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真实——网络交往与网络社区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网络论文,真实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和网民人数的急剧增加,产生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伴随的虚拟社会,也出现了相应的网络交往和网络社区。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上网的人当中,希望通过上网交朋结友的达34%,这意味着网络交往是网民上网的主要内容之一。网络化的交往改变了传统意义的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主体间的关系,加上网络交往中主体无标识状态的特征,使诸多传统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网络交往的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但由于这一交往方式的特殊性,使得交往主体的心态、思维方式和交往行为都有着与物理空间人际交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它悄无声息地消解着社会结构和现存秩序,颠覆着人们各种观念,改变着日常生活的面貌。对网络交往和网络社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与传统的交往形式相比,网络交往具有全新的特点:第一是高度的隐秘性。网络交往只有一个网名(nickname)标志某人的存在,只有对方打出来的文字让你去想象,这种文字符号所透露的信息十分有限。以至于网上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聊天所具有的这种隐匿性和神秘性也许正是它充满诱惑力的原因之一。第二是它的自由开放性。网络交往是开放的交往,没有明确的国界或地界,网民实质上成了世界公民。人们既不受自然的物理时空的限制,也没有现实社会里的各种约束,它没有中心、没有等级、没有严密的管理机构和繁杂的规章制度,只有管理员和版主,而他们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如此松散的网络社会给人们以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轻松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成了网络交往中的最突出表现。第三是广域性。无论何时、何地,足不出户,只要登录因特网,就能在那里找到其他人,哪怕是深夜或凌晨,哪怕相隔万里之遥,也一样可以和你素不相识的人聊天、游戏。地域、民族、身份等现实的羁绊和障碍被突破,个人的社会活动空间和交往领域前所未有的宽广。第四是数字化和符号互动性。在现实生活中,标识一个人的有其相貌、声音、衣着、身份等等诸多特征,而在网络上,惟一存在的是一个符号——网名甚至一组数字,有时就是“过客”这个称谓。人们的网络行为也必须依赖于网络图标或象征符号,这些抽象的图标和符号需要借助于人们的想象力才能在头脑中转换为生动鲜活的场景。
人们上网交往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心态,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放松情绪型。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在享受富足生活的同时经常有一种身心疲惫的感觉,“活得累”是人们共同的感慨,许多人上网是希望能在网上“偷得浮生半日闲”,“给心灵放假”。由于网络的隐秘性,真实的人隐藏在符号背后,没有面子等顾虑,因而可以充分展示出不为周围人所知的真实内心世界,让绷紧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松弛。
第二,追求刺激型。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种种利害关系,使人必须戴着人格面具,受到种种束缚,无法真正放松身心,而在萍水相逢且相互都不见面的聊天室里,人们把自己现实中的名字变成一种代号之后,现实中带着面具的“自我”悄然隐去,具有原始意味的“本我”便活跃起来。生活中的他们,也许正襟危坐,循规蹈矩,他们不想在现实中破坏自己的正人君子形象,便在网络上将自己人性中被压抑的一面释放出来。
第三,锻炼求知型。不少网民抱着交友求知、增长见识的想法上网,有的想通过交流提高表达能力或通过发帖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训练思维,充实提高自己;有的想通过和各行各业的人交往了解各方面信息;有的想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扩大自己的交际面。因为在网上可以遇见各种各样的人,与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职业、身份的人结识,不分地位高下,不论文化高低,不论容貌美丑,话语霸权不再存在,显示的是他的思维、头脑和才情。这里人才荟萃,藏龙卧虎,你可以与来自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众多网友实现信息和思想情感交流,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开阔视野,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第四,寻觅知音型。一方面一些网民希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结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探讨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世界中利益的角逐和竞争的激烈,使人们之间的戒备心日益增强,于是一些人转向网络寻找理解与温情。
第五,心理补偿型。这种类型的网民或者是现实社会中不受重视的弱者,或者是有着很强的征服欲或表现欲。他们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默默无闻,因而希望在网上通过展示自己的优点或才华,赢得人们的鲜花和掌声,以补偿在现实生活中无权无势无地位的失落感;有的人或许在现实中也是佼佼者,但他们仍然希望在网上博得众多网友的赞美和捧场,以满足虚荣心;更有甚者,利用网络与别人玩感情游戏,以征服对方为满足。
第六,寻找机会型。这种类型的网民也为数不少。他们中有的想通过网络寻找求职的信息和途径;有的想通过上网交一些朋友,以便走南闯北遇到困难时有人相助,图一个方便;有的想通过网络,做免费广告推销自己的产品;还有些未婚或离异的想通过网络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甚至还有极少数从事不正当职业者以网络为媒介进行肮脏交易。
总而言之,和传统的交往方式相比,网上交往以其独特的优势而备受欢迎。但是,网络交往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网络为使用者提供了空间上无边界、时间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上网者在网络中可以任意表现出自己“本我”的一面,这既有好的一面,同时也容易导致网民道德情感的弱化,对其心理、人格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沉溺过深的网络人在虚拟世界中心理发生错位,有的甚至形成双重以至多重人格。一些人特别是青年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里陷入非理性的状态。网络带来的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道德冷漠现象及人际情感疏远等等道德意识弱化现象值得关注,这些现象在青年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虚拟的网络社会给人们个性的张扬提供了空间,但交往的随意性易导致个人中心意识以及个人对集体的不认同心理。还不应忽视的是,一些网民沉溺于网络中,与家庭成员、邻里以及同事之间直接的交往机会减少,感情联系变得淡漠。
引起网络道德弱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网络信息泛滥,充分斥其间的大量色情暴力反动的信息诱导青少年的道德畸形发展。第二,网上身份隐秘、交往随意以及约束机制缺失,对自己的言论和表现不负责任不会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受到法律的惩戒或舆论的谴责,从而给那些道德意识淡薄的人提供了条件。治理网络交往过程中的种种失范现象,应从法律监管和道德约束两个层面着手,建构网络规范,倡导网民“情独”,以形成网络交往的良好秩序,并最终达到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良性互动。
与网际交往伴生的是一个超越物理空间之外的巨大的人群,一种全新的、与现实社区不同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和组织模式——“网络社区”。网络社区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但绝不是现实社区的复制;网络社区“把庞大的工业社会打散,在世界范围内重塑人群,——让人们按其兴趣、需要、价值观念、文化等,改变人们现实交往方式和互动关系。”
与现实社区相比,网络社区的特点在于,第一,它是一种虚拟社区,网络社区的形成和存在依赖于数字和符号,鲜活的人在网络上转换成代码,在这里活跃的是人的灵魂,血肉之躯已然消隐。但“虚拟”并非“虚无”,尽管它不可触摸,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第二,它是文化社区,以文化为粘合剂,以心理认同为纽带,共同语言对它来说至关重要。现实社区主要是地域概念,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主要由地域环境决定其成员,而网络社区居民是以文化与心理距离来确定。第三,它管理松散,成员流动性大。在现实社区中,由于受地理空间的制约,一个人很难同属于几个不同的社区。网络社区则没有这种局限。它没有单位、街办、居委会等管理机构存在,没有户口、身份证等的牵绊,甚至无须注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自由交往,一个人可以同时参加多个社区,你可以在某个论坛里发帖,同时又在另一个聊天室里与人聊天。第四,它覆盖区域的广阔性和成员的复杂性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网络社区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地理隔离、国界限制都不存在,交往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网络时代,思想禁锢、舆论钳制、人云亦云的状况得到改变,独立思考、平等探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真正成为风气。同时,网络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网络交往和网络社区所具有的意义正逐渐凸显,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网络交往对传统社会包括社会结构、阶级结构甚至国家结构的深刻影响,将成为一种从深层面颠覆现实社会关系的无形力量。换句话说,当人们的交往不再受到地域、国界、民族、等级等等的限制之后,改变人们人际关系的一股暗流也逐渐在形成当中。不仅如此,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网络社区还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社会活动试验空间。网上空间这个高科技造就的公共领地——网络社区完全可以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