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济南 250100)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陆两翼战略构想的全方位展开,为我国电力企业带来了新机遇。本文从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入手分析我国电力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合作的动因,同时指出在对外合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文末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丝路;电力企业;走出去;问题;对策
0 绪论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得到沿线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陆两翼构想的全方位开放,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更多新的机遇。新丝路沿线国家在自然资源、能源及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势明显。施工能力强,成本低,建设经验足,加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们拥有丰裕的资金储备。这些为我们电力企业走出国门提供良好基础,依托新丝路伟大战略构想,在沿线各国推广建设经验,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开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新前景。
1、电力企业“走出去”的现实背景与理论依据
1.1现实背景
内部动因: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以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出口导向战略的确发挥过重要作用,缓解了发展初期的困境。出口贸易带动经济高速增长并带来巨额贸易顺差,但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后果。比如国家内部资源消耗过度、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生态被破坏、顺差招致贸易壁垒矛盾及居高不下的外汇储备(截至2018年6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31121.3亿美金)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随之美国次贷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速下行,从高速增长进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研究表明:中国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周期性的经济失调,而是生产能力、创新能力、高端生产力不足,伴随着低端产能过剩、传统产业低效的结构性问题。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为今后工作重点。旨在借助供给侧因素调整优化结构性问题,对传统行业实施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增加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供给结构适应需求新变化。
外部驱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产业链分工合作更频繁,但是,竞争也更为激烈。过去依靠需求侧刺激(大规模投资、人口红利、效率提高)所带来的高速增长期已接近尾声,单纯依靠产品出口很难再维持经济增长点。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1.2理论依据
对外投资理论研究表明,采取对外投资的方式将技术已经成熟或标准化的存在过剩产能的产业转移到国外,从而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大发展空间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就指出国际贸易是按照比较成本优势进行的,而对外直接投资则是从比较劣势产业开始的。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国可以将本国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成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既化解自身产能过剩危机,也可以扩大东道国的生产和出口。“一带一路”新举措正是基于这些科学理论依据提出,电力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与沿线各国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2.电力企业走出去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复杂,各国经济、文化、宗教、法律法规迥异,“走出去”过程中我国电力企业由于准备不足,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2.1劳工问题
劳工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大难题。劳工制度往往与本国的历史文化渊源颇深,且与该国对外关系密切相关。新丝路沿线国家众多,文化及历史不尽相同,具有各自独特的劳工制度。中国企业遇到劳工问题并不是个案,在某些特定国家尤为突出,比如印尼、柬埔寨、肯尼亚、尼日利亚等。究其原因,这类国家技术工人较少、人员时间观念淡漠、工作效率低、无法保证项目或工程进展。中资企业会大量引进中国劳工,当工作或技术签证短期无法满足时,不得不利用商务及旅游签进入,成为非法“黑劳工”。东道国为保护国内就业,劳工部及移民局会进一步收紧外国工人工作签证,这样造成更加严峻的对立局面。同时,这类国家工会组织的权力远超我们的想象,甚至有些国家的法律体系允许多个组织体系互不相同的独立工会同时存在。笔者自身经历项目,每年由不同工会在不同时间以劳资纠纷为借口发动当地员工罢工,使得在建项目不得不多次停工斡旋,协调劳资关系谈判。此外,劳工问题涉及面广,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工作待遇、休假、员工解聘及补偿、医疗及其他各类福利等。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当地员工聘任问题上,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劳资诉讼纠纷中,造成效益及成本的极大损失。
2.2HSE因素
HSE管理体系是指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过去我们电力建设中,一直紧抓质量、进度和成本三要素,对HSE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一重两轻”现象,即重安全轻健康和环境。面对国外新的管理环境,我们严重水土不服,比如施工人员穿戴完整PPE装备、施工区配置急救站及救护车,这些问题在国内仅是纸面规定,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然而,走出国门之后,在安全管理中的执行不到位可能招致严重的“停工令”。职业健康方面,以往国内对员工健康保护措施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比如施工各类护具的佩带、噪声区施工防噪耳机配置,安全带的正确佩戴等,走出国门后稍有不慎面对的是勒令整改甚至是劳工诉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国外民众环保意识较强,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忽视,引起民愤被当地政府叫停的中国项目也屡有发生。比如2014年3月,中国在秘鲁投资项目——特罗莫克铜矿项目就因环境问题被当地政府叫停。此时距该项目正式投产仅有三个月,3亿元巨额的诉讼赔偿及无法预期的延期赔偿,教训可谓惨痛。
2.3技术标准问题
其一,相比于国际通用“美标”和“欧标”,“中国标准”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缺位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障碍。由于标准体系的差异,要让国外业主充分理解并接受中国标准,需要花大量人力和时间。中国并不是没有好的制造标准,很多是由于没有规范的官方译文,即便国外业主想了解,也苦于无法找到相关资料。其二,如何看待中国标准当地化推广。要在创新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快速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路径,而不是秉持固有的僵化思维。错误的认为面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理所当然要采用我们熟悉的中国标准。当业主提出国际标准或者需要符合当地强制规范时,有抵触情绪,想尽各种办法说服业主同意改用中国标准。正是这种心理,使得中国电建企业虽走出国门多年,但真正被业主拍手叫好的项目为数不多。因为业主被动接受全套中国标准后认为我们并没有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建设项目。解决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技术标准问题就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受与国际标准的融合,加速建立标准校核及规范译文的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中国标准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
2.4合同签署问题
合同是以契约形式规范和约束业主与承包商方权利义务的法律文本,是推进项目建设的核心要素,贯穿于项目始终。合同签署中,对风险预估不足,易陷入合同陷阱,影响整个项目实施。我们电力企业走出国门时间较短,对国际规则、法律规范不熟悉,同时又缺乏既懂专业、熟悉国际法律且英文运用纯熟的复合型人才。在英文版本合约的签署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理解及翻译不到位问题,容易造成被动。以笔者经历的海外项目为例,在分包服务合同中有一句“Waiting Hours not attributable to Seller are understood as Working time”(外方供货服务商,中方为Buyer)。可以看出合同签订之初的小忽略,给后续执行带来极大的风险和损失。面对复杂的国外环境,会出现诸多无法预料的新情况、新事态,合同签署中小的失误,就会给项目带来极大的损失。
2.5文档管理
项目管理中,文档管理是所有其他管控的基础,它涉及到项目的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海外项目中,文档管理一直是我们较为薄弱的环节,容易产生风险和损失。国外业主及监理工程师一般都有细致记录的良好习惯,而我们注意不到这点。如果项目实施过程中,再没有规范的管理体系,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注意平时收集相关施工日报、工程进度计划、会议纪要等,且相关记录须由工程师签字确认,与业主、工程师及分包商的所有信函及传真都要编号管理,便于日后查询。同时做好建档分类管控,特别注意在国外文件由工程师及相关人员签字确认这点异常重要。无论在索赔申请或者索赔抗辩中,充足的资料是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那么规范的文档管理不容忽视。
3、相应的对策研究
3.1 开展调研
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前期,尽职调查必须高度重视。调研内容包含但不限于当地经济发展、人文环境、宗教信仰、法律法规、融资政策、外汇管制、会计准则、税收及海关法规等。电力建设项目合同签订前更要对项目许可、立项、环评、并网及设备进口限制等方方面面进行充分评估,并在工期和报价予以考虑,以免出现大的疏漏,造成无法挽回局面。总之,事前细致的调研工作,可以大大降低或者避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2 人才培养
匮乏适应海外项目的复合型人才,给“走出去”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海外电力建设企业需要有一批了解东道国法律政策与文化习俗的员工,才能更好的适应当地市场环境。破解人才瓶颈矛盾,既需要对内加强人才培养,也要充分利用海外人才资源。一方面,对内构建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助力有潜力的员工尽快成长为跨界融合的综合性人才,为后续企业良性发展储备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大胆创新启用留学深造后定居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及当地华人华侨,他们有海外工作生活经历,熟悉当地文化和法律法规,对中资企业文化有更大程度的认同感,只要善于正确引导,一定为企业经营发展带来良性效应。
3.3抱团出海
在“走出去”过程中,面对地域文化差异和各种风险,企业一定要抱团出海,削弱投资风险。国家在金融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作为龙头,发挥好示范作用,联合其他企业走出一条产业链“集群式”的发展之路,更好的带动中国先进技术标准、设备及建设经验走出国门,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国际形象。
4.结语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多元化的东道国环境,作为“走出去”战略实践者的电力企业必须要转变思维化被动应对为主动适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和推进与沿线各国的双边、多边合作,分享中国先进的电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为当地经济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虎彬 减少国际EPC工程项目“重复学费” 中国石油企业 2013(5)
[2] 王学峰 非洲加纳地区EPC工程项目风险案例分析 化工管理 2016(15)
[3] 郑志来 “一带一路”战略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因、路径与对策 经济问题 2016(5)
[4] 李军 工程项目文控控制分析 中国档案 2010(4)
论文作者:刘晓芳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中国论文; 走出去论文; 劳工论文; 东道国论文; 电力企业论文; 项目论文; 沿线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