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创新发展主要特点及人才挑战-以深圳为例论文

我国城市创新发展主要特点及人才挑战
——以深圳为例

□ 李诗元1,2,唐 咏

(1.哈尔滨工业大学 深圳研究生院,广东 深圳 518055;2.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38)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在创新发展方面形成了一定竞争力,已初具成为全球领导者的创新基础。受中美摩擦形势倒逼,我国应抢抓全面开放新机遇,在科技创新关键领域突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在创新方面不断转型升级,积累了创新发展的经验,形成了面向全球开放创新的大格局。从国际发达创新国家和全球创新城市的成长经验来看,创新人才缺乏是全球普遍存在现象,国际人才是推动城市引领全球创新的重要支撑,吸引和保留国际人才将成为全球创新城市新战场。新时期,我国应在取得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面向全球,取国际人才之长,补科创关键领域之短,为我国高新技术突围和发展作新贡献。

[关键词] 创新发展;国际人才;高新技术突围

一、引言

创新是促进中国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解放前中国贫穷落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力推进现代化,2010年打破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困局,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长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不断缩小了与美国的经济差距。我国在推进经济现代化历程中,同时是产业经济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5)研究[1](p13),中国创新是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道理的关键,中国产业已具备成长为全球创新引领者的基础。麦肯锡研究报告进一步分析,如果中国支持创业的相关政策到位,鼓励在更多行业开展市场化竞争,吸引更多科学人才来华,中国就有希望成功实现各种类型的创新,创新将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占GDP总增长的35—50%。中国在高铁和通讯设备等领域的成功已经证明,在合适的条件下,中国企业可以成为全球工程相关行业的有力竞争者,大量创新企业案例充分证明中国已具备了成长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潜能。

人才已是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主体,人才紧缺成为制约全球创新发展的首要因素。人才是一个创新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核心要素,如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产业等[2](p62-76),人才教育成为创新能力研究的三大主线之一[3](p62-66),我国要营造氛围,创设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4](p164-167)。西方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人才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普遍采取培养和吸引国际人才措施,解决创新发展的人才瓶颈。如德国1955年与意大利、1960年与西班牙、1964年与葡萄牙等分别签署引进劳工协议,解决战后劳动力不足、人才紧缺的问题。美国是著名的移民国家,通过移民吸引人才是美国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据统计1990至1998年间,美国共引进了1850万合法移民,其中30%的移民持有学士以上学位,大部分是22~40岁的中青年[5](p554)。美国以大批人才引进全球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基础,维持国家创新全球领导地位。人才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核心,引发全球性的人才短缺与争夺,并预示着技术移民的全新时代的到来[6](p33)。发达国家正在全面激烈地争夺高技术移民(Baruah and Cholewinsk,2006),如美国STEM(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领域)工作人员中,1994年每6.2个美国出生的工作人员里仅有1个海外出生的工作人员,而到2006年,已成为3.1个中就有1个外籍人才[7](p8)。据麦肯锡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国际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90%的企业都存在寻求和保留国际性高级人才的问题。

城市是创造历史奇迹,形成我国创新合力的重要因素。发挥各地在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形成国家科技创新合力十分重要。如《2018年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课题组成员包括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创新总指数排名第二位的深圳,20世纪80年代从零基础开始,实现科技创新发展,是我国科创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创新支撑。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深圳国家高新区是国家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的首批试点园区之一,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四大主导产业。深圳高新区占地约0.6%,2017年工业总产值4332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22%,税收占全市21%,专利占全市31%,单位面积产出居国家级高新区首位,培育一批如华为、腾讯、迈瑞、大疆创新型科技企业[8](p90-92)。科创中心地位研究历程方面,深圳已替代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果表明2012年以前广州、香港始终处于大湾区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位置,是重要的创新网络枢纽。随后深圳创新能力增强,对整个创新网络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在2016年超越香港成为大湾区创新网络新中心[9](p68-79)。我国创新城市类型多样,能够结合自身创新资源优势,从不同方向发力,从而形成巨大合力推动我国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我国创新发展的三大特点

(一)开放是我国创新发展的基础

开放性是全球创新城市发展的重要特点。一是现代城市尤其是创新城市,从招商引资、到技术研发,再到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全球网络。招商方面,如荷兰阿姆斯特丹抢抓英国脱欧机遇,大力吸引脱欧后将离开伦敦的跨国公司,打造欧洲总部基地。阿姆斯特丹市加大引资力度,出台了一些便利和优惠政策,包括签证便利、派出人员所得税减免、研发和创新企业工资税抵扣,研发企业利润所得税减免、高技术移民便利等研发活动激励。将企业所得税的两档税率分别从目前的20%和25%逐步下调,到2021年分别降至16%和21%。调整后的税率将低于欧盟国家企业所得税平均水平21.5%。将红利税取消,荷兰目前征收25%的红利税,计划到2020年取消;吸引国际人才方面,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将吸引国际人才当作科创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企业评估人才缺口,为引进的国际人才制定发展框架,根据科创人才年轻特点建立人才传承模式,为国际人才提供就业承诺方案等,吸引和保留外籍人才。二是城市的高校科研机构强化开放合作。如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著称,2018年培养人才中29%来自海外,积极展开与国际国外等机构合作,其中2018年欧洲研究理事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资助了15个技术创新项目,通过建立国际科学与工程研究院(IGSSE)等,为创新人员提供开放的跨学科、国际化的研究和合作平台。三是企业面向全球开放,引进一流技术和人才,掌握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如全球半导体巨头阿斯麦(ASML)2018年全球员工共23 247人,来自123个不同的国家,集聚了欧美和亚洲大量的精英。其中阿斯麦管理人员皆由全球最优秀的科学、技术、市场、财务、法律、税务方面的专家组成,始终保持全球视野,保持与国际高端市场和优质资源接触。

高水平的开放是我国创新发展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深圳开放经历了从特区建设探索式开放、到入世高水平开放的过程。特区时期发挥深圳对外开放的优势,同时奠定了深圳创新发展的基础。深圳利用香港国际开放的优势,招商引资方面提出著名的“蚂蚁”政策,吸引了最早一批港资,打造蛇口工业区,诞生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打开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1987年,深圳利用开放优势全国第一个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为华为等世界级企业发展外向型先进技术打下体制机制的基础。1993年,深圳出口总额达到142.2亿美元,首次排名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进一步确立对外开放领先优势。入世推动深圳对外开放高水平发展,深圳成为全球级创新中心。加入WTO后,深圳高科技产业与世界经济基本接轨,依托开放,学习、借鉴、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实现了创新发展(张思平,2018)。在高度开放和合作的全球网络体系下,深圳市外贸进出口由入世前的686亿美元飙升至2015年的4424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04.8亿美元,增长2.7%,高于全市出口总体增速9.8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额53.2%。开放创新是维持深圳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知识是我国历次产业转型的重点

中高端人才对推动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发展和创新起到关键作用。据智联《2017年深圳中高端人才报告》,深圳高科技行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如IT类技术人才占比23.7%,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1%,其次占比较大的是高级管理人才,为12.8%,比全国平均水平多6.8%。另外,中高端人才中深圳IT技术类的占比高达41.5%(如图2),显著高于其他管理类,高于全国的水平。而全国中高端人才中销售管理占比最高,其次是IT技术。深圳中高端行业人才结构表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处在较高水平的发展阶段,人才是创新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支撑。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英语口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设置英语口语测试更是重中之重,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检测、语音实验室以及移动app结合的方式,切实促进学生们的英语口语学习和检测,让英语口语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还能够渗透生活中,进而提高英语口语的学习效用,同时也希望本文的阐述能够给相关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启发,促进行业的发展。

第二次转型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入世以来,加速由加工贸易向高技术产业升级。如深圳形成了加工向制造发展新格局,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深圳1992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7.3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2.2%,1998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60 212亿元,占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1.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58%,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入世以来,深圳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强化,据深圳历年统计公报数据,2000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64.5亿元,2012年提高至12 931.8亿元,增长超过12倍,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长率。据深圳市统计数据,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185家,总量14 415家、居全省第一、全国大中城市第二。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 871.7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296.63亿元,形成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深圳软件产业基地、深圳天安云谷产业园等,以华为、中兴等本土企业为代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最有趣的是斜屋。这个屋子地面是倾斜的,门口低,里面高,如果你走上去再走下来,会感到头晕脑胀,并且你下去的时候一定要扶着中间的梁,否则很容易摔倒。斜屋的墙上有一个槽道,上面写着“球往高处滚”。我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说是视觉问题,其实高处就是低处,低处即是高处。你说有趣不?

第一次转型是从落后农业发展到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改变了传统、落后的农业与农村面貌。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深圳依托港资、台资,实现工业转型。改革开放之初,深圳要实现从农业生产模式到工业化转型,面临市场、人才、资金严重匮乏,产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深圳受益于改革开放,香港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与香港互为犄角、互为依托,形成面向全球的“前店后厂”模式。“三来一补”加工模式是深圳民营经济起步和发展必经阶段,民营企业投资少、效益高、成长快,为民营企业发展积累了资金,为现代企业形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化技术人员和管理阶层,加速了深圳工业化发展进程,奠定了深圳外向型国际化的工业基础。

人才结构是高端产业的重要体现。深圳产业经历三次转型升级,最终形成以高科技行业为主体的中高端人才结构。深圳从工业制造产业链的最低端,不断升级转型到数字革命时代的最前端,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就业结构。2016年深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6.2%,比2010年提高了10%以上。2016年末,深圳社会劳动人口超过926万,其中制造业占比约40.7%(如图 1)。2016年末,工业、建筑业企业在岗职工约260.9万,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6.4万人,占比约40.8%。

3.激发了工程技术人才成长成才动力。职称量化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客观标准为依据,全面公正评价个人成绩,增加了工作透明度,便于群众监督,对参评人员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在全油田形成了良性竞争氛围,激发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正能量。他们普遍认为对个人业绩等进行规范化计分,导向性强,根据分值排出顺序,结果一目了然,自己为什么没评上心中十分明了,并且心悦诚服。明确的考核要素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价值观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涌现出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并在生产建设中得到及时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人才是创新发展主要的动力

一是高成本抑制我国主要城市中小企业创新成长。以深圳为例,从企业营商的角度来看,深圳的生活成本已影响到就业大局,抑制深圳企业技术创新。据作者参与的2018年《深圳营商环境》中小企业调查报告,接近50%的企业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人才紧缺”成为深圳普遍现象。其中,30.2%企业认为高房价等成本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据调查统计,2018年约63.7%的企业不能享受到人才房相关的优惠政策。访谈还发现,企业的人才住房远离市区,存在交通不便等问题。王永中等实证表明房价工资比的上升,显著降低了企业发明家的创新效率和创新参与,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其每升高一个百分点会导致企业下一年专利申请量平均下降约0.8个百分点。

图1 深圳社会劳动者行业结构
数据来源:深圳市2017年统计年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以(±s)为计量资料表示,以t为检验资料表示,当p<0.05时对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三次产业转型是抢抓全面开放新格局新机遇,由制造向智造探索发展,积极开辟知识经济新领域。如深圳2009年率先在全国布局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出台《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于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及配套政策。2011年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制定《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试图通过扶持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打造一个具有技术性、智能性、可持续性的知识经济产业体系。据赛迪智库《2019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展望》分析,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29.9%增长至2017年的40.9%,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深圳下一阶段转型和增长的重点。

我国产业尤其是高端转型离不开人才支撑,加速知识更新是城市转型重中之重。以深圳为例,深圳从封闭的小渔村发展成为面向全球开放的“中国硅谷”,高科技产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三次知识性转型。

移民为我国城市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如深圳就是一个由大量年轻移民建设和创造的城市。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总人口不超过30万。目前深圳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著名的创新创业城市,据《深圳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分析,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302.66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454.7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34.9%;常住非户籍人口847.9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65.1%;数据表明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创新城市,深圳移民促进了深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深圳的创新能力和城市竞争力。同时深圳是一个年轻、充满创新活力的移民城市。一是深圳人口年轻化,据《2016年深圳市社会性别统计报告》数据分析,深圳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1岁,其中,2016年,男性的年龄中位数为30.72岁,而女性的年龄中位数为31.31岁。二是深圳创新创业者年轻化,据深圳市标准院大数据观平台分析,2018年深圳创业者平均年龄36岁,创业者最集中的年龄段是31—35岁,占到两成以上;其次是26—30岁,占18.81%。创新人才年轻化,据智联《2017年深圳中高端人才报告》,深圳中高端人才的平均年龄为32岁,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的中高端人才的平均年龄为30岁。三是深圳引进创新人才年轻化,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数据分析,2017年深圳共引进各类人才26.3万人,平均年龄约27.1岁,35周岁以下占比90%以上。引进的人才聚集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华为、比亚迪、中兴通讯等是人才引进主要企业。

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受益于人才引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深圳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深圳通过对干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的改革,吸引内地一大批优秀人才参加特区建设,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初“孔雀东南飞”的全国人才大流动的格局(张思平,2018)。知识和技术人才对推动深圳经济增长、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深圳建市之初只有4000名专业人员,其中2名工程师,1998年深圳的专业技术人员达44万人,是建市之初的110倍。2018年深圳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00万,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已超过400万。2000年深圳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已超过19.9%,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管理技术人员等。深圳集聚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2016年底,深圳市实际上拥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超过450万,占常住人口的38%(如表1)。据《深圳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深圳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3.8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具有相对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比例,改革开放以来对深圳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推动深圳创新向世界先进行列靠近。

表1 :2016年深圳市人才结构

图2 :深圳中高端人才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据智联《2017年深圳中高端人才报告》分析

三、我国创新再发展的人才制约

移民成为推动创新城市、创新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如荷兰埃因霍温,是全球著名的创新城市,同时集聚了大量的外籍移民,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据《2018年荷兰埃因霍温智慧港监测报告》数据统计,常住人口约76.18万人,其中吸引外籍人才约4.5万人,占整个城市人口的5.9%,外籍人士来源地前六位国家分别是波兰、土耳其、德国、中国、比利时和英国,分别是8500人、3400人、2300人、2100人、1700人、1600人。另外,埃因霍温有国际留学生1.06万人,其中德国留学生最多3200人,其次是中国留学生600人,人才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在移民人才参与建设的情况下,促进IBM、飞利浦、NEC等75家国际知名企业的研发部门向该区集聚。爱因霍温每年申请专利数量接近荷兰的50%,其中2018年专利数量约3200件,占荷兰的46%。另据美国2010年人口普查发现,移民与创业和创新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理查德·哈斯,2015)。移民创业方面,如马萨诸塞州2008年的移民人口占州人口的14%,当年61%的新企业却由这部分极少的移民创建;移民创造就业岗位方面,据2011年统计《财富》500强企业数据分析,约20%的公司由移民企业家创建,创造了近400万个就业岗位。移民在美国创新创业方面,1995年至2005年之间,移民创办或共同创办了25%的新技术和工程公司,提供了45万个就业岗位。移民提供劳动力方面,近年来美国劳动力增长,其中一半是国际移民,避免产生劳动力下降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专业人才、尤其是大量处于创新创业初期的年轻人才,自有住房、享受廉租房比重偏低。高房价压力下,公共住房政策不足以覆盖,中产流失渐成隐忧。例如深圳2016年第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抽样调查显示,深圳虽然对专业人才吸引力很大,但生活成本高是影响人才留深的主要原因。如从落户角度来看,生活成本或房价太高、不打算长期留深发展已经成为这类人才放弃落户深圳的主要因素。进一步从定居的角度来考察,受访专业人才中只有17.7%有自有住房,仅有4.65%享受到廉租房,约八成左右的专业人才需要其他方式解决住房问题。高房价会造成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流失已无法忽视。

三是国际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外籍人才资源居于落后地位。据联合国移民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内地国际移民约99.9万(如图3),远低于美国4977.7万,甚至比我国香港地区(288.3万)还低。如深圳国际人才严重匮乏,制约未来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据国家外国专家局2018年调查,中国最具吸引外籍人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合肥、杭州、深圳、苏州、青岛、天津、西安、武汉。虽然深圳受外国人青睐和欢迎,但外籍人才总量却落后于国内一线、甚至二线城市。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数据,截至2018年3月31日引进外籍人才1.6万人,而杭州2017年外籍人才已达到1.5万名。又如2019年上海21.5万外籍人才,位列全国第一,占全国的23.7%,是深圳的13倍还多。如二线城市苏州2018年的外籍人才也达到了2.5万人,来自全球93个国家,是深圳的1.7倍左右。

根据这种理论,仅仅因为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不同,就会导致同样一个商品上要么专利权消失,要么专利权仍然保留(并且按照默示许可理论,是一直保留下去)。这样,专利权人因此会获得一种激励,即尽可能地运用限制性条款,哪怕是无关痛痒的限制条款来保留其专利权。例如,约定买方不得以某个高得离谱的价格转售商品。这种约定对买方而言可能无关紧要,因为他根本就不可能在市场上以这种高价转售该产品,但这一约定已经足以使专利权人在该物上保留专利权。在商品上保留专利,起码在理论上他就还保持着对商品的控制权,这种理论上的控制权可能就会在某一天变得有实际的用处。对于专利权人而言,聊胜于无。

图3 :中美等国际移民规模
数据来源:据联合国2017年国际移民数据分析

我国创新城市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如深圳人才国际化程度处于落后地位。从全球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落后于全球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据全球化智库(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分析数据,深圳、广州外籍人才分别占总人口比重为0.2%、0.36%,均低于北京(1%)、上海(0.73%),远低于我国香港(39.1%)、美国纽约(36%)、新加坡(33%)、硅谷(50%)。据联合国数据,世界2017年平均水平为3.4%,深圳和广州的国际人才竞争力方面严重偏低,远远低于欧洲(10.5)%和北美(16%)的平均水平。

(一)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生活。校园是学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地方,也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最密集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校园生活多加关注,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素材,更能够让学生用全新的视角观察自己习以为常的校园生活。

图4 :创新城市国际人才比例
数据来源:据《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联合国2017年国际移民数据整理分析

四是我国创新城市国际人才竞争力偏低。从国际城市吸引力来看,根据《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报告》指标分析,国际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高低,主要受该城市商业环境、对内外开放的程度、灵活的管理、灵活的就业政策等因素影响。华盛顿、哥本哈根、波士顿、纽约、首尔、旧金山、新加坡等城市位居全球人才竞争力前列。如荷兰阿姆斯特丹通过制定管理愿景,包括职业目标、确立人才发展框架、评估人才缺口体系、解决就业承诺方案等措施,集聚了大量的外籍高科技人才,2019年人才竞争力全球排名第21位,而中国深圳、广州分别排名94位、87位。由此可见,我国对全球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还处于探索阶段。

表2 :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

四、结语

我国以开放和改革为契机,以人才为核心,历经农业到工业、从加工到制造、从制造到创造连续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过程,不断探索和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深圳是我国“渔村”攀登高科技创新城市高峰的典范,深圳创新发展已经积累本土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优势[10](p81-93)。目前我国排在前列的创新城市已经进入全球竞争新时期,应抢抓全面开放新机遇,不断提高吸引保留人才、尤其是国际人才方面的竞争力,根据国际化人才高层次需求,切实改善人才生产生活环境。在引进国际人才方面,一是制定立足港澳、面向全球开放的人才政策,适度降低国际高科技人才和创业者,尤其是年轻人才工作签证门槛,吸引高技术移民、留住在我国学习的毕业生和创业的企业家,增加STEM学生获得我国工作签证的机会。二是加强国际化教育,优化入境入学环境,打造留学生在我国企业社会实践服务平台,为国际人才发展建立引导和传承模式,提供强有力的留学生就业支持体系,包括制定职业发展目标、路径和提供就业培训等,提高留学生留在我国一线城市的比例。三是依托国际技术合作和交流,实现国际人才共享。与德国等创新创业大学建立合作研究伙伴关系、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不断吸引外籍人才到我国一线城市来工作和生活。四是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文化集聚区。举办一些如英语电影、英语音乐会、英语舞台剧等国际文化活动,频繁引入一些国际体育文化项目如慕尼黑啤酒文化节、国际马拉松比赛、国际美食文化节等,为外籍人才提供国际化娱乐和休闲服务。

参考文献:

[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R].2015.

[2]付秀梅,姜姗姗,张梦启.要素配置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J].产经评论,2018,9(2).

[3]王少,孔燕.创新能力核心要素探查路径思考——基于创新能力研究演进脉络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9(3).

[4]程序.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新机制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7(12).

[5]赵光辉.人才发展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6]高子平.我国外籍人才引进与技术移民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7]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吸引国际技术人才的政策与实践比较研究报告[R].2017.

[8]魏晶.深圳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实践与启示[J].特区经济,2019(1).

[9]许培源,吴贵华.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兼论深圳科技创新中心地位[J].中国软科学,2019(5).

[10]奚美君,陈广汉,陈乐.粤港澳大湾区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企业创新[J].产经评论,2019,10(3).

[DOI编号] 10.14180/j.cnki.1004-0544.2019.11.019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544(2019)11-0142-07

作者简介: 李诗元(1982—),男,湖南常宁人,地理学博士,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人员;唐咏(1977—),女,湖南郴州人,深圳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杨 幸

标签:;  ;  ;  ;  ;  ;  

我国城市创新发展主要特点及人才挑战-以深圳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