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柳林[1]2003年在《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其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广西石山地区的农业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模式的选择,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全面推进广西石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脱贫致富,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文章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述;第二部分对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发展的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水土流失、石漠化、农村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依然很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叁部分,积极寻求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对山区典型示范区的经验、具体做法进行归纳后,建立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在恢复与重建广西石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石山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而适合在石山地区推广;第四部分,促进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建立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发展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曾善静[2]2003年在《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文中提出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广西石山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运用社会经济统计学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广西石山地区进行综合效益评价。针对目前对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及运用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二是指标简单,缺乏全面性。文章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出发,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前沿及热点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度量手段即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将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中的组合评价方法引用到可持续发展评价中,提出主成份——层次分析组合评价法优于其它方法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广西20个典型石山县进行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1.广西石山地区必须认真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综合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联合实际的桥梁,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广西石山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做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着眼于发展二、叁产业,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及科技兴农战略有机结合。要加强劳务输出、异地安置等扶贫措施,发展小城镇建设。 3.广西石山地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 4.广西石山地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着力解决人口对经济、环境、资源的压力问题。 5.广西石山地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制度创新等措施,建立良好的环境生态体系。
罗平[3]2008年在《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溶岩经天然水化学溶蚀作用,并包括流水与重力侵蚀作用,以及物质迁移和沉积作用等过程及其产生的现象称为喀斯特(karst)。它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物质、能量、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其特征是生态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差,森林植被遭受到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基岩裸露,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它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也叫岩溶或石山地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分为叁种基本类型:一是峰丛-峡谷生态系统,二是峰丛深洼地、漏斗生态系统,叁是溶蚀丘陵、峰林、峰丛-谷地及浅洼石漠生态系统。石漠化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生境的旱生化加剧、人口与资源矛盾等等已经成为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包括生态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本研究是以忻城县为例,对忻城县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模式方面进行研究,它是针对在忻城县实施的中国-澳大利亚技术合作喀斯特环境恢复项目(Karst 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Project简称KERP,下文也简称“澳援项目”)的资助下开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活动取得的成果进行研究。提出适合忻城县喀斯特环境恢复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将治理退化石山地区和扶贫相结合的可持续性模式,并对示范村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为忻城县喀斯特地区提供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也为广西乃至中国南方的喀斯特地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借鉴。经调查分析,忻城县喀斯特地区过去在农业生产上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态环境恶化、人地失衡与人口超载、产业结构单一和生产经营水平落后、群众经济收入低与人口素质低、基础设施落后和财政困难、历史上人为和政策因素破坏了生态环境基础、资源缺乏和管理利用不科学。而忻城县喀斯特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结构、生产方式、经济条件、文化因素、社区组织、资金因素和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方面等等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表明,典型示范区的“山上竹木花,地上蔗粮桑,家中猪牛羊,沼气水柜进农家”模式是非常适合喀斯特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些模式既能恢复与重建忻城县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非常适合在喀斯特地区推广。经过分析,忻城县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之所以成功实施,其关键是在于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方法上,采用“参与式”方法规划、实施和管理。参与式方法是指发展主体积极地、全面地介入发展过程或发展项目中有关决策、实施、管理、利益分享等过程的一种方式方法。参与式方法能够充分发挥群众的内在动力,激发了村民参与农业农村发展的积极性,让村民在社区发展中能够支配和利用影响他们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享有控制和决定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实施项目”为“我要实施项目”。能力建设、社区组织建设和发挥妇女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分析中发现,经费问题、社区组织、农民观念与素质、农村人才流失和农民协会行政色彩浓与缺乏高素质的“领头羊”等问题是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障碍。因此,为了使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建议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建立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对新农村指导员及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的能力培训,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参与式方法,推行参与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妇女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芮亚妮[4]2010年在《少数民族石山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绿色产业的研究是少数民族石山地区经济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发展少数民族石山地区绿色产业,既是该地区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内在要求,又是低碳时代可持续发展大潮下的外部选择。本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绿色理念为指导,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民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作为依据,通过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一般分析与个别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石山地区绿色产业发展进行积极地研究和思考。首先,论文对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绿色产业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绿色产业的定义、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发展绿色产业的作用。其次,对少数民族石山地区产业发展要素、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产业发展面临的压力与挑战。第叁,对少数民族石山地区发展绿色产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根据产业选择的目标和原则,选择出适合该地区发展的绿色产业。最后,论文以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为例,结合县域实际情况选择茶产业、民族—生态旅游业和水资源保护产业为主导产业,作出相应的绿色产业规划,为其他少数民族石山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邓慧灵[5]2010年在《广西现代农业可持续性评价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农业的兴起改变了农业以及农业生产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是,不合理的增长方式带来了环境问题。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农业如何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基础部门求得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延续至世纪末,关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持续升温,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日益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围绕这一主题,产生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技术手段。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和一国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其可持续性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议题。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广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的问题。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生态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农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粮食生产成本高、品质较差,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农业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动力不足。广西省内各部分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拉大,近年来沿海地区发展迅速,内陆山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农业起到稳定农村社会、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必然影响到农业的社会可持续性。本文在现代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对广西现代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化评价,判断当前广西现代农业的可持续性,试图探讨广西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解决途径。本文主体部分由第二章至第六章五个章节构成。其中,第二章为理论基础。首先从理论上定义了现代农业和可持续性现代农业,然后明确现代农业可持续性的目标,最后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对论题进行研究。第叁章介绍广西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基础,并重点介绍现形成的几种发展模式,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集工农贸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运行模式、喀斯特山区等环境恶劣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试从这些发展模式窥探广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分析资源、市场和产业、农村劳动力、制度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影响广西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第五章建立指标体系,用综合指标分析广西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得出结论。第六章提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黄勇贵[6]2012年在《贫困石山区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贫困石山区—广西大新县五山乡目前经济发展落后,存在山多地少、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较薄弱、科技推广力度不足、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可支配财力少、投资结构矛盾突出等多种问题,结合五山乡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多样的亚热带农副产品、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富足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提出几点经济发展思路及建议。首先是以农业发展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探索适宜五山乡农业发展的山脚经济模式;发展八角、剑花菜、龙眼等特色产品;发展牛(猪)一沼一草一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经济链条;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民种养水平;改善土地生产条件,促进土地流转等建议。其次是扎实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大力推进村屯道路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解困工程及水利设施建设;注重项目投资服务,争上大项目等建议。其叁是利用五山乡富余劳动力资源,打造劳务输出型经济。其四是借助五山乡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打造五山乡奇趣旅游经济。其五是要统筹兼顾,切实做好其它各方面的工作,包括新农村建设、计生、推进科教文卫事业、巩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维稳、抗灾救灾、优化机关效能服务等内容。期望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人关心贫困石山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也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正确揭示我国边、远、偏的贫困石山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律,政府部门科学、规范、合理的制定石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及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价值。
黄柳林, 曾善静[7]2003年在《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当是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的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模式。而石山区农业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合理布局,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石漠化的治理,实行退耕还林,合理开发林特产资源,建立地头水柜等举措都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陈颜[8]2017年在《广西平果县石漠化山区火龙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平果县是一个典型的大石山区,据2011年广西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统计,平果县现有岩溶面积156686.2 ha,占全县总面积63.03%。有石漠化面积64575.2 ha,占岩溶面积的41.2%。大石山区人民的生活生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经济落后的问题很突出。火龙果天生具有耐贫瘠、易生长、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也有很高的经济效益,非常有利于治理石漠化和发展区域经济。平果县2003年开始在岩溶石山区果化镇布尧村的龙何屯、布午屯种植了 60亩火龙果,成效明显。通过龙何火龙果基地的示范作用,火龙果在平果县迅猛发展,从2011年在全县十二个乡镇全面铺开种植,目前,火龙果是平果种植面积最大的特色水果。现全县火龙果种植面积5.2万亩,年产量4万吨,产值将近3亿元。其中石漠化山区种植面积1.96万亩,占全县火龙果种植面积38%。火龙果产业成为大石山区的扶贫主导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平果县结合自然资源条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新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创建国家级石漠化区域火龙果种植示范区、自治区级贫困山区红色果业核心示范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着力打造打造果化镇“十里火龙果长廊”、太平镇“万亩火龙果基地”特色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等,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取文献分析、现场调查、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利用互联网、新闻及高校期刊网等途径获取相关背景资料,借助软件等工具,对平果县火龙果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论文研究结果如下:影响平果县火龙果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问题:对火龙果产业认识不深,积极性不高;火龙果产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薄弱;火龙果资金投入有限,技术设备水平缺乏;火龙果科技投入不足,栽培技术过于落后;营销手段落后,商品包装技术欠缺。为加快推进石漠化地区平果县火龙果产业发展步伐,助推脱贫攻坚,结合平果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实际,借鉴火龙果产业发展成功案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如提高群众思想认识,积极投入生产;改变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加强流通服务,促进销售渠道畅通;培育发展自主品牌,提升火龙果品牌知名度。
罗扬[9]2006年在《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文中指出喀斯特山区是国土资源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类型。其独特性决定了林业在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分布的中心,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充分、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研究贵州喀斯特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提出了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结果,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1个指标)、系统层(4个指标)、变量层(11个指标)和要素层(57个指标)四个层次。 采用经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 method)和熵权法(Entropy method)组合进行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本研究综合分析2种方法的优缺点,把AHP法和熵权法的结果相结合,得到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的指标权重向量。评价结果表明这种评价方法在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中是适用的。研究对象林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金沙县、清镇市、西秀区、六枝特区。 系统分析了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特征以及贵州喀斯特地区较为优越的生物气候条件,在喀斯特退化环境整治、植被保护与恢复、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经济林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郑远红[10]2005年在《具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滞后,实施现代农业开发战略是其农业发展的必然。本文运用规范和实证、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做了具体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开发的指导思想与原则、重点与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文章围绕现代农业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两个方面,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开发进程评价指标体系”,测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历程,结果表明其农业发展目前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结合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开发建设具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现代农业的具体思路。认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在特色现代农业开发过程中,应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遵循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开发特色产业与农业科技;选择合适的特色农业开发模式,如自然资源型、企业文化型等开发模式;在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开发措施方面,应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一目标,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人力智力投入,其次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和社会化建设,增强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黄柳林. 广西大学. 2003
[2]. 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评价[D]. 曾善静. 广西大学. 2003
[3]. 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罗平. 广西大学. 2008
[4]. 少数民族石山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研究[D]. 芮亚妮. 中央民族大学. 2010
[5]. 广西现代农业可持续性评价分析[D]. 邓慧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6]. 贫困石山区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D]. 黄勇贵. 广西大学. 2012
[7]. 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 黄柳林, 曾善静.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3
[8]. 广西平果县石漠化山区火龙果产业发展研究[D]. 陈颜. 广西大学. 2017
[9]. 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D]. 罗扬. 南京林业大学. 2006
[10]. 具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开发研究[D]. 郑远红. 广西大学. 2005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喀斯特论文;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火龙果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林业论文; 平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