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考试概论_高考论文

2008年高考语文考试概论_高考论文

2008年高考语文应试全攻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攻略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多一点体验,多一点感悟,多一点选择,多一点鉴赏,多一点开放。

语文基础知识复习一定要下功夫进行比较记忆,阅读贵在明确答题思路和落实表述规范,作文重在学会审题基础上的谋篇布局。

一、基础知识

1.错别字。难点是区别形近字,尤其是音同、形近、异义字。答题时注意“以义为本,依义辨形;依据形旁,析疑辨形;了解出处,探源选字”。

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音随意转,形因义异”,因此,正确理解词义是关键。如“娇健”的“娇”是“矫健”的“矫”的青、形皆近字,“娇”音jiāo,是“柔嫩”等意思,而“矫”音jiǎo,是“强壮”的意思,“矫健”是强健的意思。“磬竹难书”中的“磬”是一种乐器,而正确字形的“罄”是“器皿空了,用尽”的意思。

要注意生活中和报刊上常出现的别字。如“拾人牙慧”是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不能写成“拾人牙惠”。建议考生多阅读报刊,注意搜集同学日常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错别字,整理成“错别字辨析一览表”。

2.成语。考题一般不生僻。答题关键在于判断成语是否符合语境,尤其是“感情色彩”“适应对象”。必须掌握成语的适用情况,辨析近义成语语境,弄清成语的使用范围、感情色彩、程度等。如“蠢蠢欲动”的感情色彩是贬义,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多用在讽刺语境中,不能用在正面人物身上。

建议考生多阅读报刊,并注意搜集同学日常作文中经常出现的成语,进行正误对比,整理成“常用成语辨析一览表”。

3.病句。常针对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语病情况来命题,考查的是辨别不是修改,重点考查“句序不当”之类的病句,有时也考查“重复”“成分残缺”“逻辑不当”之类的病句,要注意学好与句子成分相关的语法知识,当心不经意的语同不当“重复”。

答题时主要采用“抓主干,理枝叶”的方法。“抓主干”就是将句子的主、谓、宾先认定出来;“理枝叶”主要看定、状、补和主干搭配是否得当,顺序是否正确,成分是否残缺。

针对关联词语使用的逻辑问题,要补充学好复句知识,记住常见复句类型的典型关联词语。基础较好的考生也不妨使用“语感法”来判断。

4.语句连贯。连贯,就是保持话题的一致性,事理的逻辑性,情景的和谐性,顺序的合理性,句子结构的一致性,关联词语的呼应性等。对语境把握的关键是注意分清句子前面的伏笔、接引、铺垫、过渡和句子后面的呼应、总结、归纳、升华(深化)。

语句连贯,就是上下分句间的语意、语气贯通顺畅,必须是同一话题,符合一定的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内容是一脉相承、前后呼应的。建议考生抓住关键句意的逻辑特征“以点带面”来突破,不要逐个填空后再排除,那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容易得出正确答案。答题时要首先确定突破口,它一般在句首或句尾,然后根据和首尾句联系的紧密程度找准承接点来依次断定。

二、科技说明文阅读

科技说明文的选文越来越注重科学现象研究中的文化含量,主要考查的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分析、概括能力。答题的难点在于“整体感知”的概括。

既然是说明文,在阅读文章时就要关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尤其要重点解读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语句。说明顺序中要注意对“逻辑顺序”的理解,说明方法中要关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作用。

还要关注概念和原理,尤其是不同概念间的范围、程度、内涵的具体差别。命题人往往提取、改造原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主要是重要概念和副词、形容词、指示代词),答题时一定将各选项与原文对应比较,凡是不一致的地方,必须仔细斟酌,注意说法虽近而意思相反、说法不同却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仔细区别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多少、部分和整体、局部和全部、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结果、或然和必然、未然和已然、内涵相同和不同。

筛选和整合信息首先要“通读”——了解文意,解读中心;二要“筛选”——速读文章(包括注解),圈画信息;三要“比较”——认真审视题干,再次圈画相关信息,尝试在原文中寻找现成答案或答案所需的短语短句;四要“排除”——将试题题干和选项与语言材料中的信息源进行对照,鉴别信息的真伪;五是“表述”——准确分析理解,对信息进行提炼,整合出答案。还要注意隐性信息的深入解读。

科技说明文的考题属于“客观题”,考生答题时要注意“打假”。命题人设置错误项的方法主要有答非所问、故意遗漏、言过其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以实代虚等。

三、文言文阅读

准确翻译是文言文阅读和答题的前提,带着“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整体把握,注意不需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一定要按照高考题型多训练600~900字左右的“传记”类文段。

1.实词积累、活用

实词的考查重点在常用、常见词,是典型的“课内打基础,课外见功夫”,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建议考生列表汇总成“通假字一览表”“名词做状语一览表”“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或使动、意动用法)一览表”“动词特殊用法一览表”“常见的古今异义词一览表”,建议表中增加一个“课外例子”栏目。

判断词义首先要明白上下文意,然后根据实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字形、通假、组双音节词、比较等方法来推断词义。

建议将课内典型句式和句式特点、例句汇总归纳,进行语境下的对比记忆。

2.筛选表现人物某种品质的信息

这类题看上去是解读人物某种品质,实际上是初步概括文段共讲述了多少个事件,再找出哪些事件能体现人物的某个品质。这就要求考生边阅读边翻译边整理出所有事件。当然,要仔细审题,明确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和答题的角度。

3.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把选项中的内容逐一拿到原文中去认证,尤其是事件中的主体和施事对象、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因果(含时间)、事件能证明人物的什么性格等一定要弄清楚,然后辨析差异,采用排除法选择答案。

4.翻译句子

建议考生答题时先做此题,后做前面两题即第9、10题。翻译句子时要落实重要虚词、文言固定短语的用法和意思。句子翻译要先将两处关键字词的采分点翻译到位,然后看是否需要调整句序,是否是特殊句式,最后补足省略成分使句子内容完整。翻译后一定放到原文中还原一下,看看内容上是否通达顺畅。翻译以直译为主,采用“留、换、补、删、调”等方法,没必要一味追求“信、达、雅”。

四、古诗词鉴赏

考生应具备关于诗歌的一些常识,诸如起源、常见形式、流派和风格、代表诗人等。

古诗词鉴赏要抓“意象”,明确诗中的主人公及其景物是什么。古诗中常出现的典型意象如“月亮”代表思乡,“柳”代表离别等;人格化意象如“梅花”象征高洁。

抓“语言”,看炼字,识风格。诸如平实质朴的陶渊明,含蓄隽永的李商隐,清新雅致的杨万里,奔放雄奇的苏轼,绚丽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等。

抓“表达技巧”,注意表现手法的动与静、虚与实、情与景的关系。

抓“修辞”,注意比喻、对偶、比拟、借代、象征等手法。

抓“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人三者结合,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抓“思想情感”,如建功立业、思乡怀人、寄情山水、长亭送别、感事忧时等。

答题时要利用已有信息,诸如标题、注释、作者等,还要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要就诗论诗来答题。

建议多进行古诗对比鉴赏训练,掌握一些答题套路语言。

名句默写:对教材中规定的名句必须熟背成诵,反复巩固,正确书写,建议考生列表记忆。对课外的不妨定向积累,注意哲理、爱国、理想、意志、胸怀、优美意境、美德等主题。重视难字和易混字的书写,当心语句顺序。

五、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材料的人文特征鲜明突出,理性文化色彩逐渐浓厚,富有时代气息;追求形式优美,内容丰富;关注人与人生,展露人的精神情感,思考、把握人的生命状态。

现代文阅读主要选两种体裁的文章,一是散文,二是小说。

考生要了解这两种体裁的一些知识和特点,诸如散文时间跨度较大,空间转换较广,事件牵扯较多,表达方式较活,勾连全文较巧等;散文分为叙事、抒情、哲理等形式;再如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和主题的关系等。

解答现代文主观题时,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要求;二是整体阅读,提取信息;三是理清段义,纲举目张;四是分析整合,准确表达。要重视“以文解文”,不能抛开文章凭感觉想当然;明确答题角度,不要盲目答题;尽量从原文组织词句形成答案;先点后面,有序答题;回读全文,检验答案是否准确,避免与原文矛盾。

建议考生高度注意以下题型和答题要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理解在不同语境中多义词表达的不同含义、指代义、在语境中产生的特殊含义。答题时要联系上下文推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弄清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深刻义,而不是答词典上的基本义。回答指示代词“这”“那”的意义,既要能到前面找答案,又要学会到后面找答案。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有主旨句、道理句、修辞句、结构句、个性语句等。主旨句往往在首尾段,道理句要分层次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回答其含义。修辞句要关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对比(衬托)、反问。答比喻的作用要解释比喻的外形相像的相似点(外形象),即表达了怎样的情态以及该比喻句蕴涵的思想感情义(内形象的说理达情)。换言之,就是要具体翔实地答出怎样的“生动”“形象”。结构句的铺垫和照应,主要考查过渡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内容、中心表达三方面回答。品味个性语句的好处,一般要按答“作用”“好处”“品味”“目的”类题目的思路作答:首先要到上下旬、上下段找答案的要点信息即根据,然后再具体到位地品味细节描写的好处,再答表情达意的作用,还可以延伸答出深刻含义。简言之,就是“由表及里再升华主题”。品味语言类题目是语文考试的一个新题类。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题从对某一现象的揭示、某一特点的分析和原因探究等,要求考生对分散于几段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或追本溯源、探因求果、探幽析微,进行搜寻、辨别、转换、组合等。答题时先准确把握题干,明确答题指向,有的可以直接到原文中抄答案,有的题目涉及范围较大,干扰信息较多,可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捕捉、区分信息,删除无效信息,提炼所需信息。对信息的整合主要是抓关键词句,从题目要求的角度进行提炼,最后进行抽象概括。

将“概括”这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操作步骤是:“找”重要短语,圈点、勾画、筛选有效信息,然后合并提炼组合答案。议论文或说明文中议论的概括较难,因为议论的观点语句较多,此时要有主次意识,主要的即为观点。记叙文主要考的是概括事件,就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时要求概括人物精神品质,对这一考点应进行由浅入深的专题训练。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思路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组成一个结构体。弄清文章材料安排的顺序,才能掌握全文的结构。

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要注意:分析结构层次的前提是对内容的把握,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将从原文中抽出的句子(段)还原时,先研究空缺处讲的是什么内容、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再看内在的语脉、语流的连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建议做第Ⅱ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时最先做此题。可采用“去粗取精”、“综合段义”、“整体透视”法来概括中心。要研究标题和首尾段,抓主旨句,抓主要线索,关注主要的人和事,层层概括突破。要避免概括片面、任意拔高、表述不明,解题的底线要求是明白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6.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形象就是写了什么人,人物有什么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文学作品语言有形象化、凝炼、感情色彩浓的特点。文学作品的主要表达技巧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选材剪裁(主次、详略)、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结构安排等。

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各有千秋,顺序、倒叙、插叙各有作用,人物肖像、动作、景物、场面、对话描写等各有独到效果。这些都需要在日常阅读训练中品味、感悟、积累。

7.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充分挖掘“内容”,选好角度,形成观点,论述有理有据。答题思路是先提出观点,概括文内事迹当论据,再联系课外知识积累论据。分析原因应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最后深化总结。

8.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必须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出充足的、有效的信息,或辨析因果,或归纳总结,或演绎推理。

切记:阅读题没有不会做的,只有答不对的,万万不可空题不答,哪怕就把文章的中心句抄上也有可能拿到一点分数,但空题不答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到分数的。

六、语用题

1.语言得体。注意说话的对象、目的、场合、感情色彩,注意尊称和谦称,区分口语和书面语,使语言恰如其分。

2.语言简明。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主要的信息,简简单单,明明白白。表意不能重复啰嗦,可用可不用的虚词尽量不用,区分口语和书面语,不用歧义句,去掉游离在中心或话题之外的内容。

3.仿例造句。要认真研究例句形式和内容上的典型特征,形式要与例句保持完全一致,包括字数、词语词性、短语内在结构、句中运用的修辞、句意内在的逻辑等。转换的是描述对象及与之搭配的具体内容。

七、作文

近些年高考流行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也有回潮之势。

不管是谁说“高考作文已经弱化了审题,在审题上不难为考生”,这都是骗人的,因为要想写好一篇作文必须先确定立意和选材,这就离不开审题这一写作基本环节。审题准确起码能保证拿到作文阅卷时的切入分(一般切入分都是占总分的70%),审题一着不慎即致满盘皆输。

不管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主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任何一种形式的作文,考生一旦确定了自己的作文题目后,均成了命题作文。

一是审题。解释题目中的每个字词,明晰底线要求。如“我在努力着”中的“我”是实指,一定要写本人;“在”即“现在”,一定要写“现在进行时”;“努力”就是“卖力”;“着”表示情状,即一定要写出过程。上述要求都是底线要求。

二是弄清楚写“大我”“小我”还是“大小我”均可或是他人。

如“我能”中的“我”明确要求是以第一人称行文的“小我”。“必须跨过这道坎”“提篮春光看妈妈”也是写“小我”(属于“暗”要求)。“我们这一代”要写的必须是作为群体的“我们”。“与文明同行”最好由“小我”再写到“大我”。当然有的题目既可以写别人也可以写自己,如“诗意地生活”“怀想天空”。写“小我”就一定要写出个人情怀的独到感受,写“大我”就一定要写出集体的团队精神。

三是将题目中概念化解(化大为小)为可描述的短语或事迹。有的题目本身太大,需要缩小才能抓住其关键处。如“沟通,从心开始”,不妨将“沟通”化解为“谈话”,所以只要文章中有“对话”,不限于“面对面”“网上聊天”“打电话”“写信”等形式,阅卷教师一眼就看出是在“沟通”了。将题目中的概念化解为短语或事件,直接就有了写作素材。

四是回忆写过的与中心相近的好的作文材料,将其转化成考场作文。

对于考场作文,我们不主张当场创作,关键是学会“化积累的素材和考场题目巧妙结合”,将以前写的好文章和本次作文的主题进行恰当的嫁接组合。可以把“我在努力着”转化为“做个有心人”,即“我在努力着做个有心人”。

根据中心明确选材的价值取向。如“与书为伴”通过“读的是什么书”直接就知道了价值,诸如读休闲书一般为三等文,读文学名著二等起评,读思想家的书一等起评;再如透过“读书的目的”也看出了意义所在,诸如读书单纯为了“求知”一般为三等文,读书为了“明理”二等起评,读书为了“怡情”一等起评。

五是确定自己熟悉的文体进行写作。

适合于考生写的文体有小小说、寓言、童话、故事新编、聊天记录(对话记录)、书信、说明书、诗歌、散文、议论文等。

在这里,我建议写作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学写“小标题式和对活体文章”。因为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写作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字数不足(两个小标题就是两个故事,每个故事400字,就容易写了;三个小标题要写三个故事,每个故事小到300字);二是中心不突出,写来写去不知所云(建议以文章的中心为题记,写在标题下面作为行文的标尺)。同学们都喜欢上网聊天,把你和一个或几个人围绕主(话)题聊天的过程实录下来,就是一篇文章。

拟题可“借用名言佳句,引用化用诗句”,如《愚公:荣誉背后是悲哀》《曹操:其实我懂你的心》。引用流行歌词:以“宽容”为主题——《一笑而过》(那英)。可引用广告词: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可“翻新词句,妙用悬念”拟题,如《走你的路,也听别人说吧》。可“算式(方程式)法”拟题,如《成绩≠素质》《溺爱=害》。可采用对主题词或关键词的“添加法、换元法”拟题。

只有选材好,文章才精美得体。选材时首先要开掘主题,确定选材中心;明了选材范围,分清主次;明确价值取向,善于抉取。例如,写“交际”一文时,可选材料很多,如和亲戚、同学、老师等人的交往;然而,作文过程中又不能只写与熟人的交往,因为最能体现个人交际能力的典型材料,理应体现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上,更因为先与陌生人交往而后成为熟人才是人与人交往的实际情况。

记叙类文章的选材应避免一般化的大撞车。看到一个题目后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材料千万不能写,稍加思索也能想到的材料也不要写,因为这些材料大多数考生都能想得到;更不能离开生活胡乱编造。记叙事件的时间跨度不能大,最好是生活的瞬间;空间场景转换不能多,矛盾线索一条,主要人物一二个即可。

议论类文章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要多中心;要有二到三个议论层次,不能总在一个平面上;要有立体感,要向深挖;举例不要太多,管用的二三个足矣。写议论文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追求一个新发现;语言要带一点杂文味。

作文要想拿到高分,首先要学会大题小做,写出情趣。写作的切入口要小,小中见大,利于开掘得深。建议考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平时多积累有“情趣”的写作素材。情趣首先体现在所写材料有趣,其次是情节上的曲折有趣,再次是细节上的独到有趣。第二是要善于联想。展开联想时,必须首先找准联想的基点。第三要注意修辞,修辞出文采。写作要有新颖之意、独到之识、真挚之情、优美之形,要学会通过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名句、名人名言、歌词等为文章增色。精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语言精炼、恰当、生动,较高的语言素质本身就是作文的亮点。诗化的语言开出哲理的花,最见文采。

最后,卷面要书写漂亮,不能写离奇古怪的错别字。如果卷面让阅卷者一见钟情,一见倾心,评卷老师会找作文的闪光点加分;相反,第一印象不好,阅卷老师就会在试卷里寻找减分因素。

标签:;  ;  

2008年高考语文考试概论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