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跨世纪的走向——--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跨世纪论文,过分论文,注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大步向我们走来!21世纪是个什么样的世纪?21世纪的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如何?我国的高等教育该作哪些前瞻性考虑?研究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我们必须认清它所面临的形势及其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全球范围经济竞争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遏制与演变"的挑战,多元文化交汇的挑战以及国内经济转型的挑战等。我国高等教育要迎接上述挑战,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确立自身的发展战略。其中最重要、最迫切的是转变教育思想,实现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要性
在分析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要性之前,有必要对高校现行的教育观念模式作一体认。之所以把我国此前的大学教育思想定位于"过分注重专业教育",是基于以下理由:一是从历史角度看,我国高教模式是在50年代初期照搬前苏联模式以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而积年形成的;二是从结构看,在现有的1000多所高校中,单科类、行业性强的占多数,综合性大学居少数,且综合性大学仅仅局限于文科和理科,本科高校计有8000多个专业点,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三是这种教育以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为目标,强化专门知识,培训专门技能;四是从学生角度看,认为"上大学就是学专业,毕业分配要专业对口",专业意识过于浓厚偏执。
这种过分注重专业的教育之积极面自不必说,其弊端却不能不说。首先,由于过于强调专业适应性和实用性,对专业性较为模糊的综合素质(如人文素质等)的培养多有欠缺,存在着事实上的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的倾向;其次,由于有以上倚轻倚重,造成已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多项素质能力上的不适应,诸如社会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精神、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选择与批判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中文写作与外语表达能力等,而这些素质和能力是一个社会化的人所必备的;再次,这种教育的状况有悖于当代科技发展的总趋势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当代科技发展总趋势是综合性,市场经济要求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过分注重专业的教育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的只是一个岗位或职业,而不是一个社会。因此愈是加强这种适应性愈是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三个面向"上的竞争力,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纠正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所造成的弊端的需要
过分注重专业教育的思想在我国持续和影响了近40年,其积弊较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虽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但这种教育思想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更新和改变。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在高等教育担负着为21世纪培养新型人才之时,实现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既是必须抓住的机遇,也是无可回避的事实。
其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强调:教育"要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价值观和态度以及技能和行为。"(注: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87页)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如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心病加剧、道德水平下降等,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是难以解决的,需要依赖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平的提高,这就对高等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再次,是即将到来的"教育世纪"的客观要求
21世纪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将是"教育的世纪"。(注:周远清。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中国高等教育,1997年第9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传播和创造知识、信息的高等教育将由社会活动的边缘进入社会活动的中心,对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担负更加重要的职责,将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首要推动力。21世纪高等教育的功能将继续扩展,使高校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学校将与社会实现更加紧密的联合。21世纪的高等教育会在进一步发展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是这个"教育世纪"的基本要求。
最后,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高等教育也不可能固守着一种模式永无变化,否则只会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发展求变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之一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和保持一致。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其主要标志就是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因此,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体制格局时,高等教育在思想观念和发展模式上,都将伴随着一个新的变革。
二、全面理解面向21世纪的"大学素质教育"内涵
当前我国教育界倡导的引人注目的素质教育,是以基础教育开展的大面积实践为先导和主要表征的。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和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重视和开展职业与社会生活综合能力的教育;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③真正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④着重培养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⑤尊重人的个性,努力开展基于个性差异的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与此有联系,更有区别。什么是大学素质教育?回答此问题前,有必要对大学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作一初步界定。我们认为,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条件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影响所获得的身心发展属性的稳定的、内在的、整体的体现,它是人发展的基础和基本条件。按此理解,大学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基础性思想品德,使其具备"内在的"、"整体的"、"稳定的"素质和发展的"基础"和"基本条件"。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第一个层面的理解。
素质教育是针对高校中过分注重专业教育提出来的,但从本质上它并不能排斥专业教育,而是强调专业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全面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大学毕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高等教育是一种专门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多科并重,而是以专业系科的划分为基本格局和鲜明特色的。因此,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对相异而不相斥的范畴,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力图使素质教育融于正规的专业教育之中;二是由专业教育为重向素质教育为重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一个矛盾转化的渐进过程。这是对大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第二个层面理解。
由于前述素质的"稳定的"、"基础的"、"整体的"特点,因而培养大学生较为稳定的、基本的、综合的素质便显得极为重要。这种基础素质,首先便是做人的基础,然后便是做事和做学问的基础。做人基础包括基本品德、基本思想觉悟和政治态度;做事基础包括基本敬业精神、基本工作能力和与人合作精神;做学问基础包括基本文化素质、基本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基本治学态度和方法等。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又是紧密联系,很难截然分开的,因此,对这种素质要有全面的、整体的要求。也就是说,强调素质教育必须确立基础素质、全面素质、整体素质思想。这是对大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第三个层面理解。
对素质教育内涵更高层面的理解是,突出上述稳定的、基本的、综合的素质,在当今知识剧增、信息庞杂的形势下,可以起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注:见:文辅相。面向21世纪大学教育思想的变革。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但必须看到,教育应有超前性和预见性,素质教育是个发展的概念。要分析未来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并以其来衡量和观照当前的教育工作。我们认为未来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均衡和谐发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全新知识结构;科技本领和人文素养的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辩证统一。只有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素质教育,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才能"以变应变",使其沿着良性的轨道前进。
三、着力探索面向21世纪的大学素质教育模式
探索面向21世纪的大学素质教育新模式,从宏观方面来说,是指高校应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道路,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目标上由重专业转向重素质,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智能开发,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育途径上把道德教育和创造力培养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使21世纪的高校成为促进人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前沿阵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源。
当前,从横向结构来看,立足于素质教育的高校办学模式的建构,已出现了以下几种探索形式:一是单科型学校发展为多科型学校,实现由单一向综合的转变;二是校际间合作办学,不同类型、学科的学校合作办学,可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实行产、学、研三结合,一些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和地方、社区的合作,使高等教育走出传统的校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学生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四是合并办学,高校合并,学科专业重组,将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由实体型向功能型转变,并全面扩展高等教育的功能,加大高等教育"三个面向"的力度。
在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面,国内许多高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启迪性思路。
--在"大学生到底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大学生获得哪些素质合格证才可毕业"上寻找素质教育的切入口和着力点。
辽宁锦州师范学院规定大学生除获得国家正式颁发的毕业证外,还要拿到特殊毕业证--素质合格证后才能毕业,素质合格证需在计算机操作、口语表达、班主任工作、书法等几项素质课程合格后才能拿到。(注:见:中国青年报,1997年10月10日)在天津大学校园里则正掀起一股"考证热",大学生报名参加考试的证书有英语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师资格证书、律师资格证书等。为了从深层次上回答"大学生到底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的问题,校方组织了以"跨世纪人才的素质与成才"为主题的系列教育百场知识讲座活动,以把该校的素质教育引向深入。(注:见:光明日报,1996年6月3日)
--从研究未来人才知识结构特点出发探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最近提出了未来人才的"KAQ模式"观点。(注:见:光明日报,1997年4月14日)("KAQ"即知识、能力、素质三词英文的第一个字母。)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已从过去的专业对口向更深层次的注重人的能力和素质方面转变。"KAQ模式"从知识方面要求大学生要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先进而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大跨度复合的交叉知识;能力是应用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智力,"KAQ模式"要求大学生有好的表达、动手、创新、组织能力;素质是表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KAQ模式"即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在对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理性审视中深化对通才教育的认识。
未来社会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职业变换频繁的特点,是否意味着通才教育是当前和未来教育的主流?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应实行通才教育"的观点,(注:见:光明日报,1996年11月19日)他希望,几年后进入复旦的新生不再分系分专业,而是先进入学院;要更新毕业生必须"专业对口"的观念,譬如主修物理的学生最后不必都搞物理,大部分毕业生可转入经济、管理、新闻、法律等领域。
--从培养大学生整体素质要求出发加强教学与课程的改革。
为培养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中国科技大学把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首位,实行"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教学原则,基础课按系教学,为加强基础课的教学,对本科5年学制采取3年或3年半学基础,着重打好数理基础和外语、计算机、实验动手能力的基础,然后再分专业培养。目前,该校已将40%左右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全面更新。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则强调交叉、边缘、尖端的原则,该校的51个本科专业多为基础学科专业,或理工结合、文理交叉的新兴学科专业。(注:见:光明日报,1996年12月21日)
此外,南京大学为贯彻对人才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的要求,近年来提出了"三融合"的教育新举措,即在人才培养中注意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为一体,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注:曲钦岳,龚放。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中国高等教育,1997年第9期)
以上几种观点和实践,是我国高校在开展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方面的有益探索,是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艰难而又必然的转变,它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跨世纪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的高等学校,如能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顺利实现由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建构起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定能将一个健康、先进和发达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为迎来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