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速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段论文,高中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广大青少年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现实需要,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普通高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由于经济的制约和教育观念、体制、投入、师资等方面的原因,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办学总容量不够,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二是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不合理,中等职业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三是高中阶段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办学体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民办高中发展缓慢;五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出现较为明显的非均衡化发展的趋势,等等。要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认识上有新的提高,在改革上有新的突破,在措施上有新的力度,在效益上有新的追求,使高中阶段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及学校之间均衡发展,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
一、提高认识,增强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从世界范围看,学校教育层次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中等教育又分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即为高级中等教育。目前,我国高级中等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普高和中职。高中阶段教育是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层次的中等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奠基石,又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联系九年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和纽带。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对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抓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和提高同等重要。
国家在“十五”国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可以预见,今后一个时期在以前发展的基础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将会进一步得到大力发展,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加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应对“入世”挑战的需要。我国加入WTO,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对我国经济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我国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入世”对教育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办学主体、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教育相关产业、人才培养规格等,但主要体现为对高层次人才和各种层次的优秀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而要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各种层次的优秀人才,仅靠“普九”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同时,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生产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势必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适应这个新的要求,通过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二)加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宏伟目标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其中也包括教育的发展目标。如前所述,教育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条件。按照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而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联度日益提高,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的回报形成对应关系,加之就业的巨大压力,将刺激人民群众对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在实现“普九”之后,高中阶段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当前广大青少年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也为今后向高校输送大批优秀生源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普九”之后,必然要求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应逐步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普及教育的范畴,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同时,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也需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二、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目前高中阶段教育自身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困扰着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其中主要是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要在改革上实现新的突破,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一)改革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高中阶段教育的管理责权。目前高中阶段教育管理存在条块分割、过于分散、责权不明的现象,各类教育缺乏相互沟通,学校之间交流不够,各自为政,单边作战,发展的力量单薄。为了整合高中阶段的教育资源,整体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首先必须改革管理体制。普通高中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应实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县级政府应承担办学和管理的主要责任,市州一级应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类高中阶段教育的管理和统筹力度,在管理方面加强指导,在质量方面进行监控,对一些办学有特色的学校跨县区招生给予协调。中等职业教育可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统筹,以市州为主管理”,办学经费保持原有的渠道不变,管理方面在继续加强县市统筹的同时,逐步实行“以市州为主”,加大市州的统筹责任和力度,包括调整学校布局、专业布点、招生、教师流动、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等,由市州统筹管理,各县区给予支持,以打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学校之间的界限,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
(二)改革办学模式,为高中阶段学生架设成才的“立交桥”。改革高中阶段教育的办学模式,既关系到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也关系到高中阶段学生未来发展。多年来高中阶段办学模式单一,普职互相封闭,各筑壁垒,对人才培养不利,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利,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通高中生存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不再是提供教育资源的惟一渠道,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就提出了普通高中的四种办学模式,提出了举办综合高中的思路,各地通过摸索和实践,也先后办起了一批综合高中,上海、江苏、河北等地经过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社会反响较好。
综合高中是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引入职业教育因素,或在职业教育中加强文化基础课学习,以市场需求、服务社会为培养方向,以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基本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为目标,具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双重功能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1]举办综合高中意味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当然,办综合高中并不意味着高中阶段教育只有综合高中一种模式,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毕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侧重点和培养方向、办学优势都有所区别。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办学模式都应该多样化,成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的园地,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和人的自身发展的不同需要。强调办综合高中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为学生成才搭建“立交桥”,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的共同发展。举办综合高中为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合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各地可以拓宽思路,按照有利于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沟通普职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大力加强普通高中的同时,促使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使基础教育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妥善解决升学和就业问题,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普通高中应积极主动探索实践,重点中学应该更多的帮助支持薄弱学校,或兼并,或联合,实现共同发展,逐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教育部门办学、劳动部门办学、系统办学、企业办学、教育部门与有关部门联合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但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由国家办的职业学校存在先天的激励机制不足的缺陷,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要求,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办学机制也不够灵活。在广大的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有些学生却是“毕业即失业”。这除了是经验不足之外,恐怕还有更深刻的体制上的原因。在亚洲开发银行完成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亚洲国家,由国家财政花钱办的中等职业学校都有着成本高、与市场结合不紧、就业率相对较低的通病。欧美国家的经验说明,民营学校的激励机制较强,办学方法也较灵活,他们往往采取的是特许经营、连锁机构等形式,能形成规模效益。因此,国际上的趋势是对职业技术教育鼓励民间办学。职业高中应打破小而全的思维框框,寻求全方位的合作伙伴,由市州一级进行统筹,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格局,可以考虑以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中为龙头,通过组合、兼并等形式进行优势扩张,组建规模大、实力强、效益高的综合中等职业教育集团,进行集团运作,实现整体发展。
(三)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增强高中阶段教育的办学活力。打破坚冰,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校运行机制,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中阶段教育在这方面应率先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其中主要解决教师的合理流动和优劳优酬的问题。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学校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允许一部分教师转岗,向校外流动,同时按照教师资格制度的要求,打破行业限制,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吸引更多的合格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行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应建立激励机制。在校内实行结构工资制,优劳优酬,拉开分配档次,对骨干教师发放特殊津贴。同时,应打破校与校之间师资交流的壁垒和普高与职高之间的封闭状态,骨干教师可以试行跨校兼课,并按工作量获取报酬,选拔和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要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和年薪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校长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四)改革办学体制,增加高中阶段教育的办学容量。要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现有高中阶段教育的办学容量显然不够,必须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适应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趋势,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办学体制。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要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认真制订实施办法,依法落实各项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有利于民办高中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民办高中教育的发展环境,依法维护民办高中教育投资者的合法权利,允许民办学校出资人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认真落实民办高中平等的法律地位,依法保障民办高中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民办高中,一是要增加数量,二是要扩大规模,三是要提高质量,力争民办高中在高中阶段教育中“三分天下有其一”。与此同时,按照有利于改造薄弱学校、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原则,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一部分国办薄弱高中、企事业单位举办的高中和新办高中实行改制,试行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合资办学或捐资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将国办学校的资源优势与民办学校的体制优势结合起来,给这些学校注入发展活力。只有改革办学体制,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三、强化措施,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决定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与学校规模相配套的办学条件,二是数量足够的合格教师。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就很难保证高中阶段教育的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以条件促发展,这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各级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投入不足,基本办学条件差,一直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一般高中,政府投入不够,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差,办学条件处于“薄弱”状态。各级政府在继续抓好“普九”巩固提高的同时,应进一步重视和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建立以政府拨款为主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高中阶段教育的办学条件,使办学条件与事业规模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一是各级财政应切实保证高中阶段学校教师工资和必需的公用经费,逐年提高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对重点高中不应列为财政创收单位,搞资金平调;对基础薄弱高中应在经费上实行倾斜,给予扶持。对改制的学校财政投入的数量应保持不变,不能一改就“断奶”,而且三年后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也不能因学校的改制而减少。此外各地还应设立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
二是各级政府应根据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拓宽高中阶段教育办学经费渠道。各地预算内基建投资、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城市建设维护税应有一定的数额用于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落实对校办产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高中阶段学校开展勤工俭学。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减免学校税费的政策规定,对向学校收取的税费应按规定给予返回。根据需要和可能,征收用于高中阶段学校建设的地方附加费。
三是建立合理的高中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办学投入成本的一定比例和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适当提高高中阶段学校的收费标准。
四是继续鼓励支持社会捐资助学,吸纳社会教育资源用于高中阶段学校建设。
五是开展“对口支援”。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重点高中对口扶持薄弱高中,重点高中采取经费援助、管理指导、教师和校级领导交流的多种措施,帮助薄弱高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切实加强高中阶段教师队伍建设。在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环。然而,当前高中阶段教师队伍建设应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数量,二是质量。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以现有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院校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以满足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需求。
首先,解决数量问题:一是把高中阶段教师需求量纳入高等教育培养计划,以师范院校为主,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校举办教育院系或开设获得教师资格所需课程,培养高中阶段教师。这是高中阶段教师来源的主渠道;二是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吸收其他行业的合格人才到高中阶段任教,尤其是职业高中(中专)所需专业课教师可以考虑通过这个渠道解决,改善高中阶段教师的结构;三是从符合条件的初中教师中调剂一部分到高中任教。
其次,解决质量问题:鼓励支持在职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取得合格学历,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依托有关师范院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开展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建立以老带新、订师徒合同培训新教师的制度;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名家;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专任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并吸引一部分高学历的人才到高中阶段学校任教。职业高中尤其要重视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注重“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培训,提高高中阶段教师的整体水平。
(三)坚持依法治教,保证高中阶段教育的健康发展。依法治教是“普九”工作的一条根本措施和重要经验,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同样要坚持依法治教。应依据国家和省制定的法律法规,加强教育督导,规范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办学行为,落实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有关要求,切实解决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中的有关困难和问题,如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建设与管理、民办高中等,由单纯的行政手段管理转变到依法管理上来,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保证高中阶段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注重效益,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办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应在效益上有新的追求,既要有量的扩张,又要有质的提高,在扩大事业规模,调整各类教育结构的同时,应不断提高办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使其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达到统一,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一)合理布局。高中阶段学校的布局应根据人口密度、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等因素确定,以每十万人口办一所高中,且建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方便的城镇或城郊为宜。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应以办好现有学校为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普通高中逐步实行高、初中剥离,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职业高中应走联合发展的路子,发挥各校优势,合理设置专业,增加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以保证高中阶段学校办学的规模效益。如确需新建高中阶段学校,也要先进行论证,合理选址,科学规划,提高投资效益,不能盲目上马,造成重复和资源浪费。
(二)调整结构。这个结构主要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应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及普高与职高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其结构比例,实行政策引导,既不能搞“一头热”,把职高改为普高,实行单一的结构;也不应该不从实际出发,搞“一刀切”的硬性规定,只有普高、职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三)提高质量。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应坚持在保证质量和讲究效益的基础上求得发展。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对不能继续深造的大多数人来讲是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保证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应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高中阶段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普通高中应把握其基础性特征,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职业高中是定向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可选择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凸显,中国加入WTO,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应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尤其要加强外语教学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以更好地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办学效益,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应坚持兼顾公平和效益的原则,继续办好重点中学和示范性职业高中,使之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示范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学校,带动其他高中学校共同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办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