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朦胧,人朦胧:晕轮效应
文 | 吴敏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弄臣弥子瑕外貌俊美,说话乖巧,深得卫灵王的宠爱。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重,他为了能最快回去看望,连夜假传王召,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的,大臣弹劾时,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还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替君品尝。但是后来,弥子瑕年老,不受宠了,卫灵公从不喜欢他的外貌到觉得他整个人品质都是败坏的,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也成了弥子瑕的“欺君之罪”。
卫灵公对弥子瑕就是典型的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而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也是因晕轮效应而死。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以偏概全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爱德华认为,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现象。就像晕轮一样,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事实上,晕轮效应不仅仅表现在通常的以貌取人上,我们还常常以服装来判断别人的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断定他人的才能与品德等等。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晕轮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昂贵的住院治疗被认为是导致患者因病致贫的推手,因此,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在制度设计上仍关注需住院治疗的“大病”,尽管高血压等慢性病已被列入门诊特殊疾病的范围,但是,限于医疗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慢性特殊疾病的准入资格规定,要求高血压必须达到Ⅰ级中高危以上或Ⅱ级以上,这就限制了门诊补偿的受益面。李媛等[16]的研究表明,目前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门诊补偿还仅限于特殊疾病和选择二档缴费的部分大病,且补偿力度有限。
避免“投射倾向”: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的现象,即“投射倾向”。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表明,人对他人的知觉包含着自己的东西,人在反映别人的时候常常也在反映着自己、而这种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觉的。如果你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出现各种偏见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晕轮效应的错误就在于: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如何避免
我们内心深处总是认为人的品质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比方说,热情的人往往对人比较亲切友好、富于幽默感、肯帮助别人、容易相处;而“冷漠”的人较为孤独、古板、不愿求人、比较难相处。这样,对某人只要有了“热情’’或“冷漠”的一个核心特征,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的特征。其实这种从外表知觉内心,又从内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对外表的评价正是产生晕轮效应的主要原因。
避免“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是所谓类化作用,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可以说是有不解之缘的,是导致失真的一个“误区”。我们要对他人产生确切、深刻的认识,千万别忘了人的丰富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避免只靠“第一印象”:一般说来,先得到的信息总是影响着对于以后信息的解释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这就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温床”了、因此,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非常重要。
1.3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胃部炎症和溃疡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情况理想;好转:胃部炎症有所改善,溃疡症状改善,病变范围缩小10%以上;无效:胃部炎症和溃疡没有改善,病情恶化。有效率为治愈率和有效率之和[1]。
避免“以貌取人”:“这个世界是看脸的”判断一个人总会受到外貌的影响,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份。为此,只要我们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确立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我们就能有效地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
避免“循环证实”: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比如,你对某人存有怀疑之心,时间一长,自然会为人所察觉,对方必然会产生离心和戒心。而对方这种情绪的流露,又反过来会使你深信自己当初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由于一方感情的偏失,导致对方的偏失,反过来又加强了一方偏失的程度。如此循环证实,势必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去,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迷而忘返。这就提醒我们,当你看不惯某个人,对某个人怀有成见的时候,应当首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我想起我在牢狱里度过的三年青春,不知道用什么来补偿。我说我真后悔当年那一砖头没砸死他,只让他缝了八针。是我,一浩说,那一砖头是我砸的。多年以来,我一直不能确定那一砖头到底是不是我砸的。除了一浩以外,所有人(包括我)都认为是我砸的。我只记得我站在那人面前,痛骂他,煽他耳光,用砖头砸他的摩托车。然后他大叫一声捂着后脑勺趴倒在地。一浩一直在他身后。回忆让事实更加清晰,我知道是一浩,但我自始至终坚持这一砖头是我拍的。那时一浩正复习考研。一浩说,是我,我一直很后悔,当时没敢承认。我说,一浩,别管谁砸的,都是为了我。一浩哭了,我搂住他的肩。
高中英语的口语交流,应当凸显其互动性与环境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合作性学习的有效发展,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的有效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下几点。
(编辑/高纬时)