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地域性发展
——论藏族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
才让拉措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而西藏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方水土,这是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这片古老而神秘的远古大地,千百年来得益于藏族传统生态伦理观的保护和滋养,及藏民族感恩怀德的自然情结和对待众生的平等观念所赐予,因此,我们今天在西藏搞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得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新路子。
关键词: 西藏;生态文明;藏族传统生态伦理观;当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把“美丽”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道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西藏来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越美丽、发展越兴旺、百姓越幸福的俱佳时机。此意,我们愈加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和滋养生态文明建设的养分,既是继承了藏族传统生态伦理观,有得保护了这片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一、藏族传统生态伦理观概述
青藏高原这片雄踞于亚洲腹地的广袤大地,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而最高处则达8848米,它以高亢的地势、寒冷的气候、丰富的水源而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和“世界最后一片净土”之享誉。自古以来这片年轻而雄伟的高原与发祥于雅隆河谷的藏族先民有种因缘相生之法宿契而遇,从此古老的藏民族成为征服与守护这片高原的主体民族。从猕猴和罗刹女结发生崽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勤劳、勇敢、智慧、朴实的藏民族以不屈服艰苦自然环境之坚韧、不畏惧凶猛飞禽走兽之胆识,一代又一代的去挑战人类极限的生存潜能,创造博大精深的藏民族文化。时至今日,这已是其他民族无法超越的生存本能和浩瀚世界文明中璀璨的一颗明珠。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宗教文化的影响,藏民族对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因子与自然资源的珍惜有着深切的感受和情怀,视为同自我生命攸关的命运共同体。而在脆弱而有限的高原环境中生存,并有效的保护大自然以成为藏民族自古以来所需面临并解决的重大问题,以至于在长期的问题思考与积累经验中形成独具藏民族特色的关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生态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方式,即藏族生态伦理观,严格的讲它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学”,但藏族宗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具有独特的生态观。可为我们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任务,提供有效的实践经验和方法,生态问题也为藏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相适应开辟了崭新的通道。
“一个民族的生态文化就是该民族的人、自然、社会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文化。特定地生存环境塑造特殊的生存文化,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典范。”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观点,“首先,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次,人与自然之间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自人类诞生以来,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自然界中获取能量和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否则,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的处罚。”这就警示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宜过度的开发和滥用,避免人与自然之关系紧张和冲突。
事实证明,千百年来青藏高原得益于藏族传统生态伦理观的保护和滋养,以藏民族感恩怀德的自然情结和对待众生的平等观念,时至今日,高山湖泊、大江小溪、草原湿地等等,仍以最原始的面貌和神韵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除去自然界自身的蚀化外,藏民族对高原生态受限于传统伦理观的教正和熏陶,没有受击过大范围、重污染的开发和破坏。
二、藏族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形成与发展
藏族生态文化作为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得了解它的文化背景,承载着藏族生态伦理观的宗教发展史。从原始宗教的初出萌芽,到藏族本土宗教(苯教)的诞生,至今天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藏族人意在宗教的影响和驱使下,对大自然心存敬仰和感恩之德,尤其是苯教与藏传佛教的“万物有灵说”、“慈悲怜悯心”、“众生为母”、“众生平等”等教义理说,使藏族人形成自我约束和拘谨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平等博爱、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观。
(一)远古先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想象
佛教全部教义的内在道德含义是博爱与怜悯,既不伤害其他生灵,也不许自残自虐,将其建立在业报轮之上,从小到微粒世界,大至大千世界,从人类本身至一切生灵,都处在生命轮回对的规律之中,属一切众生即在平等而有法的时间中。居住于地球上的一切众生,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在为这个世界的美景与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佛教的传入更进一步的肯定了一切生命体的价值所在和意义所在,扩大和加深了对高原生命体的保护范围和力度,强化了藏民族保护和尊重一切生命的意识。同时,佛教“不杀生”的戒律成为藏民族及信仰藏传佛教者的价值观与基本生活方式,从而逐步形成了新的生命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苯教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基本观点是“卵生世界”“卵生万物”。 因此,自然界众生与人类是同源同生、互为依存的关系。根据苯教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的阐释,自然界一切动植物作为有生命特征的主体而自居,同与人类授予平等的尊重和保护,在这个话语权下人类并没有赋予特殊的权力高于一等,且主宰世界众生。同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相一致。苯教认为世间山水都存有神灵,他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人类生活于各类神灵的保佑和威慑下,同时他们也受人类的祭祀和敬仰,彼此维系着一种依附的关系。这一自然宗教观念,充分反映了人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和行为。 藏文化认为,人的生命源于自然,人类与动植物是密不可分的生命体,同自然万物相依相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
(二)苯教教义对自然界的诠释与探索
了解西藏历史的都知道,至公元7世纪佛教还未传入西藏以前,藏区一直奉行苯教,苯教是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它的宗教观念、理论与实践与古代的神秘思想和巫术传统都具一脉相承的关系,而苯教的各类神灵如‘拉’、‘鲁’、‘念’、‘赞’等都属于古老的神灵演化而来,是藏族最古老的民间信仰范畴,后来被纳入到苯教体系中。
1) 喷入缸内的燃油总量不变,由于燃油品质、喷油器喷孔损坏变大等引起燃油雾化不良,导致前期燃烧不充分,缸内压力上升幅度减少。燃油品质问题会导致整个柴油机燃烧恶化和缸压曲线的异常,且不仅仅局限于单缸。如喷油器喷孔损坏引起燃油喷射压力过低,引起燃油雾化效果不良、前期燃油燃烧量少和放热量少的同时,必然会导致后期燃油燃烧量的增加,做功冲程压力曲线会有一定程度的上移(见图3),且排气温度有所上升。但图3和表2表明:其膨胀过程压力曲线并没有上移,且排气温度反而降低,不符合上述故障所对应的柴油机状态特征参数变化。
以上这种敬畏的心理世世代代影响着每位藏族人的行为,这就有效的保护大自然并准确的定位两者之间的关系。敬畏之心使得藏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周围的生态有着一种和谐而共生的关系。至此,这种敬畏的心理也不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心理词汇了,它已融入到整个民族的思维里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对自然万物的崇拜,是出于对自然万物的依赖。凡是人在自己发展中得到支持的自然物,多作为自己宗教的崇拜对象。”因此,崇拜自然的宗教规定了自然生物的生命权和人对万物的保护义务,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方式。
研究会广泛联络且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力量,与国内外的智囊机构、研究团体形成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数百名知名的专家学者领导和参加有关研究活动,形成了特有的系统工程研究人才库。钱学森、宋健、蒋正华、李忠凡、马俊如、孔德涌、于景元、景天魁等老一辈的系统工程专家、经济学和社会学家、人口专家都对研究会会的工作给予过重要的指导和帮助,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提供了几十份建议等报告,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承担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委托的研究课题和国家软科学重点攻关项目几百项,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随机邀请10位同学组成鉴评小组,参照国家酸乳卫生标准GB/T19302-2010[12],根据成品的色泽、滋味、气味、状态等进行综合评分。除去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值作为最后感官评分。评分标准如表3所示。
青藏高原由诸多的山系所构成,山是藏族人最早崇拜的对象之一,从最早的九大神山到全藏区大小各类山体都被誉为神山,相互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是父子、或是夫妻、或是兄弟等等。宇宙间所有的生物都附有灵魂,因而便成为神山;高原人民对水十分的珍惜,水对高原一切生物而言,是生存的源泉,离开了水都无法生存,对此,将以崇拜、祭祀和禁忌的有效方式保护着各类水源。走到藏区,凡山川湖泊、大江大河、湿地泉源、都是人们崇拜和禁忌的对象。
针对搭载RFID的无人机盘点飞行路径规划问题,本文提出基于UAV+RFID在制品信息采集的三维路径规划的方法,利用UAV搭载RFID读写器进行在制品的信息采集,并用基于二次差分进化HBA对UAV+RFID的飞行路径求解。在RFID读写器进行信息采集的同时,解决了UAV最优化飞行路径的问题。下一个阶段将进一步研究多台UAV在盘点过程中的动态路径规划,以及UAV盘点过程中的自适应导航。
(三)藏传佛教与众生的和谐相处
藏传佛教以“缘起性空”的观念解决生命系统与生命环境,认为生命的存在于诸多因缘的联系,因缘中断,生命便不复存在。从这种观念出发提出了:缘起性空是佛教用语。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一切众生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且无独立孤存、常驻不变的事物。以缘起性空的基本观点为始点,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命延续赖于器世间而存在,都是自然界有机组成的一部分。另从六道轮回的历程看,世间万物皆曾以众生之身而存在,以众生为母而存在,且在念念不断的接替中代谢相续,存在于因果轮回中。所以说“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法界同融”。
藏传佛教更是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独特的生态观。“众生平等”的佛教生态观,是藏传佛教生态观的基本特征。其内容主要包括:无情有性的自然观,众生平等、众生为母、不杀生的生命观,追求净土的理想观。两千年来,佛教徒不断创造出方便易行的生态实践,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求得最实际和适宜的保护众生之道法。在藏区寺院周围所处可见的绿水青山、大小动物。当然,佛教不能任一己之力解决当代的生态危机,但能为生态平衡的重建、生态保护的措施可提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资源。
人类成长的历程是曲折而又漫长的,而在这久远的时间长河中,世界各地的人类祖先趋于相似的思想雏形和世界观,及相似环境的调适而产生类似的特性、习俗或行为模式,形成了大同小异、略有差异的人类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如宗教人类学创始人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爵士的“万物有灵论”说,认为灵魂是精神实体的一种形式,人们记得他们在梦中和出神状态下看到的各种图像,即其他神灵。其为“万物有灵论”就是最早的宗教形式,是一种对神灵的信仰,以自然力量的信仰“玛纳”,即超自然现象,“‘玛纳’是一种内在于人类、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物体中的力量。解释了常理不能解释的成功与否的差异。”还有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古至今日所信仰的“萨满教”,演绎着人类最初的朴素人生哲理,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了许多大体相同的原始信仰,他们同对大自然存有保护和敬仰之情。西藏本土发展而来的苯教,就是以“万物有灵论”做为核心思想,把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尚沉积在的心灵深处,到佛教在藏区与苯教相融合,从小到大、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独具高原特色的藏传佛教后,也将其信仰渗透于高原自然生态保护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
采埃孚是一家世界领先的汽车传动和底盘技术供应商,开发和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客运和货运交通工具中。采埃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采埃孚股份公司(ZF Friedrichshafen AG)在中国的投资业务,除代表德国总部行使管理职能外,也向采埃孚在中国的工厂提供市场、业务开发、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研发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服务。
三、充分挖掘藏族传统生态伦理观,有效推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
在西藏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除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还要立足于国家战略的宏观视野,充分利用好党和国家的支援政策和智库支持,在综合科考的基础上,全面准确掌握我区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和潜在风险,遵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精准扶贫、安全稳定以及区域建设的内在关系,将保护生态作为民生工程的一项内容外,最主要是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我们有效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看环境问题,主要就围绕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来展开。避免先走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必须通过高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充分考虑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性格”,以及自身特殊的区情和发展短板,这是我们首要考虑的要素之一。对此,需探索走出一条符合遵循青藏高原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要走西藏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充分发挥好藏族传统生态伦理观,进一步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坚持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一理念和方略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具体化、时代化和地域化的充分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与自然规律认识的新提升,对科学发展理念的新发展。
这就表明,藏族传统生态伦理观与当代生态伦理特征的相适应,它依附于高原地理环境而存在,关注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教理,并提倡崇敬自然、敬重自然、感恩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倡导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的社会活动和节制简朴的生活方式,给予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套可行性的价值体系和理论根源。就是一种既要“生存”也要“生态”,既要“温饱”也要“环保”的平衡又充分的绿色生态发展模式。而且,西藏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域,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方面都很富足,但是,由于西藏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在全球气候急剧恶劣的前景下,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面临挑战和困难,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此意,十九大报告对未来五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旨在久久为功,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努力。也意味着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简言之,建设生态宜居西藏、美丽和谐西藏须大力培养和发展生态文化,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性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结晶,更要尊重和挖掘藏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生态观与藏族传统生态文化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生态观作为生态建设的行动指南,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谋求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相互依赖、相互滋养、共处共荣,充分发挥西藏传统文化中的地方智慧和民族经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同时,建设好“美丽西藏”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8.1;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西藏人民出版社,2017.11;
[3]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M].民族出版社,2007.1;
[4]何峰:《藏族生态文化》[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1;
[5]陈伟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1;
[6]段刚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努力推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 宏
标签:西藏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藏族传统生态伦理观论文; 当代价值论文; 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