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晕效应:评估儿童以避免泛化_晕轮效应论文

晕轮效应:评价孩子避免以偏概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偏概全论文,效应论文,评价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德华·桑代克博士(1874年-1949年)

认识“晕轮效应”

1920年,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借用月晕这一自然现象,提出“晕轮效应”的概念。桑代克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月晕,其实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它的作用影响了人们对事物做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

家庭教育中的“晕轮”误区

在“晕轮效应”的作用下,父母很容易在评价孩子的优缺点时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人们常说“孩子是自己的好”,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优秀表现往往使父母忽略或原谅了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足,却有可能对孩子健康性格的培养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有个孩子生性调皮,爱吃零食,甚至通过借钱、骗钱来满足自己贪吃的欲望,可父母却认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这种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会助长孩子的恶习。

另有一些父母因为孩子的某些恶劣行为就对孩子全盘否定,断定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有大的出息。这种观念同样是错误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的某些行为也许被父母误会了,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的指责和痛恨只会让孩子更加伤心,对父母产生怨恨,使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处于崩溃的边缘。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父母一定要克服“晕轮效应”的消极作用。父母对孩子的表扬或批评,应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且要提高自己认知的深刻性。如果父母仅凭第一印象或一时的情绪固化自己的认识,因而“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这对孩子都是很不公正的,会使孩子妄自尊大或是丧失自信,均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教故事:“坏小子”终成医学专家

拉蒙·卡哈是举世闻名的神经组织学家,被称为“西班牙王国上空一颗光辉灿烂的巨星”。他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后来通过刻苦自修当上了萨拉大学应用解剖学教授。

卡哈小时候很调皮,喜欢舞弄刀剑和玩打仗游戏。有一次,他利用学到的知识造了一门“大炮”,把邻居家的孩子打伤了,闯下了大祸。邻居们对他产生了很坏的印象,认为他是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把他告到了警署。卡哈除了被罚款外,还被警方拘留了三天。卡哈的父亲在盛怒之下决定让这个“坏小子”辍学,先送他去学理发,然后又让他学补鞋子。

过了一段时间,卡哈的父亲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适。他想,做了一次坏事,并不代表孩子就真的一无是处、不可救药。孩子闯了祸是要管教,但不能因噎废食。

一年后,父亲上补鞋铺接回了卡哈。他深情地对卡哈说:“孩子,爸爸做得不对,不该因为你闯了一次祸而中断你的学业,从现在起,你就在我身边学习吧,你一定会有出息的。”

从此,父亲担当起教育儿子的责任,他教卡哈精心学习骨骼学。没想到骨头的奇特形状一下子抓住了这个顽童的心,卡哈对骨骼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卡哈勤奋钻研,最终成为了著名的神经组织学家,并荣获了诺贝尔奖。

学习成绩不是一切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晕轮效应”最突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认为是优秀的孩子,父母自然也不会吝惜表扬和奖励;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管其他方面怎么样,就认为将来一定没什么出息,父母自然少不了严厉的指责和惩罚。

有位女士,自己很好强,事事不肯落于人后,偏偏孩子不争气,成绩处于中下游。每当有同事、邻居问起孩子的学业,她感觉就像当面羞辱她一样,心里窝了一肚子火,回到家,便“火山爆发”,对孩子非打即骂。有时丈夫看不下去,劝说她几句。她便与丈夫争吵,甚至连“都是你家的孬种”之类伤人如利刃的话都抛出来了。丈夫家贫,没读过几年书,这下戳到痛处,顿时暴跳如雷。可怜那个老实木讷的孩子,处于风暴中心,不得不忍受内心的煎熬。

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业,当然没错,但完全以学习成绩来评判孩子的优劣却是错误的。教育的责任是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快乐,而不能对孩子施以高压,更不能以学习为借口剥夺了孩子正当的娱乐、休息,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兴趣、爱好。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完全由学习成绩的高低来决定。学习成绩主要考查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其他的诸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对一个人的成长也至关重要。

父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特点,要用更全面、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找出孩子的优势,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家教故事:母爱成就伟大的发明家

从前,有一个出生的时候就体质很差、脑袋出奇大的孩子,医生断定他得了脑炎。孩子上学了,可是老师讲课的时候,他总爱问“为什么1+1=2”一类的问题。这些怪问题激怒了老师,以为他存心捣乱,他被认为是坏学生。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不久,他考了倒数第一名,被学校开除了。

这位孩子的母亲没有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生气,更没有丝毫责备儿子的意思。作为母亲,她决心挑起教育的重担。

从此母子俩一起,边晒太阳边上课,从自然科学到政治、历史,科学家的故事和实验深深吸引着这个被学校拒之门外的孩子。

这个孩子对什么都好奇,看到书本中关于科学实验的事例,他就照着琢磨,亲手实验。12岁的时候,他在火车上卖报纸赚钱,并利用空余的时间做实验,没想到一次不慎失火,他被赶下了火车。母亲依然理解和原谅他,这为孩子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母子俩共同努力,建立了相对安全的“实验室”,继续科学实验。

这个孩子就是爱迪生——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标签:;  ;  ;  ;  ;  

光晕效应:评估儿童以避免泛化_晕轮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