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方面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私有化、单一公有制的界限_基本经济制度论文

从六个方面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私有化、单一公有制的界限_基本经济制度论文

从六个方面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界限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经济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基础理论、指导思想和政策实践,对于正确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把握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改革,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复兴,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认为应从六个方面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一、从经济制度的根本特性上划清界限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特性;私有化是要将我国经济制度从公有制为主体转向私有制为主体,单一公有制则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性。

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决定社会形态。[1](p.82)社会主义公有制使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生产目的不再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而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成员之间不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平等劳动、走向共同富裕的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性,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000年6月20日江泽民在《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一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国有经济,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2](p.71)这就是说,国有经济无疑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化解国内外各类风险的主要经济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特性,从而决定了我国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根本特性。没有公有制为主体,我国就会失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体基础,失去社会主义的根本特性。私有化,就是要将我国经济制度转向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将我国社会形态转向资本主义。我国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就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其次,单一公有制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性。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如国有经济、集体或合作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如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公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体基础,通过对宏观经济、市场环境和企业股权等的控制和影响,规定着非公经济发展的范围、程度和方向,为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小康、促进社会和谐、达到和平复兴,发挥着主体作用。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经济中的从业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丰富创业就业机会、增进国有经济活力、扩大对外经济开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发挥重要作用。

二、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上划清界限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实际要求。私有化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单一公有制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状况,导致贫穷社会主义,也不能实现国强民富。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3]建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实际要求。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社会主义,又是初级阶段。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特性上要求公有制为主体,不搞私有化,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保障综合国力增强,达到人民共富和谐。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由此规定了需要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状况和国际和平发展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通过发展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经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各种资源和市场,实现国强民富,世纪复兴。为此,需要共同发展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单一公有制只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遭受外部西方国家封锁时建立工业化体系的特殊手段,按照马克思设想,严格来说,应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而在当代中国,单一公有制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状况,不适应国际和平发展主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制度僵化,从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普遍长期的短缺经济,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由不发达到发达将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具体地说,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年发展,我国已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成长为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三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成功的,我国建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成功的。然而,应当看到,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排列在世界第106位,①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共同富裕程度还有待于大幅度提高。从一个发展中大国到发展中强国、再到中等发达国家要走的路还很长。这需要我们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赶超战略,达到国强民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和创新化时代,倒退回单一公有制是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样,搞全盘私有化,不仅影响赶超战略实现,还会产生贫富两极分化,难以达到社会共同富裕与和谐发展。

三、从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上划清界限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进行改革开放,必须打破“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格局,但绝不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进行私有化。

首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方式既不姓“资”,也不姓“社”。[4](p.373)我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全方位开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目的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因此,我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进行改革,对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将高度集中统一、行政计划指令、实物供给配置的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容的、法人产权独立、公众需求导向、自主资本运营的新型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要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主要依靠价格、供求、竞争和风险等机制。它所需要的所有制结构不能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进一步说,它需要的产权、利益结构不能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从而才能引发不同市场产权、利益主体围绕市场需求展开竞争,价格、供求、竞争和风险等市场机制才能有效配置各种资源,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满足市场有效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也就是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公有制不可能形成产权清晰和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统一开放和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价格灵敏和供求均衡的市场机制,一句话,不可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我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进行改革开放,必须打破“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全面垄断国民经济、造成各种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经济短缺成为常态现象的局面,形成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推进市场化、开放化、现代化、富裕化、民主化和和谐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全盘私有化。

四、从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地位上划清界限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结构中,规定了公有制经济居主体地位,非公有制居重要地位,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还要有质的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集体经济起重要作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就全国、就总量而言,就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部门、行业、地区和企业而言,生产力发展的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现状,决定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差别而应当有所不同。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相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而言。单一公有制是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变为一统地位,排斥非公有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如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就曾追求所有制结构上的“一大二公三纯”的经济制度,这种所有制结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私有化,包括全盘私有化的过程、结果和形式,都是否定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其目标是建立起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尽管有些热衷于私有化的人口头上声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公有经济主导地位,但其性质上是口是心非的伪装。我们看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某些经济部门也存在国有制经济。然而,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发展国有经济是对生产社会化的一种默认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不得不进行的调整,无疑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方式。但是,国有制经济在性质上从来都是由国家政权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国家政权的性质则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性质。在私人资本继续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国有经济虽然也有某些与私人资本不同的特点,但从实质上看,它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因而国有经济不管在多大范围内发展,都只能是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而不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显然,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公有制经济在规模、性质、任务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五、从平等竞争的发展关系上划清界限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开放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强国富民目标,通过国内外市场竞争来实现的。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一样,都面临着两种命运选择:要么适应市场竞争,以自身的优势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要么不适应市场竞争,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公有制经济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其活力,与此同时,还应发挥控制力和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中,真正坚持其主体地位。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目的在于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为公有制发展提供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促进市场竞争、引进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但其前提是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承担的历史任务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所决定,服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控制力,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本质上属于两种不同范畴。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不但不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反而有利于市场的充分交换和平等竞争,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内部产生激励机制和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民经济的全盘私有化不同于单个企业的私有化,是在承包、租赁、出售、入股等过程中低估和贱卖公有资产,全面、持久、大幅度地降低公有制经济比重,建立起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而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单一公有制则是通过对非国有制经济的不断升级过渡,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加以消灭,将小集体经济变为大集体经济,将大集体经济变为地方国有经济,将地方国有经济提升为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经济,最终建立起“一大二公三纯”的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一元结构经济。这种做法显然是高度集中、行政统一的计划经济产物,是超出现实生产力而把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全社会所有制“提早”付诸实施了。

六、从比较实践的效果检验上划清界限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3006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实际增长为9.8%,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多。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57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761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210.6亿元增加到21788.5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由208亿美元增加到25616亿美元,外汇储备由1.7亿美元增加到19460亿美元,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61316.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25616亿美元。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5]

比较改革开放30年前,我国追求单一公有制经济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人民生活水平停滞倒退,国穷民贫。尽管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经济增长速度也居世界前列,但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这种“三高一低”的低效率状况造成了1958-1978年我国年人均收入增长率为-0.1%的不良后果。比较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走私有化道路的俄罗斯、东欧各国、阿根廷等,可以看到,这些国家的状况与结果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两极分化、国力衰退、经济动荡、社会矛盾趋向激化。

注释:

①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08年人均GDP排名,中国以3315美元居第106位。转引自《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标签:;  ;  ;  ;  ;  ;  ;  ;  ;  ;  ;  ;  ;  

从六个方面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私有化、单一公有制的界限_基本经济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