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旅游的生态伦理属性及其价值选择*
是丽娜1,王国聘2
(1.南京林业大学;2.南京晓庄学院)
摘 要: 近年来湿地逐渐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湿地旅游发展对湿地生态保护具有双重效应,湿地旅游发展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替代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传统产业,提高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生态保护意识,然而湿地旅游传统发展模式也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和破坏。湿地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表面上看是经济、管理和技术等因素引起,本质上是人们缺乏必要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所致。本文分析生态伦理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的共性要求,探索在生态伦理视域下,湿地旅游发展应承认自然价值、追求生态正义、实现人地关系和谐的道德诉求。生态伦理为湿地旅游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支持,从强化内心信念和形成舆论压力两方面为湿地旅游发展提供动力。生态伦理通过旅游利益相关者来推动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生态伦理观落实到对政府、旅游开发者以及旅游者的教育、调节、规范中,合理开发与保护湿地旅游资源、教育与约束湿地旅游者、规范与发展湿地旅游产业,构建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体系。
关键词: 湿地旅游;生态保护;生态伦理;自然价值;生态正义
湿地旅游是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依托,基于各类湿地自然生境和独特文化内涵为吸引力开展的旅游活动。生态伦理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选择依据。我国传统湿地旅游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要求我们对原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进行反思,生态伦理的提出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支持和视野。
一、湿地旅游对湿地生态保护的双重效应
(一)湿地旅游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正面效应
在湿地旅游的内涵中强调保护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循环再生利用资源,是尊重和对自然生态负责的旅游模式。湿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和谐统一。这种旅游模式一方面要求旅游业的发展要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压力,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不断优化自然生态系统结构,而愈加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又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发展湿地旅游对湿地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正面的促进效应。
(2)相互依赖与信任对信息沟通与共享、不确定性、协调绩效和战略目标都具有直接相关关系,路径系数分别为0.22、-0.18、0.12、0.54,假设H4、H5、H6和H7成立。蒋丽丽(2010)、Fynes等(2005)运用SEM分析提出合作成员的信息沟通质量与频率的提高是信任机制建立的必然前提;本研究结果与叶飞(2009)等人的观点相同,同时都认可高互信水平对组织之间合作绩效改善的积极影响。由路径系数0.54可见相互信任与双方战略合作目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其一,湿地旅游活动能够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湿地旅游发展可增加当地政府和居民的经济收入,推动旅游区域经济的发展,建设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提高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和保护改善环境的支付能力,以保障湿地生态质量的高水准和可持续。
其二,湿地旅游发展可以取代部分污染重、资源消耗大、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湿地旅游发展强调的重点是保护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相对于农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等传统湿地产业,给湿地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程度较低。通过大力发展湿地旅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既可促进当地居民经济收入较快增长,共同脱贫致富,又可保护当地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
另外,发展湿地旅游可以促进当地政府和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认识到,市场上强大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优良的自然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湿地自然生态环境是开展湿地旅游的前提条件,经营管理者必须对景区进行环境治理,美化景观和改善生态,恢复和提高湿地自然环境水平,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湿地旅游者则通过对优美自然风光的体验和感知,享受湿地生态平衡的自然和谐之美,同时也可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危机会对人类生存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威胁,产生亲近、尊崇和敬畏大自然的情感,从而自觉保护湿地生态。
马克思在《提纲》第二条诊断了怀疑论诞生的原因,从哲学上揭示了怀疑论的病根:怀疑论者将是否可能正确认识世界的问题仅仅看作是“一个理论的问题”,不将其看作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热衷于争论跟实践隔绝开来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问题。[37]这种思维方式即是将“观想的态度(contemplative attitude)”设定为真正的人的态度,即只有观想才是合乎人的本性的活动。顾名思义,“观想(contemplation/Anschauung)”就是凝视和设想,而不是生活或行动。观想的态度也就是单纯理论的态度,而非实践的态度。
(二)湿地旅游对湿地生态保护的负面效应
保护环境是生态伦理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生产、资源利用和消费习惯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中,关键是调节作为积极主动因素的人的个体或群体行为。保护环境就是要求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生命生存与发展的生态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协同进化。关于保护环境引起道德争议的关键是能采取什么措施把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降到最低程度,目前在保护到何种程度和付出何种代价的问题上存在着道德冲突和争议。英国学者埃里克·诺伊迈耶提出了保护环境的道德底线概念,遵循谨慎、最低安全标准和以最低代价实现保护的原则,有利于在环境保护实践中有效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首先,日益增长的湿地旅游需求给湿地旅游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大量旅游者进入某一特定地域,造成人群拥挤,交通阻塞,超过了生态承载容量,整个湿地生态系统超负荷运转,人均生存空间减小,形成“人口过剩污染”。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游客过度踩踏该地域土壤和植被,造成地表植被严重破坏甚至退化的趋势。另外,由于游客的大量进入及观赏拍摄、野营篝火、噪音等人为活动对当地野生动物的生存生活环境造成影响和干扰,严重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旅游者的不文明游览行为也会破坏当地的旅游景观和环境,如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白色污染的废弃物。迅速增长的游客规模远远超出当地湿地生态承载力,加上大规模旅游消费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也远远超出湿地生态的自我调节与恢复能力,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空前的干扰和压力。
其次,湿地旅游供给方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尤为严重。湿地旅游从业者过分重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加剧恶化。例如,饭店和其他旅游配套设施产生的固体垃圾和水体污染;旅游目的地大量使用现代交通工具和动力设施产生废气污染;大量集中的旅游活动、交通设施产生噪声污染;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废弃物增多,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另外部分湿地旅游企业漠视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掠夺式开发和利用湿地自然资源,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风貌,导致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丧失,还使物种多样性面临严重挑战,甚至部分原生珍稀动物的生存出现了危机。
总之,湿地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合理有效保护湿地自然资源是湿地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另一方面,适度的旅游开发可以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持久有效地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说不发展湿地旅游,而是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尽可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因此,要实行合理的湿地旅游发展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湿地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和协调。
二、生态伦理对自然保护的共性要求
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原则提出了对自然保护的共性要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以此为道德标准,发挥生态道德评价的功能。
(一)保护环境
湿地旅游的传统发展模式在过往实践中也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自然的价值问题,是当前生态伦理学研究极为重要和具有争议的领域。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制定环境道德原则和标准的唯一根据是人的需要和利益,对人类而言自然只有工具价值。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生物或自然应当像人类一样拥有道德地位并享有道德权利,所有生命体其自身都具有内在价值。美国学者莱奥波尔德明确主张把伦理道德关怀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大地或自然界,提出了“大地共同体”的概念。
1.4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30分钟进行体育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足球技巧,其中包含着“熟悉球性、传球技巧”等,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足球比赛。
(二)尊重生命
生物科学管理上处理人类与各种生命形式关系的要求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生态道德的要求。生态伦理主张对人类和生命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在不危及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遵循生物种群发展规律,适度利用生物资源。尊重生命要求拯救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借助自然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状态及道德价值判断标准,国内外学者制定了三个原则:一是独特性,多样性生命形式中比较独特的成分应优先保护;二是功利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准则,确认物种价值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需要及物种为谁利用的因素;三是受威胁程度,物种分布广度及数量、土地侵占及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都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威胁最大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应优先被挽救。
在处理人与生物关系时生态伦理提出了尊重生命的道德要求。生态伦理主张人类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一员必须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共存。作为自然界有机组成部分的生命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权利,促进其他物种进化和自然整体功能的完善。人类是生命共同体中具有道德代理资格的唯一主体,只有人能够敬畏生命,认识到与其他生命共生共荣,具有帮助拯救其他生命的责任和良心。尊重生命的道德要求并不是要人类停止索取自然界的生物资源,创造原始自然界不受人类干扰;而是在不危及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人类遵循生物种群发展规律,适度利用生物资源,通过趋利除害的适度行为获得生存和发展。
(三)善待自然
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自然包含了一切生物与无生命的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所有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整个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因此善待自然强调爱惜和重视自然界的整体性、生态平衡和各种生物种群的完整等。人类以及所有生命都依赖地球生态系统创造出适宜生命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过程,都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均衡发展,我们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为我们服务,又必须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和稳定。这并不是说人类应该放弃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权利和努力,而是说人类的活动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善待自然,要求从伦理的角度强调尊重自然的有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道德准则,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持在承载限度范围之内。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归根结底都是有限的,由于不可再生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可逆性,人类应当改进技术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减缓其枯竭的速度。对于可再生资源,为了保证其再生能力必须要求开发速度小于资源再生速度,只有这样经济的再生产才能同自然资源的再生产统一,这些资源也才是真正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有限性对我们提出了节约使用的伦理要求,必须推进技术进步和变革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行节约原则,制止资源浪费,采用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发展循环经济,注重对资源的循环使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湿地旅游发展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协调好人地关系,人地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湿地旅游的人地关系并非固定不变,地理环境和人类湿地旅游活动两个系统间进行持续的能量转化与物质循环,导致湿地旅游人地系统的发展和动态演化。湿地旅游人地系统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湿地旅游活动,政府政策法规和实施行为、旅游从业者、游客、本社区居民和外来信息进入、文化艺术活动、资金等要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湿地旅游的人地关系。过度的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经济利益获取会导致旅游人地关系异化或生态环境危机,使得地理环境各构成要素之间、湿地旅游活动各组成部分之间、地理环境和湿地旅游活动之间不能协调平衡发展,人地冲突反而会影响和阻碍湿地旅游的发展。协调为满足人类需求相关的各种活动,主要是对生态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人口生产和社会文化艺术活动的协调,使其形成正向相互促进作用。总的来说,人地系统的协同发展,包含了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社会财富增长等物质实体的发展,同时也包含了政策和法规标准、科技教育创新等非物质实体的发展,最终形成保护和利用同步,人地系统和谐共生的良好格局。
三、湿地生态伦理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承认自然的价值
保护环境也是政府、企业和每一个公民共同的道德责任和要求。首先,每一个人应该自觉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心,改变生活消费理念和习惯,避免使用难以分解或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其次,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增强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生产环节中做好污染防治和废弃物最小化,提供具有生态效益附加值的消费产品,对非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处理,主动采取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措施。最后,政府应承担相应的生态道德责任,来引导环境保护政策和实践。政府应该意识到最基本的安全是环境安全,强化政府保护生态环境与减少环境污染的监督职能,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落实环保政策,通过政府促进地区间环境保护的不同分工。
自然价值论将自然引入价值哲学的核心领域,以自然内在价值为理论基础,实现了哲学向荒野的转向。在自然价值的分类问题上,学界分歧也相当明显。美国自然价值论的首创者罗尔斯顿把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作为自然价值的三种类型,此外,戴维·埃伦费尔德从经济角度把自然价值分为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我国学者余谋昌在罗尔斯顿的分类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自然价值具有不依赖于人主观意志的客观属性,提出了自然的固有价值。自然价值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价值体系,多面性和层次性又使其必然具有对立与冲突的可能性。[2]从环境哲学理论维度审视,对自然价值从“以人为尺度”层面加以考察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为标准尺度,开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活动,但囿于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局限性,会无法避免以人类为中心的盲目短视和狭隘化;从“以自然为尺度”层面加以考察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关系的重新审视,是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考察,避免整个系统由于退化甚至全面恶化而产生生态危机,但因缺乏考量人的利益而不具备可操作性和现实实践。[3]只有在现实实践活动中有效统一,超越主客体二元僵化和对立的局限,才能为实施人类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根据计算各工程造价综合直觉梯形模糊数,运用定义3计算得分函数和精确度函数,并以计算结果对各工程造价水平进行排序与评价,最终能够筛选出造价水平最优的工程。
生态正义是关于环境主体的环境行为伦理系统,主要包括生态正义理念、生态正义规范、生态正义德性三方面,体现了价值、规范、主体三重属性。[5]生态正义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生态正义作为一种价值理念,通过生态正义规范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生态正义规范主要包括环境道德和环境法律规范,是人类调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应对环境危机的理性而自觉的安排。环境道德和环境法律法规等具体手段保证了生态正义价值的实现。环境道德规范有三个重点需要关注:全社会参与营造友好的环境,努力保障生态平衡;全行业参与促进节约资源,努力实现清洁生产;全民参与,消费适度,努力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环境法律规范包括两个重点:根据法律程序而产生的程序正义;环境法律规范在实行中所具备的司法正义。实现生态正义价值、发挥生态正义规范的作用,需要伦理德性这一主体品格基础。让人们在长期遵循生态正义规范的过程中形成习惯是制定生态正义规范的最终目的,把这种规范内化为生态正义德性。只有具有生态正义德性,生态正义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正义规范才有主体根基。生态正义德性大致有社会性、自律性、内在性三个特点。生态正义价值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生态正义规范解决了实践的途径和手段,生态正义德性完善了主体品格基础。[6]生态正义的三重属性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一重属性缺失都会使另外两种属性无法实现,所以必须明确生态正义的三重属性,为解决环境危机和环境公平问题提供可能性路径。
(二)追求生态正义
生态正义是生态伦理学应对环境保护现实实践困境提出的新理论,主要是探索和思考解决生态危机和环境不公的可能性途径。目前普遍接受的概念是1997年生态正义国际研讨会确定的定义,即“减少在国际、国家间与世代之间因不平等关系而导致的不平等环境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正义从某种意义上内在契合正义的相互性原则,以人的道德自觉为基础,确认人对自然的尊重,承认人与自然拥有平等地位的正义;确保人类改造自然实践活动的道德合理性,人与自然权利义务公正交换的正义。[4]
进度管理就是计划、执行、检查、调整动态的实施过程,即PDCA循环管理的过程,不断通过对人、机、料、法、环等因素的管控,实现预期的工期目标。
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危机,这种从伦理学和哲学角度对自然价值问题进行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自然价值论不仅对二元对立的现代哲学认识论和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提出挑战,并且通过论证自然拥有客观内在价值,为环境保护寻求道德依据,从而实现美国自然价值论开拓者罗尔斯顿所期许的人与自然共同“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的美好愿望。
(三)实现人地关系和谐
人地关系论是在认识论上对人地关系的看法和总结,人地关系的经典理论认为,人地系统实际上是包含由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统一有机整体,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的交互作用系统。因为社会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地观念,西方人地关系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代表,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第二,忽视或者贬低地理环境的作用,强调人的决定性因素,人定胜天,生产关系决定一切;第三,重视人地关系的适应与协调,强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人地协调、生态和谐、相互适应等论调。人地关系是否协调取决于“人”,“人”要主动自觉地在“地”的规律下利用和改变“地”,必须依赖所处的“地”为生存活动的基础,这就是“人”“地”关系的客观本质。
作为典籍符号的图像叙事——克孜尔菱格画与讲唱文学………………………………………………………………栾 睿(2):102
四、生态伦理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
(一)为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湿地可持续旅游符合世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7]综观国内外研究成果,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中均包含着下列根本诉求:第一,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新考量;第二,正确处理湿地旅游发展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同发展关系;第三,正确处理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湿地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第四,正确处理当代人之间的代内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公平问题。[8]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的前提是公平与和谐。它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互利共存,涵盖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现有“一带一路”传播研究虽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研究进展滞后、效果和受众研究不足、国别研究薄弱、基础研究缺乏、视角局限、思维定势明显等问题仍然突出,阻碍了研究的深化与对学科的贡献。
由此看出,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都与生态伦理理论密切相关。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旅游方式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它们的伦理特质。湿地可持续旅游概念不是描述湿地旅游事实的范畴,而是应该如何开展的范畴,这是湿地可持续旅游与大众旅游、自然旅游等传统概念的主要区别。传统自然旅游强调回归自然、走向自然,其目的是“欣赏自然”“享受自然”,而湿地可持续旅游则强调在享受、欣赏自然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保护自然”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伦理观念,特别是生态伦理观念的不同。
借鉴生态哲学和伦理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中价值主体、原则及目标的比对,依据概念包含的不同价值理念划分为功利价值和道义价值,其中功利价值主要是指社会功利价值,而道义价值又分为良心价值和正义价值。生态伦理学考虑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对良心价值的追求。因此要把湿地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和清洁可循环生产,促进全民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观念,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管理与体制保障,切实实现湿地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促发展。
(二)为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道德支持
湿地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和破坏,与人们错误的观念和意识有关。传统观念认为“旅游是无烟工业”,是“非耗竭性消费”,一些地方领导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或者局部利益,重开发轻保护;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过程中随意向周边或过境水体排放污废水,倾倒堆放或掩埋生产废弃物或垃圾。[9]从内因和主体视角出发,人的环境意识支配环境行为,导致相应的环境后果。生态伦理观要求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把自己看作自然一员,尊重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伦理与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能够促使人们自觉遵守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原则和规范,积极践行生态道德,这是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道德保证(图1)。
图1 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关系模式图
生态伦理通过影响价值取向和道德信念为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道德支持,从强化内心信念和形成舆论压力两个方面为湿地旅游发展提供动力。[10]长期以来,人类对自身行为的纵容和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漠视已经酿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性途径是自律。所谓自律,就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自己为自己定规矩”,主动规范和约束自己。生态伦理通过内化道德信念促成主体自律,从生态道德义务向生态道德良知转化和升华、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对行为主体的他律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伦理对人类主体活动的他律可以通过社会舆论监督实现。社会舆论从人类内心深处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出发,对社会现象公开表达评价和批判。一旦形成社会舆论,就成为某种不成文但又是公认的社会规范或准则,对个人言行活动具有特定的约束力和控制力。以社会舆论监督方式表现出来的生态伦理就是生态道德舆论。生态伦理从道德和价值层面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从根本上影响乃至决定了湿地旅游发展的走向和命运,是顺利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为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绝非少数学者专家所能推动,生态伦理必须从学术研究走向社会实践,推动旅游思维方式的革新。生态伦理是通过湿地旅游利益相关者来推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国外研究者认为旅游相关者大体上包含了政府及非政府组织、旅游开发商、旅游企业及员工、当地居民、旅游者、旅游媒体等主体。我国学者普遍认同旅游目的地政府及居民、旅游者、旅游企业及从业者是最具代表性的利益主体,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主体。要实现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生态伦理观落实到对政府、旅游开发者以及旅游者的教育、调节和规范中,构建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体系(图2)。
图2 生态伦理推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路径
1.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要求人们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分类和评价,维护生物和景观多样性以及资源永续利用,建立完善的政策和法规,制定旅游开发和规划的总体思路。政府是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者和各方利益的协调者,也是决策者和推动者。生态伦理一旦成为政府部门的执政理念,就会产生一系列推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执政实践。政府的生态执政理念和行为不仅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旅游者的消费理念以及社区居民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起到示范、导向作用,还能有效解决旅游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失灵等问题。
2.对湿地旅游者的教育与约束
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湿地旅游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是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从理论走向现实的必要条件。生态伦理观要求旅游者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提高生态伦理意识、参与和监督政府及旅游企业的行为、崇尚绿色消费方式等方面。旅游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可以推动旅游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强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解决旅游开发建设问题的主动性。我们还要通过教育唤醒当地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自觉遵守生态伦理道德规范,达到自我约束和调节的功能。
3.对湿地旅游产业的规范与技术革新
构建生态伦理道德规范,培养湿地旅游生态环境道德意识,有利于激励旅游产业不断革新应用技术,提高旅游产业技术含量,提高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旅行社、饭店等部门的经营管理质量,推动湿地旅游产业生态化进程。旅游企业是开展旅游活动的主力,也是本地居民的雇佣者和合作者,旅游企业能直接引导旅游者消费理念和需求,促进绿色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也会影响和强化政府行政、社区居民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和行动。当旅游企业把生态伦理理念内化为生态化经营观念时,就会促进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经营行为;同时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加大对管理人员和员工生态伦理教育和环境道德培养的力度。
该设计选择带自处理功能的三鉴/微波探测器进行探测。通过分析入侵行为的发生时间,将三鉴/微波探测器的探测半径设置为10 m,当10 m范围内存在可疑人员时启动摄像机,并通过摄像机的前端智能分析功能进行人员行为分析[9-10],在分析到确实有攀爬、破坏等行为时,联动现场警示设备,并上报邻近站场运维人员。整个系统运行步骤及流程详见图3。
(一)规范引种 引猪时必须到正规的猪场,为确保无病无疫时方可作出引种决定,首先向当地防检部门申报,经严格审批后再行引种,引入后由专业人员加强免疫并隔离观察2至3周正常的才正式并入已消毒的种猪舍。装车前还需带全免疫档案、检疫手续等。进场后密切观察一段时间。
参考文献:
[1]张磊,高旭,蔡为民,等.天津七里海湿地旅游用地生态效率评价[J].湿地科学,2017(4):489-496.
[2]王国聘.论自然价值的冲突与协调[J].学术交流,2010(7):18-20.
[3]邱耕田,刘佳.自然价值新论[J].江淮论坛,2011(5):61-65.
[4]曹孟勤.环境正义:在人与自然之间展开[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67.
[5]刘湘溶,张斌.论环境正义原则[J].思想战线,2009(3):53-56.
[6]郎廷建.生态正义的三重维度[J].青海社会科学,2015(4):21-26.
[7]彭斯震,孙新章.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背景、进展与有关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2):1-5.
[8]朱梦旗,陈焱,卢佳欢.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2018(5):15-21.
[9]张明祥.新形势下我国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J].环境保护,2017(4):21-24.
[10]涂自力.基于生态伦理的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138-143.
Eco-Ethics Attribute and Value Choice of Wetland Tourism
Shi Lina1,Wang Guopin2
(1.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ey)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etl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a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tourism has double effects on wet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tourism provides financial support for wet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which can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with heavy pollution and high resources consumption,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tourism stakeholders.However,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 of wetland tourism also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It seems that the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re caused by factors of economy,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Essentially,they are caused by people's lack of necessary ecological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mmon requirements of eco-ethics on protecting environment,revering life and treating nature kindly.It hol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tourism should recognize the natural value,pursue ecological justice an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Eco-ethics provides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and moral support for wetland tourism.It provides motive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tourism from strengthening people's inner beliefs and forming public opinion pressure.Eco-ethics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tourism through tourism stakeholders.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e eco-ethics concept in the education and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tourism developers and tourists.The ecological ethics system of wetland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constructed through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wetland tourism resources,education and restraint of wetland tourists,standard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wetland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wetland tourism;ecological protection;ecological ethics;natural value;ecological justice
DOI: 10.16397/j.cnki.1671-1165.201901040
* 收稿日期: 2018-12-14
作者简介: 是丽娜,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环境保护与管理;王国聘,南京晓庄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伦理、环境哲学。
(责任编辑 古东)
标签:湿地旅游论文; 生态保护论文; 生态伦理论文; 自然价值论文; 生态正义论文; 南京林业大学论文; 南京晓庄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