设为0.6),则银行的收益为0.4,而企业在银行追究下,假定交易费用为0.4,则企业的收益为1.6,于是D(0,+1)就变成了D(+1.6,+0.4)。考察银企博弈格局,会发现博弈的均衡状态发生了改变。在这个博弈中,企业倾向于赖帐(因为赖帐收益比还款大),而银行为了减少损失,必然采取少贷或不贷的策略。结果银企博弈均衡状态倾向于A(0,0),银企双方一无所获。也就是说,银行为防止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造成的损失,要么放弃交易以避免逆向选择问题,这会导致优秀的中小企业无法取得信贷融资;要么加强监管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来避免,或减轻道德风险问题,而中小企业由于其所需资金规模小,对于银行来说要获得一定的收益必须与众多的企业接触,但大规模地收集这种非规范意义上的信息成本过于高昂,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交易成本,远远高于大企业。最终会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萎缩。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1、获得国家的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具有经营方式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但也存在着资金实力和自我担保能力较弱、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较大的情况。另外从道德风险角度分析,尽管某些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比向国营大中型企业提供的贷款效益更好,但由于国企得到政府实质性的“保护”较多,而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得到较多的只是舆论上的支持。当银行不能通过贷款收益收回自己的风险鉴别成本,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退出的情况下,国家作为其外部经济性的最大受益者,就应介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具体的方法是:国家建立专门的信贷机构,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并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在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遭到拒绝时,该机构提供国家担保,属于国家间接信贷支持。
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提出信贷申请,商业银行对企业申请项目进行风险类型调查,若项目的风险程度低,则由商业银行自己直接提供贷款,若项目的风险较高,那么商业银行可以向政府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提出申请,要求对贷款进行担保。政府信贷机构按照商业银行的要求,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和贷款数额进行部分担保。部分担保的好处是使得银行也承担部分信贷风险,防止银行对企业进行信贷调查过程的道德风险(如考虑到信息收集时较高的信息成本,而贷款损失的风险由政府承担,从而对企业风险进行评测时有意的偷懒行为等)。建立政府贷款制度的好处是,它使银行能够降低信息成本。而由国家建立一个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在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遭到拒绝时该机构提供国家担保。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在微观信贷领域的优势,避免国家在微观领域的劣势。
因此,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组建一个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建立一个由国家提供部分担保、商业性银行发放贷款的中小企业信贷体系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健全完善金融体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2、从商业银行角度分析:为了减少道德风险,银行必须坚持风险管理的原则,(1)在贷款合约中写入限制借款企业从事风险活动的条款(限制性契约)。银行通过对借款企业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审视借款企业是否遵守限制性契约,一旦它们不执行则强制它们执行,以保证借款企业不从事那些从银行角度来看有损于银行利益的风险活动。(2)完善企业资信评级制度。企业资信评级是资信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偿债能力、履约意愿等各方面状况作出评定和预测,从而确定企业资信等级的过程。客观、公正的资信评级结果可以为商业银行贷款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减少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3)与企业客户保持长期联系,银行可以通过同企业客户建立长期联系来获取借款企业的信息。通过对借款企业账户的调查,了解借款企业资金流动状况,从而识别信用风险。可见,与客户的长期联系,减少了收集信息的成本,并使识别信用风险更容易。
3、从中小企业角度分析。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单纯考虑怎样给中小企业增加贷款的措施,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解决的根源是中小企业自身,如成立中小企业集群。中小企业企业集群是指通过相互间的配套合作能获取绩效优势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企业集群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它是克服大企业低效与中小企业规模与范围经济劣势的有效手段规模不经济限制了企业边界的无限膨胀。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制约,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企业最合理的规模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最佳使用法则的企业规模。当企业规模扩张越过最佳边界时,会使企业因组织层级过多而导致的信息传递缓慢、决策过程繁琐、管理成本过高等弊病。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虽然存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劣势,但它可以通过中小企业的集群效应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
威廉姆森的中间体制组织理论认为:在纯市场与纯层级组织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中间组织模式。它是由组织本身从效益的角度内生性决定的。因为从经济学的意义上分析,组织明显具备下面两个特点:第一,层级组织内有可能因管理协调成本过高而产生规模不经济;第二,因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有可能出现市场失灵。而企业集群就是克服企业内部组织低效与组织外部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性的办法。
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式,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降低交易费用等。集群内企业一般来说享有比企业集群之外的企业难以比拟的优势:(1)中小企业可以充分运用企业集群中的信息集聚效应,譬如市场信息、资金信息、政策信息、人才信息等减少集群内企业的搜寻成本。同时,易于获得专业的信息。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关市场、技术、竞争的信息在集群内的集中与传播更加迅速。(2)中小企业集群中的承诺与信任关系规范并维持了集群内的运作次序,有利于提升企业间的信用度。中小企业间的协作关系是建立在集群成员之间彼此的承诺与信任关系之上的,而这种承诺与信任关系则是需要依靠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建立,因此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维持集群安定的主要力量;由同家庭、同家族、同乡、同学、同事等所形成的关系在无形中规范并维持了集群内的运作次序。(3)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相对稳定与熟悉的关系所形成的隐形契约关系,企业的每个定单都能很方便地在企业集群内找到合适的委托生产者,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企业之间的契约成本与监督成本等;同时,由于集群内完整的产销链与隐形契约关系的存在,将大大提高集群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周转率。(4)中小企业集群容易形成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成功的企业集群往往是多工序的产业链在某一地区的集中,这种集群一旦形成,其它地区或大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模仿它的成功要素。
中小企业集群的信贷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程度。集群形成后,中小企业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集群中有商会、行会等加强企业联络的部门及行业信息中心,让大量企业有交流、联络的机会,企业集群中会产生信息集聚效应。对中小企业来说,为了更好的拓展自身业务,必将参加各种商会、行会,以加强企业间的联络。用提供的自身相关信息来换取集群内的信息支持,并树立自己良好的信用形象。从银行角度,集群后各种商会、行会及行业信息中心等的建立,使其可从中取得集群内企业的相关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具体表现为:(1)减少逆向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银行在贷款之前可能导致逆向选择,降低信贷的可能性,从而使信誉较好,业绩优良的中小企业无法取得贷款。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需求少,如果银行只给一家中小企业贷款,则银行对企业发展前景等进行预测的成本费用较高,难以形成银行信贷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其贷款意愿。中小企业集群后,由于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众多企业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经营相对稳定;而且由于地理接近性,银行对本地的企业状况比较了解,所以对企业要求借贷的迫切程度熟悉,从而减少了逆向选择的倾向,增加了企业贷款的机会。(2)克服道德风险。中小企业集群往往产生于具有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的区域内,具有一定的“根植性”,即中小企业依赖于专业化市场、协作配套商和熟悉的客户,避免了盲目投资的倾向,保证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同时在区域内的商业信誉以及集群中商会、行会的规范,也使它们不愿意更改贷款计划,从而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从银行贷款的可能性。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融资成本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信息不对称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风险成本论文; 融资论文; 金融论文; 逆向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