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_政治论文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_政治论文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已被许多研究所揭示,这对于确定教育在社会总体中的地位以及教育与其他系统的正确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过去的思考中,对教育系统内各种教育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却十分有限,这些问题虽不如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那样影响范围大,但各种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直接影响到教育理论的构建和教育实践的进行。理论上的不清必然带来实践上的模糊和混乱,而实践上的混乱必然带来实践结果的低效。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问题正是这类不同教育之间关系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经常遇到,由于理论上缺乏探讨,因而存在许多误区。在今天当我们反思教育低效时,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的思考,这一思考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有效展开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必要的、 并行不悖的两种教育

所谓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信仰的社会活动过程。政治教育在我国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政治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们政治观点、信念和信仰的社会活动,它的实施者通常是国家、政党或政治集团,受教育者是整个社会成员或他们中的一部分,为此广义政治教育又称社会政治教育。狭义的政治教育指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种影响学生政治观念、信念和信仰的课程和活动,所以又称学校政治教育。本文所探讨的是在学校教育中的政治教育问题,是在狭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研究政治教育还必须明确什么是政治以及政治与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政治包括制度设施层面的所谓物化的政治,又称政治实体,也包括文化层面的政治即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之一。(注:肖前等:《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139页。)政治教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在我国有时将道德教育与德育等同,也就是在德育即道德教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简称的层面上使用道德教育。也有时德育的内容从单纯的道德教育中走出,发展成为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等一系列教育。这种对教育内涵的不同理解势必影响到对道德教育概念的理解。因此,在本研究之前需说明,本文的道德教育概念是在对学生进行有关伦理道德方面教育的层面上使用的。

由于德育概念的含混,妨碍了人们之间的理解与沟通,陈桂生教授提出能否用“学生的社会教育”或“道德与社会教育”概念代替德育概念来涵盖目前我们在学校中进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教育和今后会不断增添的环境教育、人口教育、消费教育等。(注:陈桂生:《“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吗? 》, 《中国教育学刊》1991年第六期。)这一建议笔者是同意的,因此在本文的论述中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上位概念不是德育,而是“学生的社会教育”。

深入探讨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会使我们发现它们之间的深层联系与区别。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在学生的社会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正确确定不仅需要了解政治与道德的关系,而且还需要形成对社会状态的正确判断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规律等方面的正确认识。

(一)政治与道德的深层联姻

政治与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上层建筑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虽然作为上层建筑具体形式的政治与道德在其内容、形式、地位、作用和历史发展过程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别,它们之间在相互作用的方式上也有许多不同,但是它们来源于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作为对同一社会生活整体的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极其密切的。尤其是政治中有别于政治实体的政治思想与道德同属社会的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

第一,政治与道德都是统一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作为社会主导的政治和道德在方向和性质上始终是一致的。例如四项基本原则在我国是重要的政治规范,也是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都与我国目前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中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统一的。

第二,政治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补充、渗透、交叉,在作用上相辅相成,共同担负着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精神生活的捍卫和建设任务。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政治思想说到底是为阶级统治作论证的,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靠社会舆论来维持的,它原则上排斥了政治的、法律的强制的成分,而是非强制的规劝和疏导。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道德与政治相互补充,有时道德这种“软规范”会起到政治、法律等强制手段起不到的作用。

第三,政治与道德在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处于上层建筑核心地位的政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道德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产生过较大的制约作用。而道德对政治同时发生较大的选择与约束作用。例如在各个民族的历史上,政治对民族道德的形成和巩固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传统道德一旦形成,对具体的政治也有很大的选择性和约束力。

政治与道德的深层联姻说明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在其教育内容上并不是相互排斥与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对青少年群体同时进行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不但是可行的,处理得好还能相互借鉴,相互推动,使两种教育都达到理想的效果。那种把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加强道德教育就会削弱或淡化政治教育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二)青少年社会化对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双重渴求

社会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指个人在一生中,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个性,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扮演社会角色,以不断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青少年社会化是人生社会化的几个关键期之一,包括基本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两个基本方面。

基本社会化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早期,主要指个体学习语言和其他认知技能,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感情联系,正确评价他人的角色和观点。预期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他将要扮演的角色,而不是眼前的角色,学校中进行的社会化一般属于预期社会化。(注: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2页。)青少年社会化不管是基本的还是预期的,都包含着政治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的双重任务。

我国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是非常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教育的,这可以从各种教育文件发布的级别上得到证实。据不完全统计, 1953 年至199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颁发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件就有17个,这是任何一门学科或具体教育领域都无法比拟的。但是过去,我国社会学、心理学发展迟缓,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问题,尤其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十分薄弱。以往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并不是建立在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过程、阶段和条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不是以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为依据的,而常常是政治家和教育者的一相情愿,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政治教育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是每一代青少年正常成长的必然要求。这种要求既来源于人类千百万年来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淀或社会性遗传,又来源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青少年在通过生物性遗传和社会性遗传获得的作为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投入社会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社会政治、道德又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他们,使他们产生了解社会政治、道德的需要。这种需要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在每一代人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必然。这种必然显示了作为人的社会性的本质特征。

在有些人看来,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他们所关心的是学本领、上大学、考证书、挣大钱,而对于社会政治、道德这些“虚的”东西缺乏兴趣。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当代的青少年对于社会政治与道德的关注和学习并不亚于我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代人,只不过关注和学习的方式不同罢了。在这里仅举一例来说明:北京一所市重点中学在高中开设了“国际热点问题”选修课,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有几十门可选课程的条件下选择了这门课程,其中有些学生被学校选入数学、物理等热门学科的课外小组,可他们放弃了与“国际热点问题”冲突的热门课程的课外学习而选择了“国际热点问题”的学习。这些学生的选择并不能最终说明不同学科在他们心目中的学习倾向,我们所要证明的是,当今社会的青少年在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要求的迫切程度上并不低于他们的前辈。

学校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设置不仅体现了社会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青少年个体全面而健康发展的需要。开展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社会需要与青少年发展需要高度统一的共同要求。

二、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的两种教育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一致与依存是他们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相对独立和不可替代是他们之间关系的另一个方面。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是由于政治与道德是相对独立的这一性质决定的。政治与道德虽然同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在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但是它们在其内容、存在方式、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的密切程度、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历史发展过程和前途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

任何社会的政治都是直接为维护或变革某种生产关系服务的,它的内容涉及阶级、国家、政党、民族、国际政治等方方面面;而道德反映的是个人、家庭、阶层、阶级等各种社会关系,它涉及个体的生存及其价值,爱情、婚姻和家庭,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政治和道德在内容上是不同的,政治由于其反映社会经济利益更直接,它的存在方式大多是显性的和成文的,例如国家的宪法和各种法律中提出的国家性质、制度等都是被明文规定的;而道德的存在方式既有显性的、成文的,也有隐性的、不成文的,例如各种社会准则、义务、责任往往是显性的、成文的,而图腾、禁忌、风俗等则常常是隐性的、不成文的。这是政治与道德在存在方式上的差别。政治和道德在与社会经济基础关系的密切程度上也不同,政治比道德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也在最大程度上捍卫着经济基础;而道德对于经济基础的反映却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政治与道德对于社会存在的作用在范围和程度上也有差别,相比之下,政治对社会存在的作用更及时和直接;而道德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则更广泛和持久。政治和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和前途上也有许多不同,道德自有人类社会存在以来便伴随着人类,也将与人类社会共同存在下去;而政治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将随着人类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消亡。

政治与道德的不同也必然造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必然使两者在过程、阶段、条件和结果上都有所不同,这一点在教育界是公认的。例如,由于政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直接,所以政治教育内容的不稳定性和变动性必然高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中既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理论教育,也有频繁变动的时事政治教育。而不管是政治理论教育、时事政治教育,还是道德教育,由于它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因而其途径和手段也是会有很大差别的。在我国以往的做法中,将政治教育包容道德教育,抹煞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道德教育完全附属于政治教育,从而使道德教育甚至整个教育随着政治和时事政策的变动而变动。这种做法损害了道德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也动摇了道德以及道德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不同还在于它们对青少年群体的作用不同,青少年群体对它们的反映也不同,青少年群体对它们的反映也不同。例如,作为政治具体化和条文化的法律具有强制性,它与道德的非强制性对学生的作用以及学生对它们的反映就有所不同。学生面对非强制性的道德规范常常会提出各种质疑,例如对于一个大学生是否应当舍身去救一个农民展开激烈的讨论和辩论,争辩的结论很可能是不统一的。而对于法律规范由于其高度的权威性,学生们则更多地表现出服从。

为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把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适当区分是非常必要的。我国过去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加区分的做法,必然造成教师在教育过程、阶段、创设的教育条件等方面把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相混同。又由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社会生活的核心是各种政治运动,政治运动的方法渗透于一切社会生活中,在教育中也必然用政治运动的方法实施政治教育,用政治运动的方法实施道德教育。结果是政治教育达不到政治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收不到道德教育的实效。还出现过重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用政治教育代替、抹煞、甚至践踏道德教育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我国“文革”期间尤为突出,它严重破坏了政治教育的声誉,也使我国道德教育的成效显著下降。因此,吸取历史的教训,把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适当区分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青少年教育的重心是道德教育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既是并行不悖的,又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对青少年特别是青少年早期这个特定群体的教育中应当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应当在兼顾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把对青少年教育的重心放在道德教育上。

道德教育何以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心,它既取决于青少年这个被教育群体的特点,又取决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和理解。

青少年处在人生社会性发展的早期,是初步观察和涉入社会生活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我是谁,确立起对自我的认识,为自我定位;其二是认识我周围的人,确立起对他人、人际和群体的认识,为自己所生活的人际环境定位。具体内容涉及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认识的形成;涉及个体在社会中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建立起良好人际关系、如何在与人合作中推动事业的发展和自我的发展等。自我—家庭—家乡—社会—国家由近及远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轨迹,这种以我为起点的社会性发展是由青少年的认识范围、水平和心理发展程度所制约和决定的,是符合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实际的。为此,学校对学生的社会教育就应当从青少年和他们的身边做起,而在这一范围和水平的教育中道德教育正好满足了青少年发展的需要。应当说,道德社会化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干,道德学习是青少年社会性学习的主要内容,而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核心。政治教育由于其教育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对广阔和深刻,对于学习者自身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在青少年中期或中晚期,在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视野和智力发展水平上,重点开展政治教育的实效会更好。

确定在我国现阶段对青少年实施何种教育以及各教育之间的关系,还须建立在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和状态的正确分析上。因为从社会历史和教育发展的角度看,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在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主革命或暴力革命时期,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夺取政权和建立阶级的新政权是革命斗争的主要目标。此时的教育被渲染上政治斗争的浓重色彩,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也因青少年本身是社会革命的一部分,所以政治教育成为对其教育的核心。而在新的政权建立之后,掌握政权的阶级又会将“学生的社会教育”的重心转移到道德教育上来,以维护自己政权的稳定、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青少年个体的健康发展。我国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孙中山刚刚掌握国家政权组织临时政府时,提出的改革教育的一系列意见中就体现了这一精神。在他领导颁布的新教育宗旨中首推道德教育: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注: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226页。)蔡元培的见解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社会现有发展水平的一种科学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现代社会的初级阶段,也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是逐步摆脱经济和社会的不发达状态,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重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这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判断和发展目标的确立和认识与以前我们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不同的,在教育决策上也必然带来差别。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教育凌驾于一切教育之上,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政治标准代替道德标准、政治判断代替道德判断也就在不言之中。而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道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就逐渐地凸现出来。这是因为,其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在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实现的社会发展目标,任何社会的动乱和不安定都会妨碍现代化的实现,而社会稳定的条件不是政治斗争,而是秩序、道德与法制。因此,为了建立稳定的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基础,道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其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在人才的标准上也引发了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首先是具有高竞争意识和高规范意识的人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而高规范意识人才的产生依赖于我们的教育,依赖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学生的社会教育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应摆在首位。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所实现的目标也正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和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标签:;  ;  ;  ;  ;  ;  ;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