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 德州 253000)
【摘 要】石-生组合小品是指由山石与植物搭配组织形成的中小尺度的景观单元。所谓“无园不石,无园不花木”,石-生组合成景的造园手法在园林布景中被广泛应用,同时,石-生组合小品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善于表现的意象。文章从中国古代画论出发,探究了其审美观点影响下的石-生组合小品营造方式,并结合园林艺术理论,归纳总结了石-生组合小品营造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画论;石-生组合;营造理论
China Ancient Painting Stone Assemblage Theory based on Sketch Build
Li Zhe
【Abstract】The stone assemblage sketch refers to the landscape unit by rocks and plant collocation in small scale form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The so-called “No garden without stone gardens without flowers, stone - landscape gardening technique combin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garden scenery at the same time, stone assemblage sketch is China traditional painting expressive imag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hinese of ancient painterly theory explores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tone assemblage sketch build mode, and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garden art, general rules of stone assemblage create sketch summary.
【Keywords】Painting; Stone assemblage; Theory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0-0159-02
苏轼有诗云:“园无石不雅”。龚贤在《画诀》中曾说“山籍树而为衣,树籍山而为骨”。可见山石与植物是中国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造园要素,且二者相辅相依,互为映衬。“松桧梧竹湖石,用巧法布置,作朻曲之状者,宜于园亭景致”[1],松-石、竹-石组合小品在小型园林中代替山川林木,以微缩的自然内化于园景,就像中国传统绘画方寸间容纳五岳三山一样,以一种高度概括的审美意象,凝练精妙的构图形式,表现自然界的美好。
1.遵循对比与调和的规律
调和与对比原则是多样统一的基本原则,也是石-生组合小品构图的重要原则。对比与调和是相反相成,相辅而行的。构图中,既要调和,又要对比;即要均衡,又要运动,但是对比和运动是绝对的,而调和与均衡是相对的。要在调和中求对比在过分对立中求调和[2]。
1.1 个体与整体的对比与调和
石-生组合小品的构图应遵循多样统一的原则。个体间的“殊相”要能在整体中找到具有共性的“通相”才能保证构图的整体统一性。如龚贤在《绘课徒画稿》中就有“孤松宜奇,成林不宜太奇”的论述。
1.2 颜色的对比与调和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是视觉感知最为明显变化,色彩的深浅冷暖影响观者对远近的判断,进而通过色彩变化分出层次,不同层次中相同色彩的呼应又使景物连为统一。正如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说的:“凡作树多在山石之前,用墨宜浓,庶不与山混。
1.3 形式的对比与调和
众多树木的搭配若取材均质化,极易造成死板的构图,在众多统一化的个体中穿插另类的个体,这个个体就会与周围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在不破坏原有统一和谐的基础上,成为点睛之笔。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中“众木俱干霄,则必以横斜者穿插之,众本多槎枒,则必以直上者透领之”便是此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主树多欹者,所以镶客树之直也。……一树二树相近直立,则枝宜横出顶上。一树向前,则二树向后,中添小树则两向。虽向前者必顾后,向后者必应前”,《画诀》中的这句话说明树木之间的姿态形式上的差异性产生了构图的动势,然而仅有动势而没有均衡就会散乱,所以这种动势必须是相互关照的,具有联系的,植物和山石姿态也应是相互分离而又相互顾盼。例如,典型的松-石组合小品一般为两株松树在主石前后对植,“一俯一仰,一欹一直,一向左一向右,一有根一无根,一平头一锐头,二根一高一下”,于组石、灌木之间顾盼生姿。
1.4 疏密的对比与调和
“树石布置须疏密相间,虚实相生,乃得画理”。蒋和在《学画杂论》中强调了石-生组合景观中植物与山石的搭配需要有疏密、虚实的对比,只有虚与疏的衬托,才能体现密与实的质感,并且虚实疏密要相互渗透才能达到均衡统一的构图。
此外,疏密关系也影响着景物之间的景深关系。唐岱的《绘事发微》中强调:“画林木要知攒聚疏密,以浓阴深浅分其远近。”荆浩在《山水赋》指出:“凡作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把握植物疏密布置,远树枝叶稀疏轻盈,近树茂密浓稠,容易强化观者原有的对远近的感知,增强深远的感觉。
2.明确主从关系
主从分明作为一条重要的构图原理,是达到构图统一的不可缺少的因素[3]。在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主景突出,又重视配景的烘托,如汤茔在《画论》中提到“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于主”。这里所讲的主从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2.1 山石与植物的关系
山石与植物的主从关系并不一定,可以从体量上判断,也可以从与周围景物对比度来判断。一般体量大、占有视阈面积大的元素为主景。但当体量大的元素与周围环境高度同质化,而另一元素高度异质化的时候,异质化的元素由于对比而突出,成为主景。例如,景石相对于植物背景具有明显的特异性,背景乔木体量虽大,也只是配景。
2.2 主树与配树之间的关系
“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契依附之师帅也,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役使。”《林泉高致》中的这句话说明,主树在体量上和姿态上应占有优势地位,且形象明显集中;配树要尽量弱化,体量明显小于主树,姿态矮,形象分散蓬松。
3.藏与露
中国人的表现方式多是取隐晦含蓄的方法使其隐而不发,露而不显。因此,中国画不论从哪个视点看,总是尽可能避免观景物的全部,花木成为一种极好的媒介[4]。
置石是人为模仿山川的微缩自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同理,园林中置石不能露根,使其如原地生长一般,这就需要植物对山石进行遮掩,隐没根脚与全形,以体现山石的坚深之感。
园林中的“藏”与“露”的结合是增强景深,丰富意趣的重要手段,正如布彦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所说:“山水必得隐显之势方见趣深。”
4.结语
以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视角审视、验证经典的园林艺术理论后不难发现,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画从景来,景可入画,中国画里“动静结合”、“宾主有序”、“虚实隐显”的画理在指导石-生组合小品营造方面同样适用。画论与园林艺术的结合,是一个将感性认知提升为理性认知的过程,二者的比较研究应继续扩展深入,其必将对园林设计理论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彩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孙筱祥.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唐珣,高翅.浅析中国山水画画论中的园林植物配置理论[J].广东园林2010,(6)42-45.
论文作者:李哲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6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组合论文; 画论论文; 构图论文; 疏密论文; 体量论文; 小品论文; 山石论文; 《建筑知识》2016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